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剛華
-
焦點專題 Focus 業界觀點最速報
臺北戲劇獎,他們怎麼看?
編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助理教授 陳建成:讓更多優秀的編劇與劇本作品被認可, 為大家所知 作為一位劇場工作者,期望臺北戲劇獎的成立能活絡台灣現代戲劇的生態,提高舞台劇作品的討論度以及觀眾的參與度。而作為編劇,也注意到戲劇獎當中包含了「最佳編劇獎」,這個獎項的設立,我相信對於目前的劇場編劇生態會具有正向的效果。 以往,與劇場編劇相關的獎項,通常是出現在文學獎當中的舞台劇劇本獎,然而,文學獎會規定作品必須尚未公開演出,因此已經演出的劇本就無法參與評選。此外,以目前文學獎的生態來說,雖不必然,但仍傾向於是作為新銳創作者的作品面世管道,因此在名單上,很少會看見已經有相當創作經驗的編劇,另一方面,當然也是因為這類型的編劇,有更多資源尋求演出機會,不需要依賴文學獎。但同樣地,也因為少了評選獎勵管道,這類型的優秀編劇作品,可能就會因此被忽略。除了文學獎之外,與戲劇相關的獎項有知名的台新藝術獎,不過台新藝術獎並未細分獎項,而是以作品整體演出來評選,並不必然會側重編劇的表現。因此,可以說臺北戲劇獎的編劇獎項涵蓋的是過去可能較不會進入評選獎勵的作品,而透過此新的機制,將有機會讓更多優秀的編劇與劇本作品被認可以及為大家所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獎項設計,在作品獎部分,區分了最佳戲劇獎、最佳音樂劇獎以及最佳獨立精神獎,而在個人獎項表演的部分,也區分了戲劇與音樂劇的最佳男女演員獎。從這邊可以看出,臺北戲劇獎在規劃之時,就已經考慮到戲劇與音樂劇的差異,以及從普羅通俗作品到獨立實驗作品之間的光譜。不過,目前最佳編劇的獎項只有一項,並未加以細分,因此可以預見在評選過程中,會出現不同形式與品味風格的作品同台競逐的現象。或許,隨著未來作品的成熟與數量的增加,以及為了提升獎項的專業性,可以考慮區分戲劇作品與音樂劇作品的編劇獎項。至於編劇作品有「獨立精神」與否,並沒有區分的標準,較難在獎項設定上區分,也因此最佳編劇獎的得獎者如何選定,也會反映出臺北戲劇獎對於何謂「最佳」編劇的認定,這可能會成為臺北戲劇獎的定位,但也可能因為每年評審的取向或整體風氣的不同,而每年產生差異。 無論如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請回答:重演?不重演?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明日和合製作所:如果和合重製、重演?
或許因為和合的展演實踐常帶有「空間回應」、「限地製作」的核心特質,作品伴隨特定場域的特性╱限制發展而成,以致較難直接異地重演。若有機會重製,相應的調整、資源的搭配,也比起能直接巡演於常設劇場空間內的作品複雜許多。機會成本上相對不易實踐,因此多數時間轉向以相似概念、但不同的內容與方法持續延伸創作。 2019年TIFA的《半仙》之於我們三人都是一次具有前導性的嘗試,也交互影響彼此的創作路徑。三人近年許多實踐圍繞在講述式展演(與其變形)與議題探索、田野經驗為基礎的創作手法。同時《半仙》試圖透過神秘學與宗教信仰回探劇場中見證真實與再現的同構邊界,引起一定程度的「爭議」。本作也是三人創作中較少出現的黑盒子劇場作品,相當期待未來能有機會能再次重演或重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