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發表文章 9 篇
  • 《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以圓形的空間迎接一場無止盡的窺伺,讓不自在的氛圍蔓延開來。
    戲劇

    王嘉明與鳴海康平《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 道德色彩的箝制 無所不在的監視

    由王嘉明編劇,並與鳴海康平共同執導的《1984,三姐妹一家子的日子》衍生自喬治.歐威爾的《1984》與契訶夫《三姐妹》,王嘉明從監視、以及由家庭親密衍生出的牽制關係,拉出了一條主線。為了體現與當代連結的監視關係,《三姐妹》時空被搬移到近未來,網路、視訊、針孔攝影無所不在,但戲的場景卻延續《三姐妹》的設定,一直坐困家中,內、外的兩種壓迫,突顯了監視的本質。

    文字|張敦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日本劇場導演鳴海康平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日本劇場導演 鳴海康平 探索文本多樣性 包容差異的並存

    日本中生代導演鳴海康平,擅於將演員的身體性及表現能力、人工化的舞台設計、文本內在的戲劇性並置,呈現出「隨著時間累積的風景」。這次的《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是與台灣莎妹劇團合作,他認為,戲劇更需要具有多樣性與包容,吸納各種想法、文化,讓作品向上昇華,因為跟每個想法不同的觀眾一起進行共享的作業,戲劇才能從希臘時代傳承至今。

    文字|沈亮慧、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莎妹劇團在台南七股鹽山演出的《百年孤寂》。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窮通之變 到為創意挖掘空間 速寫近年台灣環境劇場樣貌

    一九九○年代,台灣小劇場運動的風起雲湧,在表演空間嚴重不足、場地申請不易或租金負擔下,許多劇場創作者走入茶館、餐廳、畫廊等空間,爭取發表的舞台。如是「窮則變、變則通」的前提下,近十年來的環境劇場活動愈來愈蓬勃,且出現了更多積極主動的美學目的,到此,環境劇場的創作,可說是不只將表演物理性地置放入各種空間,更著眼於表演文本需求的空間特性、人文歷史等。

    文字|楊美英、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小夜曲》頻繁將畫面拆解在現實空間的周遭進行並組構,不僅只為了反身揭露所謂劇場真實之後的虛構,也與劇中的夢中之夢,隱隱有回聲的互喻。
    戲劇

    夢外之悲

    刻意曝露的攝影工作人員、敞露的鏡頭軌道,即時將劇中角色們的行舉,特寫並放映至背幕,並由此時而音聲拼貼、時而影像與真實分離,調度上可將劇場空間中分處兩端的行為並置在同一畫面,擁抱成為最疏遠的距離,暴力與乖戾,卻有了最逼視內在視角的手術刀般的殘酷。

    文字|李時雍、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莎妹劇團四位導演將在一桌二椅的遊戲規則下,各自以不同主題和形式,切入表述,探問劇場本質。(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提供)
    戲劇新訊 莎妹劇團「一桌二椅X4」

    回歸極簡舞台 探問劇場本質

    「一桌二椅」是中國傳統戲曲舞台的配置,簡單的桌椅,透過高度抽象和寫意的方式,化繁為簡,衍變出各種象徵性的符號,界定表演的空間與環境,激發觀眾無盡想像。莎妹劇團新作「一桌二椅X4」剝除繁複的舞台元素,回歸極簡的劇場條件,魏瑛娟、王嘉明、徐堰鈴和Baboo,四位導演在一桌二椅的遊戲規則下,各自以不同主題和形式,切入表述,探問劇場本質。 魏瑛娟以《2033 沒事,Happy Birthday John Cage》向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致敬。約翰.凱吉生前狂熱投入蘑菇研究,關於蘑菇與音樂的關係,留下許多重要筆記。魏瑛娟說,蘑菇並非如我們想像全然沉默,相反地,蘑菇飽含豐厚的音樂性,只要深刻思索,必能體會。王嘉明藉由《笑場》摸索演員在嚴肅與輕鬆、悲劇與鬧劇、哭與笑被語言界定之前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王嘉明說,「笑場」不是一個帶有道德指責的劇場術語,而是一個關於劇場和人生的哲學命題。徐堰鈴的《別》描繪人生中「不得不離開的情狀」,作品透過動作與音樂的共同發展,組合不同人物,故事和情境,承載了離別的畫面和狀態。Baboo的《檢場》延伸傳統戲曲中檢場人的功能,讓檢場人走入戲中,時而凝視劇中人演戲,旁白敘事,時而化身劇中角色,說白入戲。(鄒欣寧)

