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總監羅曼.穆勒(Philippe Deutsch 攝 阿勞馬戲藝術節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2025阿勞馬戲藝術節現場(二)

為了那些難以被定義,但值得被記住的作品

專訪阿勞馬戲藝術節總監羅門.穆勒

不同於人們對藝術總監的刻板印象,羅曼.穆勒(Roman Müller)穿著印花襯衫、盤著一頭長髮,不修邊幅的樣子,更像是一位自在不羈的藝術家。他總是一派輕鬆地穿梭在藝術節現場,與觀眾、藝術家聊天互動,時不時傳來爽朗笑聲。無論哪一場演出,都能看見他坐在觀眾席間,毫不保留地鼓掌喝采,為每一位表演者真心叫好。

他說:「與其說我是一個策展人,不如說,我是從藝術家的角度出發,去發現城市的可能性。」

在接掌阿勞馬戲藝術節(Cirqu’ Aarau Festival)的總監之前,穆勒本身就是一位當代馬戲領域創作者。過去20年,他與他所創立、以扯鈴藝術聞名的團隊 Tr’espace 在世界各地巡演超過20年;當時,瑞士德語區幾乎沒有當代馬戲的舞台。直到 2012 年,他回到這個家鄉旁的小城演出,才開啟了日後藝術節的機緣。

出於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像,穆勒讓這座安靜得彷彿與「節慶」無關的小鎮,被馬戲的氛圍與能量包圍。從一座舊馬術訓練場改建的表演空間開始,他邀請觀眾走進教堂、圖書館、公園廣場和街道,也走進那些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但很馬戲的時刻。

藝術總監羅曼.穆勒(Philippe Deutsch 攝 阿勞馬戲藝術節 提供)

Q:為什麼選擇在阿勞這座城市發起一個馬戲節?

A:這一切開始得有點偶然。我來自這一區,雖然不是阿勞市區,是旁邊一個小村子。當時,我已經以當代馬戲藝術家的身分工作了將近20年,長期在法國、瑞士法語區活動。一直到2012年,我第一次在阿勞的舊馬術訓練場(Alte Reithalle Aarau)演出,也就是現在這個地方,那時我才真正發現城市有這樣一個空間。

這個場地非常特別,最早是在1860年左右建成,是軍事用途,主要給騎兵部隊和馬匹使用的。但2000年以後,它就完全閒置下來,曾被用作馬術訓練場,但後來也搬走了。等於說,它是一個等著被活化的巨大空間。

Q:這個場地的改建,是城市主導,還是出自你的想法?

A:一開始其實不是要變成劇場的,是地方有一些聲音,希望這裡能成為一個新的表演空間。而在瑞士,如果市政府要投入大量預算做這種改造,必須經過市民公投。所以,這是一個經過同意的集體決定。

阿勞原本只有一座很小的劇場Theater Tuchlaube。城市內從來沒有任何節慶,不像其他城市有自己的電影節、文學節、音樂節。阿勞一直是被忽略的。所以,當大家看到有個500多坪的場地空下來,又出現一個馬戲團的想法時,突然一切就好像對上了。這裡變成了一個實驗室,不只是空間,也是一種想像的開端。

島影琴深:余曉怡管風琴音樂會廣告圖片
舊馬術訓練場改建的劇場。(Philippe Deutsch 攝 阿勞馬戲藝術節 提供)

Q:介紹一下藝術節使用的空間?

A:舊馬術訓練場涵蓋了幾個不同區域。大的空間最多可以容納500人,前廳還有一個小空間,大概可容納100人。我們也加裝了聲學面板,確保演出品質。

但節慶不是只發生在這裡。我們跟美術館、圖書館等城市裡的文化機構合作,還有市中心一些公共空間也參與其中。這樣的擴展也逐漸改變我們對未來的想像。未來是不是可以進一步延伸節慶到更多文化空間?我正在努力尋找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Q:你原本是創作者,為什麼會開始做策展和組織藝術節的事?

A:我過去從來沒有經營藝術節的經驗。但當我開始和劇院的導演交流,也感覺到瑞士社會對馬戲的好奇心慢慢出現,儘管以前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開始想,也許這裡能夠辦一個節慶。而一個只有兩萬多人口的小城市,突然擁有這樣的場地,是非常難得的事。有時候,空間本身會引導你去做些什麼。

舊馬術訓練場改建的劇場。(Philippe Deutsch 攝 阿勞馬戲藝術節 提供)

Q:藝術節如何運作?資金從哪裡來?

A:我們的資金來自地方政府和樂透基金,並由市府管理。沒有中央政府的補助,也沒有國家級文化基金。這其實讓我們更自由,因為沒有過度的指標壓力。另外,有些原本屬於其他劇場組織的預算也轉移到了我們這邊。像是專門做文本劇場的組織自己決定結束營運,原有的資源就被我們整合進來了。這在瑞士其實是很罕見的情況。

Q:你如何看待「馬戲」在藝術節的角色?

A:這是瑞士德語區第一個正式將「馬戲」納入劇院節目規劃的地方。它不再只是來自街頭或馬戲帳篷的短期演出,而是成為一個制度性被認可的表演藝術類型。

但我也不想把它變成「馬戲展示會」。我希望觀眾能透過作品發現:馬戲還能是什麼?可以是水下演奏,可以是紀錄片,可以是沒有演員上台的敘事裝置。這就是我們的挑戰,也是我們的樂趣。

阿勞馬戲藝術節演出現場。(Philippe Deutsch 攝 阿勞馬戲藝術節 提供)

Q:你怎麼挑選節目?有主題嗎?

A:我不太會一開始就設主題,而是順著作品去尋找線索。今年慢慢浮現的主題是「水」:有河流上的小型演出、有水下音樂會、也有7立方公尺水族箱裡的雜耍創作。這是一種連鎖反應。有了這個作品,讓我想到另一個,也許它們可以形成一條策展的線。不是去包裝它們成一個主題,而是讓它自然生成。

Q:藝術節會委託新作嗎?

A:我們不特別追求首演新作。這不是為了策展人來挑選節目的平台,而是為了這個城市的觀眾。有些節目也許已經在其他地方演出5年了,但在這裡仍然是全新的經驗。我更關心的是:這個作品是不是成熟了?是不是值得讓這裡的觀眾看到?這才是我作為策展人的責任。

觀眾欣賞著阿勞馬戲藝術節舉辦時的街頭布置。(Philippe Deutsch 攝 阿勞馬戲藝術節 提供)

Q:身為策展人,你怎麼看現在的節目選擇與文化生態?

A:其實很多藝術節的節目選擇,來自一種從眾(conformism)。大家都在看別人選了什麼、誰先選了,於是就形成某種共識。但我不想那樣工作。我不想只是看完就走,而是要留下對話的空間。有些作品你當下看完,會覺得「我不知道這是什麼」,但幾個禮拜後還在想它。這種留下痕跡的創作,是我想要支持的。

Q:你如何定義這個藝術節的價值?

A:我們有資源、有空間、有時間,我們就該用它來支持那些難以被定義、但值得被記住的創作。這也是我想為這座城市做的事。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10/10 ~ 2026/01/10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