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13 電子報 No.039
2023表演藝術最佳人氣獎
《PAR表演藝術》特別舉辦2023表演藝術最佳人氣獎票選活動,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表演藝術界歲末年終盛事,請你投下神聖的一票,選出心目中最喜歡的演出作品,以此肯定這些精采的節目!感恩賜票,PAR回饋好禮OPENTIX點數,讓我們劇場再相見囉!
-
2023.12.06 電子報 No.038
2023年12月357期
本期特刊以表演藝術為切面,重探冷戰後至今的東亞、東南亞至南島地緣政治中的文化生產。我們以「地緣」、「身體之間」、「機構現場」這3條路徑進入,嘗試在亞洲與台灣的複雜牽扯中抽絲剝繭,透過跨國、跨區域的參照視線,一窺劇場創作者、編舞家、編劇、製作人、策展人、機構等,是如何透過身體實踐、區域組織,重認自己;與此同時,我們也開展出「在南方」的感覺之道,以地理空間的重構,梳理不同族群和文化認同的身體感知與展演。
-
2023.11.29 電子報 No.037
成為「表演派」的3個階段
記得父親的一些論點,直到現在還受益匪淺。比如提到演員的「疊折換胎」,意思是演員要演很多不同角色人物,每個形象要像是扇子疊起來,看不出扇子打開來的模樣,看不出演員演上一齣戲角色的痕跡,所以對角色人物的分析要下功夫。父親創作的一個現代戲是《白毛女》中的楊白勞,因為是個窮人家,怎麼坐、怎麼拿筷子、怎麼拖著碗等小動作都要講究,「一個人的地位,與他的心態、性格都是聯繫在一起的。」他認為這就是父親作為演員的研究方法。
-
2023.11.22 電子報 No.036
楊書涵
回憶早期與樂團合作的時候,他花很多時間拿捏自己與音樂家們的距離,這也是諸多青年指揮家的面臨的困境——眼前全是功力深厚的資深演奏家,自己要以什麼姿態「指揮」他們呢? 對此,楊書涵深入說明,「你畢竟站在那麼多人面前,難免就是會受到一些攻擊,或許也不能說是攻擊啦,不過的確,隨時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朝你衝過來,而你又必須在當下得馬上處理,早期會遇到很多問題,更像是一種試探、或者是考驗,多的是你沒預料到的狀態。」
-
2023.11.15 電子報 No.035
30年時空映照,25年京劇奇緣
于魁智:我有時比較主觀,勝素性格跟梅派風格特別像,沉穩淡定,無論遇到什麼大問題,她都不慌不驚。排練時她可能不認同,但不會當下反駁,會給我留面子,讓我先發表,排完後再告訴我可能哪裡理解得不對。再來,我有時在台上會比較衝動。所謂衝動是指我在後台聽見鑼鼓聲響就興奮,手腳會發熱出汗。我常在想,如果有一天聽到鑼鼓,我的手腳不出汗,那就是我的藝術生命要結束了。雖然我已經盡量控制自己保持穩定,但受現場氣氛影響難免波動,她會平和提醒我「別卯上,別猛」,把我的熱氣火氣降下來。不管台下有多大領導,多少觀眾,多麼熱烈的回應,她總是心靜如水。這麼多年下來,我受她影響也慢慢學會調節情緒。
-
2023.11.08 電子報 No.034
Audience
自由業/謝子晴:否。 若以「不要表演最永續」而認為是假議題,去同理所有的藝文活動,包含市集、展覽及藝術節等,也都會是不要舉辦最永續,但這是不可能的。只是在耗材(道具)層面因為各個表演的獨立、獨特性,能再利用的難度較高。或許可以設置類似「建材銀行」與「檔案中心」兩者之結合體的單位,在籌備演出時,可以先在此搜尋是否有可用的材料,更進一步在授權下促成另一形式的合作之可能。永續不只是減少耗損、低碳化,增加循環價值也是重要的一環。
-
2023.11.01 電子報 No.033
人性陷落中的療癒之光
詹傑聊起本次創作契機,是受記者胡慕情的報導影響。她長期關注各敏感議題,2016年曾經在《端傳媒》發表〈血是怎麼冷卻的:一個隨機殺人犯的世界〉,以2012年湯姆熊殺人案為主軸;在2020年又於《鏡週刊》發表「台灣首起集體虐死兒少案——談調查日月明功」系列文章。詹傑說,在閱讀胡慕情的報導時:「那些犯下驚人案件的人,樣貌其實非常平凡,就好像日常生活中會出現在你我身邊的人一樣。」正是平凡的日常,挑起他向下探求的好奇,而非事件的獵奇性。
-
2023.10.25 電子報 No.032
唐文華
甫獲第34屆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員獎的唐文華,是國光劇團首席文武老生,胡少安先生嫡傳弟子,擁有高亢圓潤的嗓音和細膩有緻的做表,曾被中研院院士王德威先生譽為「台灣鬚生第一人」。近年最被戲迷津津樂道的,是與唐美雲歌仔戲團的合作,演出《冥遊記——帝王之宴》裡的李世民、《臥龍:永遠的彼日》中的劉備,跨越京劇與歌仔戲間的疆界,未見任何扞格。大家好奇的跨界經驗、日常裡更多未曾曝光的趣味小事,在這次的回答裡一次滿足!
