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新銳藝評 Review

赤裸的愛:反思《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倫理和親情

評《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

《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

2025/9/12  9:3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

生孩子,這件看似理所當然的事,在這齣戲中被層層剖析,展現出其內在的複雜與真實。筆者於臺北藝術中心藍盒子觀賞了2025臺北藝術節作品《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該劇由洪千涵、洪唯堯、曾睿琁共同創作,講述了一位同性婚姻中的女性,為了擁有自己的孩子,借助弟弟的精子孕育生命的故事。這個大膽且突破常規的決定,不僅揭露了親情、愛情與社會期待間的矛盾,也挑戰了傳統價值與家庭意義的定義。

整場演出細膩鋪陳情節,並以象徵性的舞台語言帶領觀眾一同反思自身價值觀。在第一場景中,3位角色共同穿上巨大的卵子服裝,手握紅色膠帶延伸至觀眾席。而律師角色從觀眾席走向舞台,模糊了演區與觀眾的界限。這種打破第四面牆的設計,使現場彷彿成為一場公共辯論。律師的提問直接觸及倫理選擇的難題,將觀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戲中不乏幽默對話,為劇情增添了生活化趣味。例如,姐姐與伴侶因孩子姓氏問題爭執,甚至用打乒乓球的方式決定名字。然而,隨著矛盾加深,姐弟與姐姐伴侶之間的激烈爭論揭開了每個角色內心的恐懼與不安。他們脫去身上的衣物,直白袒露內心掙扎,將親情、愛情與責任的矛盾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讓觀眾不得不審視家庭的定義是否應改變。

多媒體影像的運用尤為出色。劇情以姐弟的成長背景為基礎,展現兩人深厚的親情羈絆。從小被教導互相分享的他們,長大後卻因姐姐提出的生育提議而打破了親情的邊界,激化了倫理與情感的衝突。舞台後方投影出「亂倫」等字詞,配合燈光變化與演員肢體語言,將弟弟內心的掙扎與矛盾具象化,讓倫理壓力直擊觀眾心靈。這種多媒體的運用不僅增強了視覺衝擊,也將角色的心理狀態清晰地傳遞給觀眾。

《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其中有一幕格外令人印象深刻:姐姐對著鏡頭畫眉毛,甚至為自己畫上鬍子,象徵女性在承擔男性角色時的自我審視。「我像我的父親嗎?」這句台詞既是角色的拷問,也直擊觀眾內心。投影技術將這一動作放大,展現角色猶豫與內心掙扎的細膩情感。隨著懷孕過程的推進,創作者透過鏡頭與符號化的身體表演,展現懷孕初期的喜悅、流產的痛苦,以及伴侶間的支持與矛盾。這些細節讓孕育生命的過程既具現實重量,又充滿藝術張力。

結尾的海灘場景則以極簡方式呈現:3位演員躺在沙地上,背景響起海浪聲,燈光由冷轉暖,象徵釋然與和解。這樣的結尾雖不完美,但極具真實感,呼應了人生中許多問題並無標準答案的現實。放下與接受,或許正是最大的釋然。

觀後,筆者不禁反思:為什麼我們要生孩子?是為了傳承基因,還是因為社會與傳統的期待?或者只是對「完整家庭」的渴望?在資源有限的地球上,這些問題尤為重要。而這齣戲則將這些議題赤裸呈現,讓我們重新審視價值觀與選擇。《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不僅是一場情感與倫理的探索,更是一面反映當代社會價值的鏡子。

在多元家庭結構與性別角色被重新定義的今天,這場演出透過戲劇形式,將深層議題擺上舞台,提醒我們:家庭的定義不應受限於血緣與傳統,而應建立在愛與責任之上。劇中弟弟那句「為了姐姐」,將親情的無私與珍貴昇華到極致,也讓筆者深思:這樣的愛與分享,是否真的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然而,筆者注意到觀眾席尚有百餘座位未售出。若能在宣傳上更加著力,相信觀眾人數將有顯著提升。如此引人深思的作品,值得吸引更多觀眾入場欣賞。

島影琴深:余曉怡管風琴音樂會廣告圖片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10/06 ~ 2026/01/06
Authors

作者

數位資料庫-開學季優惠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