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悼念品特
品特過世了,在悼念之餘,也花了一點時間想,他對我,他對我們所有同行的具體影響是什麼?我發現幾乎所有當代在說故事的創意人都離不開他的影響。他用曖昧不清的表達手法表現出確切但經常隱形的危機(menace,此字也意味著怪物),其實早已成為一代好萊塢甚至於藝術電影的某一種標準模式。小說、劇場更不用說。他的作品讓模糊的人生觀正式合法化;他的作品讓後來作者需要提供給觀眾的故事情節大量減少,把過去會被視為作者失職的行為變得合法合理。我知道我在構思某些作品時,會不知不覺掉入品特式的編劇邏輯。可能最接近的是《新加坡即興》,到今天寫文章時才回憶起,該劇名向貝克特致敬,作品本身紀念郭寶崑先生,但骨子裡是受品特編劇邏輯及美學影響甚深的。 品特獲諾貝爾文學獎時,我當時寫了一篇短文,在此提供給《PAR表演藝術》雜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賴聲川影子系列攝影作品
影子,在我的鏡頭裡
這些年我旅行到各處,也有機會較長期居住在不同的城市工作,我開始對影子有興趣,可能跟《如影隨行》的創作氛圍有關吧,我就開始比較積極地用我的Contax G2相機(有一年我請教攝影家劉振祥,我應該買什麼相機隨身攜帶方便,品質又好,他推薦這一台)捕捉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影子。因為po了幾張在網站上,《PAR表演藝術》雜誌覺得有趣,就希望我能提供一些給讀者。 這六張是許許多多相片中挑出來的,沒有特別邏輯,大概想配合《如影》的感覺,所以用了兩張有人影的。其實我大部分影子相片是沒有人的。 我絕對不是專業攝影師。振祥、大家,請多包含! (J5-01)Palo Alto, 加州,2007,我在Stanford教書時經常去的咖啡店附近。除了左下角,全是影子。 (J5-02)Atherton,加州,2007,朋友家外面。 (J5-03)上海新樂路,2007/10/15 (J5-04)北京北劇場,2002 (J5-05)香港尖沙咀,2007/7 (J5-06)史丹佛大學校園,2007,自拍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賴聲川的一千零一夜故事
這是一個大膽的突破,一個深遠的旅程,不是新手的探索,而是成熟藝術家自信的自我超越。在題材上,賴聲川勇於大量引用修習多年的佛法,在形式上,是他過去所有嘗試的總和,並且超越這一切。像當年《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一樣,但卻又完全不一樣,他又創造了一種新型態的劇場,在中國語文世界中。 故事發軔於《西藏生死書》第269頁,敘述一位醫學院剛畢業的學生第一天到醫院上班,結果病房中五位病人死了四位。這位醫生驚慌地發現,她多年來在學校裡所學的訓練和技能,完全沒有教她如何面對這一刻,她只能當一個無助的旁觀者,看著他們在恐懼和驚恐之中死去。 醫生的表妹告訴她西藏密宗有一種「自他交換」的方法,可以幫助瀕臨死亡的病人,但如果「自他交換」太困難,做不成,那麼傾聽病人敘述他們自己的故事,也會對病人有很大的幫助。事實上瀕死病人的故事,蘊藏著驚人的智慧,同時也富有治療的價值。 於是醫生決定傾聽剩下「五號病人」訴說自己生命的旅程。故事也從這裡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