-
2023.10.18 電子報 No.031
跟觀眾站在一起的時候,喜劇就是自由的
謝念祖說自己在念戲劇系的時候就屬「異類」,而自2005年投身綜藝節目編導,開始製作《全民大悶鍋》時,他的異質性就顯得更高了,創作思維開始分成兩類:電視上的笑點以及劇場裡的幽默。總而言之,其作品橫豎都得是好笑的,無論螢幕前或者是劇場裡皆然,也必須如此——他天生喜歡看大夥兒笑成一片的樣子。從劇場到綜藝節目,接著成立了自己的團隊「全民大劇團」,捕風捉影社會中的議題時事,任何嚴肅的想法,被他相中以後,都是喜劇。
-
2023.10.11 電子報 No.030
編舞家 楊.馬騰斯
這句很長且具威脅意味的作品名稱,正來自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對香港反送中運動者的嚴厲警吿,馬騰斯卻率17名來自各方的舞者,公然「搞分裂」。 這群跨越好幾個世代的舞者們,有人還是青春少女,有人已是帥氣阿嬤,有具優異技巧的資深舞者,也有來自默劇背景的表演者,舞者的多樣性來自馬騰斯對異質性的一貫興趣:「我希望讓觀眾在我的舞群中看到自己的身影,這樣他們才會有感,而不只是看到舞者像神仙下凡一樣,能夠連續做5次單腳尖旋轉。」
-
2023.10.04 電子報 No.029
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
2017年舞蹈秋天以《偉大馴服者》馴服台灣觀眾的希臘藝術家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歷經疫情期間探索隔離狀態的《內情》影像裝置,以變通方法與台灣觀眾再續前緣;如今,終於迎來又一新作《INK》。作品不僅(終於能夠)親自來台,編舞家迪米特里也親自登台,與年輕舞蹈家蘇卡.霍恩以肉身回應原初萬物最純粹的「水」之狀態,穿梭其所擅長的物質元素之間,潛入意識之深邃未知,相愛相殺的拉扯與辯證。
-
2023.09.27 電子報 No.028
黃秋生
什麼是好演技?什麼叫好演員?先看看外行怎樣形容,所謂外行,藝文界中亦有不少,聽來有點匪夷所思是吧?怎會有這種現象?不是應該專業嗎?其實這種狀況在劇界中也甚為普遍,但普遍不等同正常不等同要接受,雖然我們不可能完全清除這種情況,也不可能及沒必要存有這種妄想,但最低限度要有提升水準的覺醒。哭等同好演技?以這標準,靈堂前的孝子全都是好演員了。哭,只是一種情緒狀態,為什麼哭?何時哭?是否需要用流淚來表達?
