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AFP

發表文章 30 篇
  • 屬下藝術創作司司長與藝術家發生衝突,文化部長妮森(圖)忙出面滅火,發聲明強調新政府重視表演藝術發展。
    亞維儂

    藝術家向總統發公開信 藝術與政治角力不斷

    就在廿九位法國國家戲劇中心總監在《世界報》上投書呼籲總統馬克宏重視劇場藝術後,在一場於亞維儂舉辦的例行會議中,文化部藝術創作司與國家戲劇中心總監針對總統文化政見跳票等議題又起衝突,於是藝術家們又聯名發表了公開信,希望總統能與他們制定協約:不讓營利性私人企業介入公共事務,重整政治界、藝術圈與地方政府網絡,開創以青年為主、具前瞻性的文化政策。

    文字|王世偉、AFP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凱特.沃克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專訪THE B-SIDE導演凱特.沃克 前衛近四十年 做劇場的慾望一直在

    在伍斯特劇團創團之初就加入的凱特.沃克,一直以來是該團的核心創作成員,除了上場演戲,她也擔綱導演工作,如執導這次將在臺北藝術節演出的THE B-SIDE。沃克表示,THE B-SIDE這齣戲的關鍵點就在於真人實況演出所傳達給觀眾的,以及預錄的聲音所傳達給現場觀眾的,這兩者之間的辯證。

    文字|王寶祥、AFP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 2009年大都會歌劇院演出的《外套》。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世紀潮流中另闢新局 三部合一的整體理念 浦契尼的《三部曲》與廿世紀初的劇場美學

    在十九世紀末的「劇場革命」後,傳統的、可被稱為「和角色有單層面認同」的敘述方式被排除;大量的技巧應運而生,以開展劇場想像天地,完成一個有距離的敘述方式。而浦契尼將三部在色彩和劇情進行訴求均完全不同的短歌劇,合成一個較高的整體,不僅和作曲家個人的生命過程有關,亦反映了上述所說廿世紀初歐洲歌劇的美學條件。浦契尼的《三部曲》擁有一個戲劇質素的內在整體性,切割任何一個個別部分都會傷害作品。

    文字|梅樂亙、羅基敏、AFP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布達佩斯the Erkel Theater演出的《外套》
    特別企畫 Feature

    歌樂與故事 鋪陳哀樂人間 浦契尼「三部曲」劇情概述與音樂介紹

    三段人間故事,構織一晚豐富的歌劇演出,浦契尼的三部曲,到底演了哪些人的故事,唱了哪些美妙的音樂?入場之前,讓我們說給各位聽

    文字|張皓閔、AFP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新任總統馬克宏的文化政策以守成為主,注重文化績效。
    巴黎

    拼經濟總統上任 藝文政策首重績效

    法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確定由年輕的馬克宏入主當政。回顧他競選期間提出的文化政策,多以守成為主,曾當過銀行家的他也強調藝術產生績效。在與表演藝術較相關的政見中,有提到要讓表演場館的主事者性別比更趨平衡,也提出讓更多兒童與青少年有參與藝術的機會,並提出「文化通行卡」的概念,並期望藝術家能身兼十八般武藝,並且積極「走出去」讓世人看到。

    文字|羅仕龍、AFP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 法國文化部長阿祖雷(中)二月初宣布偶戲將獲得文化部「國家標章」殊榮,除可享有更多預算,且學位認證與教育制度的層級都有所提昇。
    巴黎

    傳承偶戲技藝 法國加強硬體建設與專業認證

    法國對文化藝術的保存與發揚向來不遺餘力,擁有悠久歷史與豐富傳統的偶戲,,自是法國政府致力的重點,早在一九八○年代就成立「國際偶戲學園」與「國立偶戲藝術高等學院」,為偶戲傳承培育人才。二月初文化部長阿祖雷女士更宣布偶戲將獲得文化部「國家標章」殊榮,未來除可享有更多預算,且學位認證與教育制度的層級都有所提昇,讓偶戲在國家殿堂的地位再上層樓。

    文字|羅仕龍、AFP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歌劇《寫於膚上》中,樓層的框架有效地區分了舞台準備區及歌劇舞台。
    特別企畫 Feature

    做足功課再出發 多樣手段構築觀點 凱蒂.米契爾的文本選擇及改編

    不論米契爾的文本選擇為何,她會由作品寫成的年代為研究起點,因此作品總能展現其中女性角色面對的困境與抉擇,亦不閃躲涉及之政治背景,將作品視為對世界時勢的回應。她尤其擅長以當代的場景、寫實的畫面,重新處理寫於過去的文本,而受到碧娜.鮑許的影響,米契爾也時而加入舞蹈與音樂,除了配合文本詮釋之外,有時也讓充滿細節的歐式空間,轉換成夢境中跳動與不連續的場景。

    文字|梁文菁、AFP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 法國編舞大師瑪姬.瑪漢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編舞大師瑪姬.瑪漢 在他者面容上川流不息的生命

