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贞
-
十周年专题
温柔但坚定的创刊总编辑 黄碧端
《表演艺术》的同仁都称我们当时的总编辑黄碧端教授为黄老师,而不是黄副主任或黄总编辑。她只承担了第一年的创刊总编重任,经过这么多年,她的头衔又有了司长、校长等等,但见了面我们还是习惯于亲切地称她黄老师。 身材娇小、说话音量低柔,初次见到黄老师的人,总是很难将眼前的她与报端那位笔锋犀利的专栏作者「黄碧端」联想在一起。但是,她深邃明亮、仿佛在一秒钟内就可以把人看穿的眼神,又不由得让人打从心底产生敬畏。而如果见到她的人又有机会与她谈话,她思路清晰、说理分明、温柔但坚定的语气总让人很容易就被她说服,同意了她的观点。 也许就是这样的个性特质,让黄老师在十年前担任两厅院副主任的职位时,义无反顾地接下《表演艺术》杂志总编辑的工作,与当时的胡耀恒主任一起扛起杂志的催生与延续的重担。 新杂志的创刊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理也理不清。对内,黄老师要负责规划杂志的未来方针、定位、风格,寻觅及聘任杂志的编辑人员;对外,则要面对来自各方「为什么要用政府的钱办一本市场规模这么有限的杂志」的质疑。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刊物至少要一年筹备,黄老师八月一日才到两厅院上任,而杂志的试刊号预计在九月底出版;她只给自己两个月时间!当人员大致到齐,召开第一次编辑会议时,已经过八月中,可以想见当时所有人面对剩余不多的时间时所面临的是多么庞大的压力。黄老师无疑是我们当中最辛苦的人,当觉得稿件内容不够吸引人时,她往往亲自下笔润稿或重写;找来撰写专栏的作者一定是够份量的专家,这当然得由她亲自打电话邀约;杂志的封面设计与版型定稿,在她的要求下不知重新来过多少次;而每一篇稿件的每一个字,她都亲自读过,当然也用红笔润饰过;可是,别忘了,她当时是两厅院的副主任,每天有开不完的会议等著她去主持! 虽然压力如此沉重,但是,老师总是用她一贯的温和的态度面对所有的事。在试刊号的编辑过程中,印象中唯一一次让老师真的动了肝火的情形是,打字行(当时都还是手写稿,必须先发电脑打字)与美术编辑及执行编辑缺乏配合经验,不知何故三校稿中竟然重复出现一校或二校稿中已校出的错误,简直令人抓狂!另外,遍寻不著好照片也是当时让老师与编辑们伤透脑筋的事,为此,老师还在第二期杂志的编辑室报告中撰写了一篇名为「纪录就是历史」的文章,呼吁所有的表演艺术工作者重视以专业
-
回想与回响 Echo
胡撇仔戏与胡撇仔母子
夜市上一出胡撇仔戏《侠女白小兰》,让看过胡撇仔的老观众惊奇:靑年仔也晓作opera;让没见识过胡撇仔戏的新观众讶异:这什么乌白乱撇的opera。从日据压制的悲情中发展出来的台湾opera,何以至今不曾光复。而透过覆面侠女白小兰,却使在胡撇仔戏台下分开的母子,复迎纳在胡撇仔戏台上。
-
回想与回响 Echo
科技与艺术对上话了吗?
这场由交通大学主导的音乐会其实就是一次科技的展演,音乐家们利用「电传视讯网路」让舒伯特的《菩提树》在两地同时进行排练。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使得两地声音的传输延后大约0.5秒。这样的演出重要的意义应该是在于把科技应用技术与艺术作结合,为传统的演出型态开创出另一种可能性。但是,如果单纯以欣赏一场音乐会的角度来看这场展演,它失去了合奏者在演出当中彼此之间气息的相互呼应所产生的合作感。
-
台前幕后
歌剧舞台的设计
李名觉不但是戏剧、舞蹈的舞台设计大师,在歌剧的领域中也十分杰出。透过这篇作于一九七四年的文章,他揭示了一个设计者的原则、方法,以及与作品内在世界的沟通之道。
-
即将上场 Preview
古典与前衞 一九九三台北国际打击乐节
来自六个国家的打击乐团将以不同型态呈现击乐世界的丰富多样。有约翰.凯吉的〈Third Construction〉,也有周文中的〈谷应〉,无论摇滚爵士或是民俗古典将纷繁呈现。
-
近期演出
朱宗庆打击乐团「快乐音乐屋」巡演
一年一度由朱宗庆打击乐团企划演出的儿童音乐会,将于三月二十五日至四月二十五日巡演全省十九个县市,展开三十一场演出。 这个定名为「快乐音乐屋」的系列音乐会,特别为小朋友设计演出多首可爱的乐曲,其中〈小丑组曲〉并将穿揷故事,好帮助小朋友更容易了解及欣赏音乐。另外,乐团成员还要带领小朋友一同唱儿歌并上台玩各种音乐游戏,让小朋友在游戏中体验节奏及音色的千变万化,进而认识打击乐及音乐世界的丰富和趣味。除了小朋友,邀请爸爸妈妈一同参与也是整个音乐会中另一项重要的设计,因此,这不仅是一场属于小朋友的演出,也是一场能促进亲子互动关系的音乐会。详细时间地点请洽主办单位(02)5063268。 (刘佩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