-
2023.09.20 電子報 No.027
非關政治審查,而是勞動倫理
2023年台灣終於迎來自己的MeToo浪潮。但早在這之前,其實已有零星火花悶燒:電影導演張作驥、鈕承澤相繼性侵判刑,前者於獄中拍攝《鹹水雞的滋味》入圍並獲得2017年台北電影獎最佳短片,出獄後更以《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強勢回歸金馬獎。更早的2012年有音樂人胡德夫被控泳池性騷擾(後因證據不足不起訴),隨著事件落幕持續活躍舞台。2018年韓國木梨花劇團事件,或許是「邊界鬆動」的一個隱性轉捩點,韓台跨國串聯,成為台灣第一次「演出取消」的案例。
-
2023.09.13 電子報 No.026
順著雲門的身體脈絡,讓AI編舞
維持著兩年一度的創作速率,鄭宗龍的新作《波》已在上半年悄悄宣告。這不只是鄭宗龍與日本科技藝術家真鍋大度的首次合作,也是他首度嘗試透過AI運算編舞。排練滿檔的鄭宗龍,打開背包就是一疊厚厚的工作用分鏡表,是與日本科技藝術家真鍋大度合作的討論細目。從編舞、影像、音樂,依時間軸仔細分類,中日對照;除了編舞,《波》的音樂、影像與科技互動都由真鍋大度操刀,互動程度遠高過往日的作品。
-
2023.09.06 電子報 No.025
藝術家背後的手
邀請安娜琪舞蹈劇場、滯留島舞蹈劇場、再拒劇團、明華園戲劇總團,以及藝術家許栢昂、林祐如、田孝慈、李銘宸、汪兆謙、吳明倫,從不同方向聊聊,這些「藝術家背後的手」如何影響創作和詮釋的自由,而我們又有哪些事情可做。
-
2023.08.29 電子報 No.024
2023-2024新樂季搶先報
新樂季回來了!氣勢磅礴且表現多樣的交響樂,是當今世上編制最龐大、也是最複雜的音樂表現型態,疫後的音樂界以各種形式強勢回歸,PAR特邀專家們為讀者們綜覽國際變化,並率先取得國內樂團本樂季的上半場節目安排,邀請達人們選出心中的5大不可不看的節目。等待已久的樂迷們,不用出國,也能掌握樂壇動態!當然,可以開始規劃出國旅遊度假PLUS欣賞音樂會的知性之旅,也可以將時間預定給國內演出,您已經準備好日誌了嗎?
-
2023.08.22 電子報 No.023
透過「珍稀」的想像力 創造藝術的各種可能
從1967年起,四年一度的「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一直以來備受矚目。展覽聚焦在舞台設計,邀請全世界各國參展。而從設計的角度出發,劇場的每一個構作環節如燈光、表演、聲音等都是設計的一部分,因此展出項目也逐年擴展到物件劇場、裝置藝術、聲音設計、舞蹈、行為藝術等更廣義的劇場設計範圍,激發新的對劇場的想像。今年的策展主題是「珍稀」。在近3年經歷全球傳染病的時代背景下,人與人之間仍然打破距離,用無盡的想像力創造新的藝術連結形式。
-
2023.08.15 電子報 No.022
莫子儀
第一次被劇場震撼,是看田啟元的《一個少尉軍官和他的二十二道金牌》,我完全看不懂,卻被整個演出深深吸引著,後來才明瞭那是因為第一次感受到美學、語言與暴力的純粹,一輩子都忘不了。退伍後很長一段時間,每年都會想盡辦法去看當屆入圍奧斯卡和金馬各類獎項的電影,很大的原因只是因為好奇。什麼是最佳?為什麼它沒有入圍?這樣的習慣持續很多年之後,就有了自己的喜好和評斷。久而久之,「大師」就是屬於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
-
2023.08.08 電子報 No.021
爵士起點,一夥人同在的靈魂撞擊
爵士也許無法解釋她的靈魂,但的確是引領她走進音樂的大門。 壞特的第一張專輯就拿下金曲新人獎,她回憶一切的起點是台大爵士樂社,彼時的她正處於休學階段,抱著一把吉他彈得不太好,那畫面大概有點青澀吧?看著大家自在地暖身練習,卻沒因此被嚇著,那時她是這樣想的:「好想要變強喔。」想跟大家一起即興,想讓腦中的聲音自然地傾洩出舞台。這個想法盈滿她的房間,幾年以後,壞特的音樂在疫情最猖狂的那幾年,正式盈滿於眾人的心底。
-
2023.08.01 電子報 No.020
黃秋生
