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天艺术节 吉赛儿.韦安《群浪》
2024/11/1~2 19:30
2024/11/3 14: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幽暗中,连绵起伏的电子节拍扬起内心躁动的欲望,却只见慢速缓行,狂欢洒脱的年少肉身。《群浪》(Crowd)透过视听冲突,营造出如电影般的迷离氛围,让人凝视青春的自由与挥霍。以当代偶戏著称的法国导演吉赛儿.韦安(Gisèle Vienne)这次舍弃物件、回归身体,带领观众探究外在和内心的矛盾。自2017年首演以来,《群浪》横跨欧、亚、美三洲,深获好评。这出独特的舞作脱离强调表现技巧、显著形式的编舞语汇,反而从内在探寻动作发展的无限可能。
擅长以人偶同台、建构舞台叙事的韦安,超越戏剧、舞蹈、装置等形式边界,营造出独树一格的创作语汇,成为欧陆剧坛举足轻重的跨领域导演。她透过隐晦、幽微的舞台意象,呈现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冲突,邀请观众深入人性矛盾。舞台上震撼人心的声光效果,也开展出超越现实的想像空间。无论是描绘渴望被爱的《池塘》(L’étang,2020)、逃离家庭暴力而闯入科幻宇宙的《Extra Life》(2023),韦安以青年男女作为主角,探讨孤单灵魂的脆弱、易感、潜在冲动,以及他们如何在纠结复杂的人际网络中寻求存在的价值,一如《群浪》中追求极致感官、宣泄欲望的男女群像。
激发感官的平民仪式
《群浪》最初的灵感并非锐舞派对,而是当代庆典。韦安花了2年投入《春之祭》的研究,从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的芭蕾经典到毕娜.鲍许(Pina Bausch)的现代诠释,她想要重塑一场以肉身极限颂扬集体生命的平民仪式,寻找激情迸发的表演形式。调研过程中,韦安想起年少时流连柏林夜店的感官体验。1990年代的柏林兴起标新立异的非主流文化:同志族群、迷幻药物、电音派对占据废弃空间,构成一种另类乌托邦。这种放纵不羁的派对风潮确实体现了一种毁灭与重生并存的仪式性,同时也反映出世纪末之前交融恐惧及狂喜的时代氛围。
为了营造柏林夜店既狂欢又堕落的气氛,音乐成为整部创作的重要关键。由英国实验音乐大师Peter Rehberg担任音乐设计的《群浪》著重电音发展的历史脉络,从美国的「底特律电音」(Detroit techno)(注1)到德国实验音乐先驱Manuel Göttsching(注2),让舞台沉浸在开启当代听觉感官的新纪元。
从文本出发的编舞创作
创作初期,韦安特别安排派对式工作坊,让舞者随著绵延不绝的电音节奏,自由起舞。导演则和戏剧构作库柏(Dennis Cooper)在旁侧写每个人的举止和反应,以勾勒角色轮廓。《群浪》其实并非是一出纯粹的编舞作品,它的内容建立在文本之上。排练过程中,库柏会和表演者合作,发展人物的心理状态、角色关系,建构出一种层次多元的文本。有些故事源自舞者的亲身体验,有些则是他们一起虚构出来的情节。这些潜在叙事并非只是用文字描绘的情境,而是透过讨论推展角色的想像与行动,构成一种派对的世界观。
整部舞作融合纷杂的故事线,就像是一种混音,导演可以依照画面需求,随时调整叙事的能见度,同时又邀请观众主动观察,并给予他们开放的诠释空间。韦安和库柏长年合作的模式就是如此,他们并不创造故事脉络,而是探索文本、语言、沉默、在场和不在场的关联,用视觉、听觉、理性思维、感性知觉建立一种崭新的舞台书写。
当下的在场
排练时,韦安会用不同的练习,带领表演者意识自己的内在状态和周遭环境,让他们的身体沉浸在全面性的感官体验。他们得思考如何用肢体语言、舞蹈技巧、表演形式、心理动机,铺展演出架构,也必须开启感知,了解怎么呈现内外冲突,及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复杂关联。每次排练前,表演者首先得冥想45分钟,再展开45分钟的即兴发展,寻找真实的行动,接著才会复习舞步技巧,然后再花1小时感受整体舞台空间。最后,他们才能无拘无束地投入这场喧闹的派对。
《群浪》的表演者并非模仿、诠释动作的舞者,而是同时思考及感受当下的肉身。韦安舍弃取悦观众的舞蹈,反而要求表演者在舞台上真实地存在,借由个人感知,展开外在行动。他们必须维持清晰的意识,同时保持开放的感官,才能聆听心中的感受,注意到外在的变化。他们的嬉闹绝不是佯装,而是建立在彼此信任之上的真诚互动。尽管《群浪》仍维持舞台与观众相隔的镜面关系,但表演者的状态却营造出沉浸式的效果,让剧场从呈现变为体验。
交叠的时间感
有别于强调动感的编舞作品,《群浪》刻意用慢速处理运动,并透过多元化的手法剪辑动作,让一连串的舞动分解成姿态,并可以随著节奏营造出重复、断裂、暂停、变速等多样性变化。急速电音节拍与缓慢行动的结合,产生超越理性和感性的出神效果,让人感受到时间感知的扭曲。听觉上,分分秒秒仿佛如风驰电掣般行进,视觉上则突显一种时间的扩延感,给人一种用放大镜观察、剖析动作细节的错觉。
透过动作、音乐、灯光的变化,韦安企图交叠不同的时间感,让人陷入一种时空错置的幻觉。她想要在舞台上具体形塑自己生命记忆中的感官见证。服装、道具、音乐的选择刻意脱离当代夜店的浮夸风格,营造一种复古时代感(vintage)。灯光设计则透过幽微变化,让舞台时间不断地被延展,在几分钟内营造数十年的光影变迁。表演者重复且变奏的缓慢行动则给人一种回忆片段相互交叠的感受。对韦安来说,这就是剧场最奇妙的地方,表演者和观众共同经历一段真实且客观的时间,但每个人主观的时间感却有所差异。韦安其实运用体感经验制造感官的落差和感知的矛盾,这种错位的手法解构了理所当然的文化符码及形式,让人们探究其中的复杂层次,进而质问自己何谓真实的体验。
注:
- 「底特律电音」起源于1980年代中期的3位DJ:Juan Atkins、Derrick May和Kevin Saunderson组成的团体「Belleville Three」。受到德国发电厂乐团(Kraftwerk)启发,他们开始使用合成器和鼓机制作电子音乐,并结合House和Funk的曲风,构成循环的电音效果。
- Manuel Göttsching融合电子吉他演奏和合成器,成为德国实验摇滚运动的先驱。1984年他的首张专辑《E2-E4》透过混音,将电吉他演奏组成无休止的重复旋律,成为电音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