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elle Hanania
-
舞蹈 感官的落差、感知的矛盾
吉赛儿.韦安《群浪》 以肉身极限颂扬集体生命的平民仪式
幽暗中,连绵起伏的电子节拍扬起内心躁动的欲望,却只见慢速缓行,狂欢洒脱的年少肉身。《群浪》(Crowd)透过视听冲突,营造出如电影般的迷离氛围,让人凝视青春的自由与挥霍。以当代偶戏著称的法国导演吉赛儿.韦安(Gisle Vienne)这次舍弃物件、回归身体,带领观众探究外在和内心的矛盾。自2017年首演以来,《群浪》横跨欧、亚、美三洲,深获好评。这出独特的舞作脱离强调表现技巧、显著形式的编舞语汇,反而从内在探寻动作发展的无限可能。 擅长以人偶同台、建构舞台叙事的韦安,超越戏剧、舞蹈、装置等形式边界,营造出独树一格的创作语汇,成为欧陆剧坛举足轻重的跨领域导演。她透过隐晦、幽微的舞台意象,呈现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冲突,邀请观众深入人性矛盾。舞台上震撼人心的声光效果,也开展出超越现实的想像空间。无论是描绘渴望被爱的《池塘》(Ltang,2020)、逃离家庭暴力而闯入科幻宇宙的《Extra Life》(2023),韦安以青年男女作为主角,探讨孤单灵魂的脆弱、易感、潜在冲动,以及他们如何在纠结复杂的人际网络中寻求存在的价值,一如《群浪》中追求极致感官、宣泄欲望的男女群像。 激发感官的平民仪式 《群浪》最初的灵感并非锐舞派对,而是当代庆典。韦安花了2年投入《春之祭》的研究,从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的芭蕾经典到毕娜.鲍许(Pina Bausch)的现代诠释,她想要重塑一场以肉身极限颂扬集体生命的平民仪式,寻找激情迸发的表演形式。调研过程中,韦安想起年少时流连柏林夜店的感官体验。1990年代的柏林兴起标新立异的非主流文化:同志族群、迷幻药物、电音派对占据废弃空间,构成一种另类乌托邦。这种放纵不羁的派对风潮确实体现了一种毁灭与重生并存的仪式性,同时也反映出世纪末之前交融恐惧及狂喜的时代氛围。 为了营造柏林夜店既狂欢又堕落的气氛,音乐成为整部创作的重要关键。由英国实验音乐大师Peter Rehberg担任音乐设计的《群浪》著重电音发展的历史脉络,从美国的「底特律电音」(Detroit techno)(注1)到德国实验音乐先驱Manuel Gttsching(注2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如果这是我的艺术出神仪式
《群众》是编舞家、导演吉赛儿.韦安二○一七年的舞台作品,《如果这是爱》则是奥地利导演派屈克.希沙在幕后拍摄《群众》彩排和演出中舞者台上台下角色的纪录片。灵感来自《春之祭》的舞台演出,以一系列慢动作暂停或抖动的动作,来剖析狂欢派对的群体行为和身体,而纪录片则透过舞作的排练与巡回,映射舞者之间若有似无,边界模糊的多重关系。两者交织探讨了当代虚/实、野蛮/文明、艺术/仪式间的模糊暧昧。
-
戏剧
戏偶为分身 探索内在的深刻矛盾
出身偶剧科班的法国导演吉赛儿.韦安,与德国哈勒偶戏剧场合作的《腹语师的疯狂集会》中,一群偶戏师与他们的腹语戏偶齐聚一堂,相互交流自己的拿手绝活,而随著剧情发展,热闹欢愉的聚会逐渐转变为深沉阴暗的私密自白,操偶师仿佛被不知名的内在声音所控制,说出了不为人知的秘密剧中变幻莫测的复合声调揭露了表演者笑颜背后的心灵创伤,也唤醒了每个人内心骚动的灵魂。
-
特别企画 Feature
人偶的隐喻 剖开成长过程的暗黑时刻
法国跨领域艺术家吉赛儿.薇安擅用肖似青年男女的玩偶,挑战观众的感官极限。透过虚实交错的情境与写意的表现形式,薇安的剧场忠实地描绘出当代青年的群像。尽管她探讨的议题触及死亡、暴力、情欲等社会禁忌,但这些话题挑起了观众的敏感神经,勾起了跨越世代的恐惧,让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存在的孤独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