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園中的浮與沉 八十載一圓歌劇夢 英語歌劇《紅樓夢》回鄉巡演之爭議與迷思
從俄羅斯作曲家齊爾品邀請魯迅撰寫《紅樓夢》歌劇劇本為起始,到去年誕生於美國西岸的英語歌劇《紅樓夢》,可說是遲了八十年才圓了這場歌劇夢。該劇今年三月在香港藝術節亞洲首演後,隔半年後的九月終於回到《紅樓夢》誕生的中華大地,先在小說背景的北京舉行了中國大陸的首演,接著到湖南長沙、湖北武漢,共演出了六場,同樣大受歡迎,但演出前後也引發了大量爭議,從使用語言到內容架構,都引發討論。
從俄羅斯作曲家齊爾品邀請魯迅撰寫《紅樓夢》歌劇劇本為起始,到去年誕生於美國西岸的英語歌劇《紅樓夢》,可說是遲了八十年才圓了這場歌劇夢。該劇今年三月在香港藝術節亞洲首演後,隔半年後的九月終於回到《紅樓夢》誕生的中華大地,先在小說背景的北京舉行了中國大陸的首演,接著到湖南長沙、湖北武漢,共演出了六場,同樣大受歡迎,但演出前後也引發了大量爭議,從使用語言到內容架構,都引發討論。
珠三角周邊被規劃為「大灣區」發展,區內四大城市的旗艦樂團在九月開始的新樂季,亦各展示出求變以求增強競爭力的態勢。但每個城市的發展過程都必然會形成一種文化傳統,如何能在傳統中去蕪存菁,沉澱出文化實力來力爭上游,便成為各個樂團面對的挑戰。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新作《小王子》,讓黃狄文重拾其戲劇文本分析的看家本領,要讓曾受過專業戲劇、雜耍訓練的廿位兒童舞者一同進入沙漠,進入不同行星,進入成長,進入各種關係交織的奇幻世界。此外,黃狄文更邀來香港沙畫藝術家海潮合作,「海潮的角色就是擔任飛機師,舞台上有一個飛機裝置,這也是海潮發揮力量的地方」,在機中作畫的海潮,作品將以巨型實時投影與舞者們互動。
《孽子》是台灣同志文學的先聲,卻是在歷經電影、電視改編之後,才終於搬上劇場舞台。回顧台灣劇場中的同志題材戲劇,田啟元的《毛屍》可謂伊始,之後魏瑛娟、邱安忱、徐堰鈴等小劇場創作者接續此一脈絡,大舞台則有表演工作坊改編《美國天使》可為代表,近期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賈寶玉》亦備受矚目。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