陈衍吟
-
深度艺谈
重建谱系,还原生态丰富性
台湾南管界以「南管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为荣,然而,历史悠长且具有独特艺术形式的南管,究竟还有无演化的可能,「活」与「化石」要如何辩证?且以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日前来台演出为题引,请三位关心、参与台湾南管发展的学者与业者一起来谈谈。
-
专题(一)
祖师爷的「活」饭碗
在歌仔戏起家的酬神舞台上,请戏的缘由、天数乃至宗教民俗的禁忌,比表演专业更要有力地操纵演出。而「讲戏」,是外台的文化,对其薪资结构、表演方式乃至最深沈的艺术价值观,起著深刻的影响。
-
专题
国立中正文化中心扮演儿童与表演艺术联结的平台
国立中正文化中心拥有国家戏剧院、音乐厅、实验剧场、演奏厅等执全国之牛耳的现代化展演空间,不过对小人儿而言,这里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儿童剧场」。两厅院规划设计之初,并没有为孩童考虑太多:高大的座椅,连对一般成年人观看表演都会产生障碍,遑论矮小的儿童;四层楼高的观众席,聆赏较静态的音乐演奏不成问题,然一旦上台的是活泼的打击乐团、音乐剧,或与观众互动较多的戏剧、舞蹈,孩童们兴奋之余,便不免险象环生。 在硬体空间诸多的限制下,经营管理人的理念、做法,攸关两厅院是否为适合儿童前来体验表演艺术的剧场。例如,现在两厅院明确规定演出儿童剧时,大厅四楼不贩售座次,宁可犠牲票房也要保证儿童观众安全的做法,便深获家长们的肯定。企画组节目科科长李惠美表示,剧团所制作的儿童剧一旦建立口碑,票房每每座无虚席,但受戏剧院的舞台深广,不利观众与剧团互动的局限,近来不少儿童剧的案子移驾到大小较适中的新舞台演出。如何提供剧团良好的演出环境,为儿童观众经营一个合宜的观赏环境,确实値得两厅院的主事者多加费心。 为了鼓励儿童来看表演,两厅院规定,只要年满七岁,随时可以来欣赏一般性的节目,每年儿童节前后,也一定应景地推出一档节目,以飨儿童观众。国立中正文化中心策划的儿童节目,主要著重在亲子同欢,每年春、秋季晴朗的日子里,还会善用广场空间举办户外的亲子活动,一来有家长陪同,孩子较不易失控;二来无论是大人陪著小孩看表演,或是小孩拉著大人来看表演,对于观众的培育都是有利的。 除了提供场地或自制儿童节目外,国立中正文化中心近五年来都利用暑假举办儿童夏令营,办过四次戏剧营,一次戏曲营。戏剧夏令营的指导老师徐婉莹表示:「小孩子来参加这样的夏令营,不是来学演戏、当一个演员,而是创造力的开发,让人更自信,也更有可能性。」这样的方向和施行成果显然很能满足小孩和家长的需求,所以每一届报名的状况都十分热烈,今年的「2002儿童戏剧夏令营」更一口气开办了十二梯次。由此可见,孩童们除了学校里有限的艺术课程外,平日实较少机会亲炙表演艺术,特别是这种可以手舞足蹈、身体力行参与的表演夏令营。 开发得当,孩子们对表演艺术的热爱不会亚于大人。戏剧(曲)夏令营供不应求所显示出来的,不仅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市场量之大,更提醒拥有丰富公资源的国立中正文化中心,应该补坊间剧团之不足,特别
-
现象视察
南管小常识
南管在福建称南音,因祀奉孟府郎君故又称郎君乐(唱),其音乐形式主要为「上四管」──琵琶、三弦、二弦、洞箫分列两道演奏,执拍者中座,操泉腔唱念;或加上响盏、叫锣、双钟、四块等「下四管」及玉嗳合奏, 则称为「十音」。 台湾民间习称的南管戏,多指高甲戏,其与七子戏关系密切。七子戏即小梨园,多敷演波澜曲折、苦尽甘来的爱情故事,唱腔缠绵悱恻而华丽,保留相当传统的乐舞矩度,有所谓「举手到眉毛,拱手到下颏,分手到肚脐」等严格的十八科步。 戏曲的南管音乐为因应演出机制,旋律节奏通常加快,曲目的运用较不受限,可一曲多用,乐器也时有更换,演唱形式可数人合唱、对唱;馆阁的南管音乐则保存了唐大曲坐部遗制,为坐乐形式,执拍者或唱或仅按撩拍, 只在接拍时稍立片刻,曲式多由慢渐快,结束前再趋于舒缓,严守程序,仪式性强。
-
现象视察
南管其实不难管
严格说来,南管当然也具有表演性格,像是弦友间的合乐互娱,馆阁间的整弦排场,但因为以技艺为导向,忽略了艺术在民间的生活性,将有机的南管体系割裂成音乐展演活动,于是,政府愈补助,民间的传统流失愈快,馆阁的成员、组织活动、场域、交陪就被迫简化、萎缩或消失,最后就真的只能以「音乐」观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