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我们对这个名字的认识,可能多半来自巩俐主演的电影《画魂》,以及国际拍卖会上屡屡创下的新高拍价。但是,她的人生、她的性格、她的艺术,我们毕竟了解不多。透过十个面向的切入,让我们打开走入潘玉良这位奇女子的生命大门……。
1.人生
潘玉良,一八九五年生于江苏扬州,年少时父母双亡,十四岁时被舅父卖至安徽芜湖妓院,由于性格倔强的她,不愿接客,屡屡与妓院老鸨发生冲突,几次自杀未遂。一九一六年,潘赞化用重金将潘玉良从妓院中赎出,并引她读书向上,后入上海美专学习西洋绘画。一九二一年后,潘玉良赴法国、义大利留学,先后就读于巴黎美术学院、罗马美术学院,与近代中国水墨大师徐悲鸿同学。一九二八年学成回国,先后任教于上海美专、上海新华艺专、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与王济远、庞薰琹、徐悲鸿等名家共事。一九三七年,潘玉良再度前往法国,其后几十年一直居住在巴黎,一九七七年病逝于巴黎。
2.丈夫
未成名前的艺术家常连基本生活都无法负担,因此长期且稳定的赞助来源是艺术家的重要支柱,民初时期动荡不安的中国,能够在乱世中两次远渡重洋的潘玉良,在巴黎从事艺术活动达数十个年头,她的坚定艺术理念与潘赞化给她的经济环境支持是两项重要因素。她的油画作品融合中西,色彩线条互相依存,用笔俊逸洒脱,气韵生动,赋色浓艳,雍容华贵,别有趣味。她一生之中留下二千多件艺术作品,也留下了许多的传奇故事为后人所称道。感情往往是女人的最大罩门,潘玉良也不例外,恩公暨良人潘赞化不为世俗偏见所动地支持玉良。最终潘玉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于一九二一年考取留法深造,从此展开她的留欧艺旅。
3.恩师
潘玉良参加上海美专入学考试时,教务主任因考虑到影响,没有录取,但校长刘海粟听到后,便提笔在第一名榜前空白处添写下了「潘玉良」的名字,刘海粟在其曰后所写〈女画家.潘玉良〉一文中也曾写道:「在中国教育史上,这是第一批男女同班同学的新天地展开在她的面前,用她(潘玉良)自己的话说:『不止一次地从梦中笑醒。』」
刘海粟更曾忆述,潘玉良在上海曾受流言所困,遭到歧视,在法国却非如此:「但她仍然怀念著遥远的祖国,只是为了真正掌握西方的绘画技巧,扩大自己的眼界,她才继续留在国外深造。」因此,学成后,潘玉良在一九二八年冬回到中国,在上海美专任教,并举办第一次个展,「美专对玉良很器重,我在开学典礼上高度评价了她的艺术成就。」刘海粟这么表示,对潘玉良来说,刘海粟不仅是名家,更是有知遇之恩的重要老师。
4.众人看她
潘玉良任教中央大学时,学生郁风回忆:「她的画很像雷诺瓦,属印象外光派,…潘赞化先生对她很不错。爱护她的艺术,她要怎样就怎样,…潘玉良很感情用事。灵感一来,立即作画,她画得很认真,很不错。当时的女画家很少。潘玉良是数一数二的。
一九五九年九月获巴黎大学多尔烈奖时,巴黎市长称其:「画富有雕塑感,很有创造性;她的雕塑则有绘画的风味,很少有女雕刻家取得过这样的成功。」并赞扬她对现代艺术有突出贡献。
精通法国东方艺术的当代专家柯孟德,则对潘玉良有独到钻研,他说:「由于某些文化上的因素,裸体在中国画作里是一个绝少触碰的主题,身体是个人隐私的一环。……然而在潘玉良的作品中,作者对女性的身体赋予了一个特殊的重要性,无论在产出的数量上还是在画幅的尺寸上,这些作品都可集结而成一个汇编,其中包括了种种不同的态度、位置和姿势。这些姿态有时显得有些冷漠,有时则表现得相当特殊,这是由于所采取的角度不同所致,这些不同的角度对一系列的私密付赋予了生命。」
5.艺术评价
西方评论家对潘玉良的评价,撷取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叶赛夫为她画展特刊所讲的一段话为代表:「她的作品合中西画之长,又赋予自己的个性色彩。她的素描具有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独创的风格。她的油画含有中国传统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调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体互相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气韵生动…她用中国书法的笔法来描绘万物,对现代艺术已作出丰富的贡献。」