我在香港所買到的最寶貴的是全套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嚴格說來,也不是在香港出售,而是托母親的內地好友,在大陸內部訂購。我到現在還是想不明白,為什麼那麼秘密呢?只能內部發售,托關係才能購買,到底是覺得演技危險呢?還是大眾對演技沒有興趣,所以沒有市場需要?或是認為演技這種技藝應管控在專業範圍內,難道它真的是如來神掌?到現在為止,這套史氏體系全集,從未見過在市面發售,連內地都沒有,我擁有的,已是寶藏,真正的秘笈。
-
2023.07.20 電子報 No.019
曝險中的重重關卡
「當中產家庭的少年的學習和體驗,甚至護照上蓋滿遊走世界的印記,積極探索自我,為成人生活和職涯累積基礎時,有一群無法好好成長的少年,散落在社會邊緣,甚至早早就進入勞動體系,養活自己。」在《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一書中,台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在導讀專文裡引述這段話,坦言多數人習於忽略這群失落、失學、失業的孩子們,他們陷落在廢墟狀態中,彷彿生存於另一個平行世界。
-
2023.07.10 電子報 No.018
非行少年,與特殊境遇的守望者
這次我們從「了解」與「陪伴」開始,與4位非行少年登入他們的生命地圖,看見他們的人生關卡。6種守望站、其中兩所補血站、多位不同類型的守望者,包含誠正中學、民和國中、善牧基金會、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差事劇團、容淑華與監獄劇場團隊、烏犬劇場、戲劇治療師小C、調保官王以凡、監委葉大華等,正與他們一起闖關中。會有破關的那一天嗎?會持續登入嗎?沒有正確答案。因為虛擬的遊戲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但人生的這場遊戲無法自由選擇——所以,我們與他們都是特殊的,持續在彼此的境遇裡前進。
-
2023.06.20 電子報 No.017
莫子儀
約莫30左右,進入人生谷底,對表演全然無措,失去信心與勇氣。花了近一年時間看遍所有和表演相關的書籍,找了前輩、朋友請益,願自己從頭學起。 那之後幾年,我開始習慣對上天祈禱。 這個演出不是為了成就自我,而是希望透過我,讓角色表達他想說的話,我盡自己一切的努力和能力,去完成它。 我和角色是同在一起的,但我不能全然代表他,控制他。 在某些時刻,我是幾乎不存在的,是他在;但「演員」在後面意識著,所以會知道現在是在演出。 「角色」在最前方,「自我」像是他的體支撐依託著,「演員」像是位在軸心的船舵,或像天上的北極星,隱隱意識護佑著。
-
2023.06.10 電子報 No.016
曉劇場鍾伯淵X李孟融的相遇與同行
「某種程度而言,孟融應該要為我的人生負責。」鍾伯淵微笑,說高三兩人決定科系的時候,其實在北藝大戲劇系與劇場設計系徘徊猶豫,「最後孟融說我們兩個不要競爭同個科系,就猜拳看誰贏了就先選。結果他就慢出——而且是很明顯的慢出——所以我後來選了戲劇系。」「我其實本來就沒有很喜歡站在舞台上的感覺,我喜歡的是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情的狀態。」李孟融解釋:「而且我比較難決定到底要選擇什麼。」言下之意,猜拳慢出也不是他的體貼,只是邀請對方替他進行刪去法。看似嬉鬧地決定了「人生大事」,也使高中老師漸漸發現,有些學生不只是在「玩」社團而已。李孟融回憶:「我其實覺得這個『玩』這個詞很奇怪,像是大同高中以升學為取向,到高二就不讓我們做社團了,一直到我報名了北藝大獨招、甚至考上,老師才把這當一回事。不然就覺得我應該要好好念書啊,怎麼一直在玩社團?」
-
2023.05.20 電子報 No.015
在限制中找自由
緣分始於大二,不同於街舞的精確,現代舞帶給張可揚截然不同的身體感受與啟發。「筱茵的編舞不會給我動作,而是一個空間、一個狀態,或一個段落的限制,讓我在那個限制裡自由的跳舞。」張可揚回味當時與現代舞的初見面,彷彿踏入嶄新的世界,與過往規訓的練習全然不同,限制中卻有著滿滿的可能性。邊說著,他也不由自主地示範起當時的舞動,自然地用身體來解釋那由內而外的啟發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