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弘智《會飛的牆》為機械裝置,定時移動,布幕兩面各為黑白,象徵陰陽。(吳垠慧 攝)
藝@展覽

以藝術作為「化解」的儀式

彭弘智個展「未完成之作」

彭弘智「未完成之作」

2025/8/9~11/16

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灣當代藝術家援引宗教內容為題材者並不少見,諸如民俗祭儀、形制或其演進史等都曾為人所用,已然形成一脈創作類型,彭弘智近期發表的《未完成之作》便將進入靈界的記錄編創成腳本,加入口白和舞者的即興表演,一探亡者的未竟之事。在這部90分鐘長的電影式影像當中,彭弘智以自身的直接涉入——他是進入靈界尋找亡者的主體,也在過程中意外被觸碰到鮮為人知的成長傷痕,這和他過往主要透過宗教元素探討人與宗教關係的智性辯證,有著不同的路徑轉向。

彭弘智《開光的吊燈》將兩盞老吊燈做成機械裝置,使其像身體律動般來回擺動。(吳垠慧 攝)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彭弘智於「未完成之作」個展展場闢設檔案區,展出3部與周逸昌、陳明才、田啟元相關的影像記錄,圖為拍攝陳明才的《我的綠島》局部畫面。(吳垠慧 攝)

通靈:與「異次元」相遇

《未完成之作》是彭弘智於臺北市立美術館推出同名個展的核心作品,主旨大意為尋找周逸昌(1948-2016)、陳明才(1961-2003)、田啟元(1964-1996)這3位英年早逝的劇場人,透過觀落陰和靈媒等方式進入靈界,「詢問」他們是否尚有待完成的作品或被中斷的理念,因此,影片是由彭弘智和靈媒所見所談的內容為情節推進的主軸,韓國歌手Kim Master擔任彭弘智的口白「替身」,他以低沉富磁性的韓語敘述通靈的過程與思考,敘事線中還穿插印尼舞者Mugiyono Kasido與香港舞者楊春江於麻豆代天府的即興表演,加上韓國作曲家李桂華以南管樂曲《梅花操》為靈感所作的配樂,形成這部超乎錄像、更接近電影規格的影像作品。

錄像是彭弘智常用的創作媒介,原初構想僅做單屏幕播放,最後是運用展場兩道90度角相連的牆面,如雙翼般展開的雙屏幕呈現,畫面有時天地翻轉,像是靈魂飄蕩所持的視點;有時兩側畫面互為鏡像;但有時影像會朝中央緩緩融入,或從中央向外延展現身,彷彿兩道牆連接的縫隙處「會把東西吸進去,或長東西出來」,像是通往異次元的入口。

彭弘智在《未完成之作》影像中將畫面天地翻轉,像是為與靈界對話鋪設路徑。(吳垠慧 攝)

與「異次元」的相遇,也是彭弘智近年創作「正義路安魂曲」系列的起點,已完成第1樂章《觀音腳下》(2023)、第2樂章《港都夜雨》(2024),第3樂章尚在製作中,3個樂章皆圍繞在他20年前於基隆市區買的一間房子,房子裡還保留1970年代的木作隔間,以及前人遺留下來的肖像照、吊燈、氧氣機等物品,像個塵封的時空膠囊,身為後繼屋主的彭弘智打開這道封印,感受到靈體仍在此地徘徊,因而興起想為亡者完成未竟之事的念頭,「我想用藝術的方式把他送走,算是我自己的儀式吧」,因此,《觀音腳下》當中,江之翠劇場演員在房子的定點演出,望能藉由南管高雅深邃的樂音撫慰亡者;《港都夜雨》則將房子裡遺留的兩盞雕琢頗為古典的吊燈做成來回擺動的機械裝置,再把隔間拆下來的木板做成一艘船,氧氣機放在駕駛艙,計畫燒船遙送亡者。

彭弘智在影像創作《未完成之作》當中,邀請印尼舞者Mugiyono Kasido在麻豆代天府的「地獄」場景演出。(吳垠慧 攝)

悼念:生與死的向度

《未完成之作》比較像是「正義路安魂曲」番外篇,從先前與劇場的合作衍生而來,另闢一段與劇場界離世前輩和靈媒的「共創」之作。

在美術館的一般展場播放一部長度90分鐘的影片是項挑戰,考驗影像本身是否具備讓人駐留的質地,「通靈」是引人好奇的切入點,法術的歷史淵遠流長,即使在科學昌明的今日,跨越生死界的神秘儀式仍能勾起人們的潛在意識。片中,藝術家和靈媒都是訊息傳遞的中介者,引領觀眾想像靈界情景,而舞者在代天府的演出,讓這座結合宗教勸世與觀光遊樂的廟宇景點,化為當代藝術展演的實驗場域:在這座由生者發揮想像力打造出死後的「天堂」和「地獄」場景中,為亡者演出悼念之舞,名義上,作品是從逝者未竟之事出發,但過程更像是生者藉以思考肉身與靈體、生與死等向度的種種課題。

彭弘智在影像創作《未完成之作》當中,邀請印尼舞者Mugiyono Kasido在麻豆代天府的「地獄」場景演出。(吳垠慧 攝)

巧的是,這次個展的4個展場的方位配置正好呈十字架型,為了營造異次元的空間意象,入口是一座動力控制的長型布幕,兩面各為黑白象徵陰陽,這面《會飛的牆》是阻擋和開放觀眾行進的屏障,移動時宛如展翅撲來的不明之物;另一個展場《開光的吊燈》暗示本展與「正義路安魂曲」的關連;檔案區則是播放3位劇作家的影像記錄,也是這次個展的文本參照。

彭弘智在影像創作《未完成之作》當中,邀請印尼舞者Mugiyono Kasido在麻豆代天府的「天堂」場景演出。(吳垠慧 攝)

療癒:個人生命史的回流與重組

彭弘智過去多以錄像、裝置、表演、雕塑等形式,反思政治與宗教極端主義、文化衝突等議題,他的寵物狗YUKI經常擔綱主角,如:「犬僧」系列與2006年的《落難神明記》等,這件發表於伊通公園「Beware of GOD」個展的影像裝置,結合600多尊落難神明和一件錄像作品:由YUKI在錄像中「揭示」神明落難的故事,多半是失去功利價值之後被遺棄甚至遭受報復性的對待。雖然作品探討人與神、人與宗教的關係,然而與上百尊帶著「怨氣」的神像「相處」,不免觸及神靈的可視或感應等神祕世界的個人體驗——但也可能因為有眾神庇佑,彭弘智以這次個展獲得第5屆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藝術獎」。

彭弘智在影像創作《未完成之作》當中,邀請香港舞者楊春江在麻豆代天府即興演出。(吳垠慧 攝)

《落難神明記》的創作經驗,不僅拓展彭弘智對靈性領域的興趣,也使其面向宗教的方式,從議題式的探討逐漸轉向主觀式的體認,加上基隆房子的奇遇因緣,他決定以藝術的方式面對亡者,進而創作出「正義路安魂曲」,《未完成之作》更自己觀落陰與亡者「溝通」,而在與靈媒互動時,又意外牽引出他與亡母待修補的破碎關係,讓原本為紀念劇場界前輩而做的作品,成了個人生命史回流與重組的契機,在此,藝術「化解」的不只是亡者的遺憾,也是生者直面自我的療癒儀式。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10/04 ~ 2026/01/04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