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过科技,音乐家们可以在不同地方同时进行排练。(林俊宏 摄)
回想与回响 Echo 回想与回响

科技与艺术对上话了吗?

科技音乐会观后

这场由交通大学主导的音乐会其实就是一次科技的展演,音乐家们利用「电传视讯网路」让舒伯特的《菩提树》在两地同时进行排练。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使得两地声音的传输延后大约0.5秒。这样的演出重要的意义应该是在于把科技应用技术与艺术作结合,为传统的演出型态开创出另一种可能性。但是,如果单纯以欣赏一场音乐会的角度来看这场展演,它失去了合奏者在演出当中彼此之间气息的相互呼应所产生的合作感。

这场由交通大学主导的音乐会其实就是一次科技的展演,音乐家们利用「电传视讯网路」让舒伯特的《菩提树》在两地同时进行排练。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使得两地声音的传输延后大约0.5秒。这样的演出重要的意义应该是在于把科技应用技术与艺术作结合,为传统的演出型态开创出另一种可能性。但是,如果单纯以欣赏一场音乐会的角度来看这场展演,它失去了合奏者在演出当中彼此之间气息的相互呼应所产生的合作感。

今年是舒伯特二百岁的生日年,除了乐界人士热烈讨论他的音乐之外,连科技也搭上了这股风潮,音乐家们利用「电传视讯网路」让舒伯特的《菩提树》在两地同时进行排练。这样一个新鲜的创意,应该也可以算是最特别的一种祝寿型式吧!

用科技结合艺术

一踏进这场名为「印象.传真.舒伯特」的音乐会位于外贸协会台北国际会议中心的会场,只见台上摆著二架平台式钢琴(后来才知道其中一架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古钢琴),以及一般音乐会少见的数部摄影机及一大一小银幕。在主持人「新竹!新竹!听到请回答」的测试声中才知道,这场音乐会即将在台北、新竹、台中、高雄、花莲同步举行。

由施振荣先生的全程与可以约略猜出这场音乐会与科技的特殊关系。事实上,这场由交通大学主导的音乐会其实就是一次科技的展演,在主讲人钢琴家辛幸纯与小提琴家彭广林、女高音傅上珍、男高音阮文池等人的讨论及共同演出中,将舒伯特的音乐以及另一种型式与展演在观众面前。

这个「节目」(比「音乐会」更适当的说法)基本上是以音乐演奏附解说的方式呈现。这样设计的理由,据主讲人辛幸纯的解释,是因为现在的科技还无法传输良好的音质,倒不如多一些讲解,效果也许会比较好。而且为了增加可看性,在讲解中也穿揷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图片与音乐的播放,只可惜在时间的配合上稍有误差,未能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导致节目流程不够顺畅。

在现代钢琴上演奏过之后,辛幸纯换到舒伯特时代的古钢琴上弹奏《纺车旁的葛丽卿》Gretchen am Spinnrade,试图将演奏的气氛回归到舒伯特当时的音乐美学中。在现场聆听古钢琴的音色,的确与现代钢琴有很大的不同,除了所有的音都比现代钢琴低半音之外,古钢琴本身散发出较多质朴的「木头」音色,也比现代钢琴给人多一点温暖的感受。只是,透过网路的传输,不知于新竹、台中、高雄及花莲的听众是否也能有这般的体会?

传输仍有瑕疵

节目的最高潮,也是演出的重点,就是钢琴家辛幸纯在台北现场演奏,男高音阮文池在新竹现场同步演唱,这样的尝试实在令人好奇结果会是如何?透过现场的音响设备与银幕,可以听到、看到其他现场传来的声音与影像,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使得两地声音的传输其实会延后大约0.5秒,一来一回的过程就延迟了大约一秒钟,所以要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就是一大挑战了。因为选曲的关系《菩提树》的乐句与乐句之间有钢琴间奏可以稍微调节拖慢的拍子,再加上演出者事先排练过一些「掩饰」的小技巧,所以两地的演出者虽然实际上仍不免相互等待,但是这样的尝试效果算是相当令人耳目一新的。

这样的演出另一个特点应该在于各地的观众都可以参与问题的讨论,很可惜的是当天的讨论中主持人较少顾及其他现场的观众,以致于这部分的特色未能凸显出来。此外在现场音量的控制上也不甚理想,台北以外的现场观众报怨音量太小,而在台北现场的观众又被其他现场观众讲话的超大音量吓一跳。也可能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现场的画面转换有些混乱,似乎需要一位「导播」来控制各个现场场景的切换,才不致于发生「画面」与「声音」不搭轧的情形。

现场感无法取代

在演出结束后的访问中,笔者问主讲人一个问题:「如果是您自己的音乐会,您会不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呈现?」辛幸纯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她表示,未来的科技可能可以达到传输完全没有延迟的地步,那么在交通这么拥挤,大家都这么忙碌的情况下,以这样的方式来为音乐会排练未尝不是省时间的好办法呢?另一方面,生活在现代的音乐家们都在担心观众似乎不来听音乐会了,而自己夹在现代音乐科技与商业性质浓厚的演出之间却有动弹不得的无奈感;而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样的演出是否也提醒音乐家可以尝试将音乐与科技结合的其他演出型式呢?

展演结束后施振荣先生的致词其实更耐人寻味。主持人询问在前次与故宫有关的展演中,故宫的工作人员不断强调,不论科技如何发达,还是希望民众能亲自到故宫来欣赏展品。对于这个说法,施先生信心满满地表示,他相信科技绝对可以作到不失真的地步,所以人们在家中观赏展览与欣赏音乐会一定是可以达成的目标。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演出重要的意义应该是在于把科技应用技术与艺术作结合,为传统的演出型态开创出另一种可能性。但是,如果单纯以欣赏一场音乐会的角度来看这场展演,它的品质其实是粗糙的。最重要的是,它失去了合奏者在演出当中彼此之间气息的相互呼应所产生的合作感,甚至,在另一地的演出者也感觉不到其他现场的观众与演出者一同呼吸那种只有在现场参与才能得到的感动。这是不是也意谓,无论科技再怎么发达,现场演出与实体呈现其实是无法完全被取代的?这个问题,就让音乐家们在纪念舒伯特之余,努力去思索吧!

 

文字|刘佩贞  美国Dresel大学艺术管理硕士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