6.执著
执著,可以说是潘玉良一生坚守的信念,她曾说过,如果要顾虑身边每一个人的想法的话,则任何事也不能做,这句话可以说是她奉为圭臬的座右铭,进入美术学校却无法好好画她最爱的人体裸像的不解;以及屡屡赴欧的那股咽不下的气,都是潘玉良为了实践自己追求艺术梦想的决定。艺术的萌发与创作是艰辛的,唯有真正的艺术家可以在筚路蓝缕中,忽视社会对自身的误解与批判,戮力实践艺术梦想而求取自我的成就,开创属于自己的道路,这般对理想的执著,不见容于当世,然却于后世千古流芳的艺术家,潘玉良即为一佳例。
7.第一人
潘玉良入上海美专学画不久后,一九二一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潘玉良也脱颖而出考取公费赴法留学,成为艺术界的女性第一人,她先后进了里昂中法大学和法国国立美专,与一代名家徐悲鸿为同学,一九二三年又进入巴黎国立艺术术学院。潘玉良的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义大利政府美术奖金,并于一九二五年考取义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一九二九年,潘玉良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一九三七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国画展。曾为张大千雕塑头像,又作王济远像等,潘玉良并为考入义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位东方人。
8.画风
画风带有野兽派笔触与印象派风格的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成为画家的极少数例子,女性画家限于客观条件,要成功往往比男性困难,潘玉良即是这样的例子。仔细研究潘玉良的创作生命,可以明显看出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这说明了她自己表示的「合中西于一冶,及由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艺术观点。一九七七年,潘玉良逝世于巴黎,她的遗作和遗物,送回到中国安徽合肥市的纪念馆收藏之。
常以西画材料创作东方风格的潘玉良,崭新的画面总让评论家耳目一新,柔美中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细腻的描绘、鲜明的配色,时至今日,后人给予她的高度评价及作品屡在拍卖场创下佳绩的实力,让现今的人们对于传奇的潘玉良多了几分怀念。
9.人体画
在西方,裸体艺术(Nude Art)为一项重要的习画母题,但在民国初年的保守风气下,这项艺术只有被冠上道德沦丧、不守妇道罪名的份。潘玉良拥有天生艺术之眼,受到上海美专课程的启发,又发觉到生活中可见的澡堂文化是座描绘的生动天堂,因此潘玉良在澡堂中写生却被追打的消息,就这么传了开来,无法再前往澡堂的她,索性对著镜子描摹起自己的身体,这样的作品还令她获得学校的佳评,但是保守的社会不比开放的美术学校,潘玉良此举震惊了上海社会,更为丈夫潘赞化带来舆论压力,最后连校长刘海粟也挡不住,只有引荐她去艺术的自由国度——巴黎,继续追寻她的艺术梦想。
10.前卫性
在潘玉良的时代里,女性以夫为天,不以出名及事业为人生目的,相夫教子才是最佳归属,而从青楼里出身的她,注定了一辈子必与俗世逆抗,即使已从良,嫁人当小妾,也更是需要遵守三从四德,但她却因具有独到的艺术天分,一身反骨就为了坚持她的创作理想。艺术家之性格本就难见容于社会,况且曾入青楼?话题性不断的潘玉良,在考入上海美专时,又对于人体画特别见长,但是在社会庞大压力下,最后她只得走上远赴重洋的留学之路。虽然潘玉良在欧洲终于得到应有的肯定与地位,但是保守的祖国却永远对她关起大门,乡情满溢然无力回天的她,只有在逝世后留名画史,后人并高度赞赏她身处那个动荡时代的跨时空成就,使中国画坛与西欧齐头并进,臻至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