    曾以May B、《環鏡》等舞作驚豔台灣觀眾的法國編舞大師瑪姬.瑪漢,繼去年在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再度來台演出經典作品May B後,也將在今年TIFA呈現由其子大衛.曼布希演出的《臉》。不自我局限的瑪姬.瑪漢,以充滿好奇的藝術家之眼,探索一張張肖像背後的故事,每個人內心深處脆弱的靈魂,透過簡約的動作、迷幻的氛圍,《臉》帶領觀眾進入一種意識之外的探索、充滿想像的世界。

    文字|王世偉、AFP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法國編導暨演員大衛.曼布希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編導暨演員大衛.曼布希 探索真實人物的存在風景

    身為演員、導演、編劇,大衛.曼布希也跨足影像創作。從小在母親瑪姬.瑪漢的舞團中長大,舞蹈於他而言一點也不陌生,他也在母親的作品May B和《環鏡》重演時擔任表演者。這次的《臉》是他與瑪姬.瑪漢及舞台設計班傑明.雷布瑞頓共創的作品,擔綱表演者的他,為了建構每一個角色的身體性,他為角色打造故事、創造存在空間,讓他們在被創造的情境下變成一種虛擬人物。

    文字|王世偉、AFP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彼得.布魯克的《戰場》,仍取材《摩訶婆羅達》,藉由神話中的人性衝突去探究當代的焦慮。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回到源頭 尋找現實的啟示 受印度文化啟發的當代劇場作品

    國際劇壇知名的跨文化大師彼得.布魯克與亞莉安.莫虛金,都曾向印度傳統表演請益,並深入當地汲取靈感,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前者以九小時的巨構規格搬演印度史詩《摩訶婆羅達》,為此花了十年準備,並數度帶團隊深入體驗印度文化。後者則學習印度傳統表演形式,轉化運用在莎劇或希臘悲劇的表演上,或以印度人文精神反思當代世界。恆河文明讓劇場創作者重新思考文化的本質、找回舞台表演的核心價值與創作的無限潛能,充滿承先啟後的能量。

    文字|王世偉、AFP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加拿大創作歌手與詩人李歐納.柯恩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加拿大創作歌手與詩人李歐納.柯恩 生命如歌更如詩

    「加拿大創作歌手、音樂人、詩人及小說家」這是維基百科上對李歐納.柯恩的描述,或許對他的廣大鐵粉來說,他遠不只是上述的身分而已。生於一九三四年的柯恩,作品總是探討著宗教、孤單、性、權力,他的歌與詩備受肯定,曾入選加拿大音樂名人堂、加拿大創作名人堂、美國搖滾名人堂。二○一六年十一月七日辭世的他,享壽八十二歲。本刊在此特從其詩集《渴望之書》中精選摘錄,讓讀者重溫大師雋永的詩采,以為紀念。

    文字|李秋玫、AFP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以大型機器偶聞名的「豪華皇家劇團」,是令人矚目的法國街頭劇場團體,常受邀到各城市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打破體制 到讓藝術走入生活 探索歐陸當代在非劇院場地的演出

    從劇場藝術史來看,劇場的演出本來就是在戶外呈現,如一場共同參與的慶典,是到後來才進入室內劇院,成為特權階級附庸風雅的娛樂。但到了一九六○年代,因前衛藝術與抗爭風潮的啟發,藝術家開始走出劇院黑盒,試圖找回劇場原有的節慶性與共享特質,於是多樣的舞台實驗在廢棄空間、古蹟發生,讓民眾見識到表演藝術的多元性,及深度思索景觀社會與個人生活的關係。

    文字|王世偉、AFP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亞維儂街頭貼滿了OFF的演出海報。
    亞維儂

    外亞維儂藝術節風光落幕 票房、聲譽再創新高

    今年的外亞維儂藝術節(OFF)已經落幕,成果豐碩,包含有一千四百一十六檔節目在一百廿九個不同的表演場所演出,票房更超越去年,成長了41%,氣勢已超越主場的「亞維儂藝術節」(IN),主要原因在於,法國各大公、私立劇院經紀人無不利用此一機會赴亞維儂「海選」下一年度的節目,誰能在外亞維儂勝出,誰就能贏得頭籌,所以即使無法打平甚至賠錢,各表演團隊也要來這個超級擂台,一拚高下。

    文字|羅仕龍、AFP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由法蘭西戲劇院演出的《受苦者》講的就是某些人對死亡的迷戀,以及通過大規模屠殺來達成這種迷戀的執念。
    亞維儂

    尼斯恐攻事件 考驗劇場溫柔團結力量

    發生在法國國慶日的尼斯恐攻事件,讓距離不遠、正在舉行的亞維儂藝術節頗受震撼,尤其今年多齣作品都涉及大規模屠殺、恐怖主義、極右派勢力等主題,當劇場中深思之時,劇場外卻上演真實的暴虐殘殺。雖然文化部長阿祖雷與藝術總監歐利維耶.畢都發布捍衛文化藝術場域的宣言,但恐攻頻頻之下,劇場人是否能繼續團結堅持,備受考驗。

