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Baltzer
-
柏林
「后戏剧剧场」廿周年 持续提问中
由戏剧学者雷曼发表的《后戏剧剧场》一书迄今已届廿年,对当代剧场提出连串含有政治与社会性质的提问与归纳,深深影响全球数个剧场世代的创作动机与自我定位。HAU剧院筹办后戏剧剧场廿周年艺术节,邀当代欧陆具代表性的「后戏剧剧场团体」齐集柏林演出,形式多样的里米尼纪录剧团也举办创团首演廿周年的庆祝演出,柏林艺术学院亦举办为期三天的论坛,在不同的主题下讨论后戏剧剧场以来的廿年。
-
柏林
瑙宁街剧院系列演出 欢庆柏林「后移民剧场」十周年
由现任高尔基剧院艺术总监雪敏.朗霍夫于二○○八年在瑙宁街剧院举起的「后移民剧场」大旗,发展迄今已经十年。瑙宁街剧院去年底以「持续的扰动」为主题,演出廿三位来自全球的艺术家作品,欢庆这十年的发展。现任瑙宁街剧院艺术总监卡瓦略表示:「有更多非裔艺术家跟酷儿视角的作品进驻了我们的剧场。我们愈来愈少谈论身分,谈论我们从何而来。」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五出戏码 寻探独特风格
为何克里斯多福.鲁宾能以卅多岁之龄,就在剧坛立足并树立自己的独特风格?本刊特邀克里斯多福.鲁宾选出自己的五出作品《沃伊采克》、《那一个晚上》、《一百秒(为何而活)》、《第一个坏人》与《哈姆雷特》,介绍给台湾观众,透过他的作品自述,也能让读者看到这位才华洋溢的导演,是如何思考作品与创作。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访《等待果陀》导演
潘提列夫 差异,让每个社会更强大
生长于「铁幕」时期的保加利亚,伊万.潘提列夫以外籍导演的身分,却能在竞争激烈的德语剧场脱颖而出、备受瞩目,将于八月来台演出、由柏林德意志剧院制作演出的《等待果陀》,即曾于二○一五年入选柏林「戏剧盛会」年度十大,可见其剧场功力。作品常具跨国合作特色的潘提列夫说:「我一直都非常开心面对任何差异,差异让每个社会更强大,差异对每个个体来说是加分这个世界需要不同的个性,而不是广泛的一致。」
-
环球舞台
欢乐中的绝对孤寂
马塔拉将音乐剧与话剧巧妙地融合,形成独树一帜的音乐话剧,透过音乐片段的穿插,把情节分割及予以重新组合。马塔拉的剧作少有直线式的情节发展,对话也总是极少,取而代之的是沉默与音乐。只有借由音乐,深陷于孤寂与绝望的人物才得以纵情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