    文字|鄒欣寧、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迷離劫》企圖藉由混雜的語言系統,精準爭取現實情愛中心靈書寫的自由。
    戲劇新訊

    以書寫之紊亂呼應愛情的迷醉

    繼去年《沙灘上的腳印》以現場音樂、影像、文本與形體,交織折射出法國作家莒哈絲的文字氛圍,莎妹劇團導演徐堰鈴在新作《迷離劫》中,再以不同的詮 釋策略趨近莒哈絲的書寫。全劇刻意以紊亂、跳躍、曖昧的敘事手法,圍繞著「不懂愛」、「不會愛」、「不能愛」三主題,讓涉入愛情的癡迷與寫作的艱困、喜悅 相互輝映,捕捉現代人內在情感運動的撲朔迷離。徐堰鈴說,《迷離劫》企圖藉由混雜的語言系統,精準爭取現實情愛中,心靈書寫的自由。 《迷 離劫》的文本像是「蘇菲旋轉」般的詩文,角色延伸自莒哈絲的作品,彷彿飽受愛情古老命題痛苦折磨的鬼魅,交換關於愛情與書寫中無可言說的苦難與喜樂。雙面 舞台如同聲音的實驗場域,讓收聽與發聲、看與被看的視線來往,在涉入或抽離中自由轉換,將聽覺充分視覺化。至於進到劇場的觀眾,徐堰鈴強調,無須細究故事 人物的族譜,而是置身一種詩意又命定的夢境,從複雜的語言和朦朧的氤氳中,擴大關於愛情的幽微感受。

    文字|廖俊逞、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 《羞昂App》的秒殺搶購,購票的多為宅女小紅的「OL」粉絲。圖為該劇宣傳照。
    焦點專題 Focus 尋找看倌,「客製化劇場」可能嗎?

    觀眾面目難明晰 「想像」中且戰且走

    對台灣劇場界來說,雖有某種程度的「分眾」設定,但觀眾面目仍無法清晰明辨,在表演藝術製作人與行銷者的眼裡,「觀眾」究竟仍是一組「假設」,直到演出現場才「驗明正身」的過程。而觀眾與作品這組想像的過程,確實能被掌握或操作嗎?

    文字|林人中、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麥可傑克森》2010年重演時,由於麥可.傑克森在台灣有不少歌迷,該團特別找來了音樂界、設計界、文學界等知名的麥可頭號粉絲來加持推薦。
    焦點專題 Focus 站台推薦,觀眾買帳否?

    名人出馬掛保證 調高話題曝光值

    名人推薦或站台,是行銷上常用的手法,在表演藝術上也不例外。在名人的選擇上,思考的點,一個是品牌形象連結,想要觀眾注目的議題,是否能透過名人的影響力而擴散出來;另一個是潛在客群經營,則是希望開發較少有機會接觸的新潛在客群,讓新的觀眾走進來。而邀請部落客看排寫心得,也可以透過網路媒介的力量發揮影響力。

    文字|曾瑞蘭、廖俊逞、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請聽我說》
    特別企畫 Feature

    笑與沉思 大眾媒體時代的劇本遊戲

    演出爆笑通俗、形式繽紛多樣、舞台奇觀驚人這是「導演王嘉明」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但「編劇王嘉明」呢?以繁複的台詞玩著語言遊戲,以碎裂的敘事呈現「反戲劇性」,以合唱團式的台詞表演反映當代眾聲喧嘩卻又同質單一的媒體現象,王嘉明的劇本透過笑聲,傳達了對大眾媒體時代的批判意識。

    文字|郭亮廷、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