    文字|羅仕龍、AFP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 奧泰羅(右)對黛絲德莫娜忽爾暴怒忽爾溫柔,流露出叫人打冷顫的莫名喜感。圖為2014年法國the Choregies d'Orange藝術節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歌劇《奧泰羅》 英雄的悲喜劇

    聽著妻子為了別的男人求情,奧泰羅緊握雙拳怒火中燒。他相信妻子還是愛他的,但是猜忌就像毒蛇一樣,一步一步啃噬著他的理智大概就是這般的戲劇性,勾引著歌劇大師威爾第的內心。讓他在劇作家的靈感刺激下,再度拾起塵封已久的筆,譜出動人的音符。 適逢NSO樂季壓軸節目《奧泰羅》上演,本期特別企畫將帶大家探究威爾第的莎翁情結、了解劇作家與音樂家的互動,再進入歌劇中觀看音符下正反兩派主角的糾結。當然,更不能錯過即將登台的男高音麥可.雷赫斯基的專訪。人說成功失敗就在一念間誘惑讓威爾第成功,但誘惑卻讓奧泰羅失敗。「英雄的悲喜劇」,正在這扉頁間處處上演。

    文字|本刊編輯部、AFP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第二幕中,亞果(左)非常技巧地將懷疑與妒忌置入奧泰羅(右)心中。圖為2003年法國Théâtre antique d'Orange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惡毒的羨慕 篤實的妒忌 悲劇雙雄的莫名喜感

    歌劇《奧泰羅》中的正反雙雄英雄奧泰羅和奸雄亞果,在威爾第生動的譜曲中,與劇情緊密結合,藉著音符樂句的起伏變化,讓英雄與奸雄展露出莫名的喜感,更適切傳達了人性的複雜度,讓觀眾隨之情緒跌宕、步步驚心

    文字|張皓閔、AFP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看著死在自己手裡、香消玉殞,卻依然純潔無瑕的妻子,奧泰羅內心充滿無盡的悔恨。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吻,再一個吻。」 燃盡所有 《奧泰羅》劇情概述與精采樂段

    《奧泰羅》是一齣由愛與妒忌開始,而結束在無盡的悔恨與愛中的悲劇。因為妒忌引起的奸計,也因為妒忌引發了猜疑,愛情因此崩解,仇恨殺了至愛,英雄與妒夫只有一線之隔音樂前後呼應,人性的脆弱盲目就此鋪展開來

    文字|張偉明、AFP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新任珂嶺國家劇院總監瓦吉.穆阿瓦
    巴黎

    從流亡者到新住民 穆阿瓦接任珂嶺國家劇院總監

    懸缺三個月的珂嶺國家劇院總監一職,於四月初宣布由劇作家瓦吉.穆阿瓦接任。原籍黎巴嫩的穆阿瓦因中東戰亂流離,曾逃至法國卻未獲居留許可,後來輾轉落腳加拿大魁北克,從流亡者成為劇作家,筆下種種從個人生命史化出的離散之情、家國之思屢屢撞擊觀眾與讀者的心靈。穆阿瓦獲得法國劇場界重視,這次接掌以演出並推廣當代劇作家作品為重要使命的珂嶺國家劇院,是否能給低迷已久的法國戲劇帶來新氣象,令人期待。

    文字|羅仕龍、AFP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碧娜.鮑許的暮年《交際場》由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來跳。
    特別企畫 Feature

    上台 年紀絕不是問題 讓掌聲再度響起的熟齡劇場

    從碧娜.鮑許的暮年版《交際場》、比利時當代舞團的《梔子花》到將訪台演出的日本樂塾劇團《女人的和平》,我們看到長者們在舞台上的獨特風華。而熟齡的劇場為何興起?一方面是在高齡化社會中,戲劇活動可促進老人走出家庭、重新與社會交流,在醫療上也發現戲劇活動對失智或阿茲海默症有一定的治療與預防功效,而在藝術主題上,老人豐富的人生經驗,更是舞台上值得深入的精采題材。

    文字|耿一偉、AFP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環球哈姆雷特》在加萊叢林演出,讓滯留此地的移民在等待未知的命運之餘,還能有其他的精神撫慰。
    加萊

    莎士比亞環球劇場《哈姆雷特》巡演 不忘加萊難民營

    曾造訪台灣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的《環球哈姆雷特》計畫世界巡迴演出接近尾聲,在回到倫敦前,於二月初特地到法國加萊的難民營,為流離失所的難民演出。這次是與由兩位英國劇作家發起的「好機會計畫」合作,該計畫旨在為滯留此地的移民打造一個溫暖、安全,能夠放心表達自己意見、述說自身故事的地方,而劇場的演出,則可能為等待未知命運的難民,帶來不一樣的精神撫慰。

    文字|魏君穎、AFP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