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珊
-
曼谷
王太后支持下,傳統箜劇疫後恢復全規模演出
泰國傳統表演藝術箜劇(Khon Dance)代表的是幾百年來暹羅宮廷的精緻表演藝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8年將箜劇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網站介紹,箜劇有很強的說教功能,強調尊重年歲和地位高的人、領袖和跟隨者之間的相互依賴,以及統治者的榮譽和善良打敗邪惡等概念。 為了保存這項古老的表演藝術,由王太后詩麗吉(Queen Sirikit the Queen Mother)成立的「支持基金會」(Support Foundation)從2007年起每年製作箜劇,並在曼谷的泰國文化中心進行售票公演。 不過2020年和2021年由於COVID-19疫情在泰國爆發,這個由皇室支持的表演計畫暫停了2年,去年重新登台,今年更是恢復到疫情前的全規模演出,預計11月5日到12月5日公演。基金會希望藉著這個計畫讓從事箜劇相關的藝術表演者有更多工作機會,同時今年向全泰國19間有表演藝術專業的學校徵求年輕演員,期盼透過新面孔的加入,給予戲劇新的生命力,也讓傳統表演藝術持續傳承下去。 箜劇的舞碼只有一種,就是神話《拉瑪堅》(Ramakien),來源是印度神話《羅摩衍那》(Ramayana),講述的是拉瑪王子的冒險故事,但完整的《拉瑪堅》故事非常冗長,基金會的製作團隊每年擷取《拉瑪堅》中的一部分,重新加入新元素,發展成為一套完整2小時左右的戲劇表演,而今年擷取的劇碼是《昆帕干阻擋河流》(Kumphakan Blocking the River),講述的是反派角色昆帕干以自己的身體擋住河道,以阻止水流往拉瑪王子一行人營地的故事。
-
曼谷
當代舞大師皮歇.克朗淳參與曼谷雙年展實驗短片演出
曼谷雙年展基金會(Bangkok Art Biennale Foundation)和泰國釀酒(ThaiBev)攜手合作打造實驗短片《The Spirits of Maritime Crossing》,這部片在8月31日到9月3日之間於瑞士的聖莫里茲電影節(St. Moritz Art Film Festival)播映。 劇情描述由知名的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飾演的一位表演藝術家不知道自己已經去世,她的靈魂到處遊蕩,從威尼斯到曼谷,一路尋找庇護和心靈的平靜,這個鬼魂拜訪了許多代表性的人物和神聖的地方,透過各種儀式、相遇和教誨,鬼魂終於明白了自己已離開肉身,因此獲得了解放。 這部短片由曼谷雙年展的藝術總監阿皮南(Apinan Poshyananda)撰寫劇本,阿皮南選擇以威尼斯作為起點,是因為威尼斯在中世紀曾經是黑死病肆虐的地區,映照前世界面對的COVID-19疫情和俄烏戰爭帶來的死亡,把歷史結合當代世界的情勢,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行反思。 這部短片邀請到泰國當代舞大師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和他的舞團參與演出,由皮歇設計電影中的舞碼,他將泰國傳統舞蹈融入現代元素,透過肢體表演,以現代的觀點呈現古老的哲學思想和信仰,同時傳遞出編劇和導演對生命的反思。
-
曼谷
走過疫情,「國際劇評人協會泰國舞蹈和劇場獎」再度舉辦
泰國從2013年開始加入國際劇評人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Critics, IATC),每年都會舉辦國際劇評人協會泰國舞蹈和劇場獎(IATC Thailand Dance and Theatre Awards),以表彰泰國表演藝術工作者的表現。 但2020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泰國過去3年在封鎖與開放政策之間來來回回,劇場界也苦苦掙扎,歷經3年疫情,今年國際劇評人協會泰國舞蹈和劇場獎終於再度舉行,但由於泰國疫情在4月潑水節之後又有延燒趨勢,因此5月初的頒獎典禮改為在線上進行,入圍的作品必須介於2020年到2022年間發表,而且在線上發表的作品不能入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多部入圍作品參加了過去3年曼谷藝術與文化中心(Bangkok Art and Culture Centre)主持的表演藝術計畫(Performative Art Projects),顯見這項計畫對於栽培泰國劇場界人才以及維持劇場界的興盛具有重要的貢獻。評審團每年都會頒發終身成就獎給一位具代表性的人物,表彰這位人物在泰國當代舞蹈和劇場界的貢獻,過去曾有2位得獎者後來獲得了泰國文化部頒發的國家文藝獎殊榮。 今年的終身成就獎頒給泰國第一位劇場顧問,在劇場界人稱Pom老師的拉莎米(Rassami Paoluengtong)。拉莎米是28劇場(Theatre 28 )的共同創辦人,在泰國劇場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曾製作出多部知名作品如《Galileo》、《Man of La Mancha》以及《The Visit》。
-
曼谷
泰國電影「金天鵝獎」更改參賽規定引發影人抗議
泰國電影界最知名也最具權威的「金天鵝獎」(Suphannahong National Film Awards)今年邁入第31屆,這個獎項由泰國文化部和泰國國家電影和內容協會聯合會(National Federation of Motion Pictures and Contents Association)頒發,台灣人熟知的電影《薩滿》(The Medium)就橫掃了2022年的金天鵝獎。 但3月下旬泰國電影界掀起一股抵制金天鵝獎的風潮,許多電影從業人員在社群媒體上以「#抵制金天鵝獎」的hashtag表態,起因是泰國國家電影和內容協會聯合會頒布3項新規定,包括參賽的影片必須在戲院上映,如果只有在串流平台無法參展;影片必須要在泰國至少5個區域上映,或是在5大城市曼谷、清邁、春武里、府、呵叻府及洛坤府上映;至少5萬人次在電影上映期間到電影院買票觀看電影。 開出這樣的條件,幾乎等於宣判獨立電影無法參賽,就連曾在2022年入圍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的《光陰解剖學》(Anatomy of Time)也無法參賽。另外還有人質疑,這些條件是否在獨厚泰國兩大電影院通路Major Cineplex和SF Cinemas,因為電影必須要在戲院上映的話,就必須要經過這兩大通路同意。 《光陰解剖學》的導演薩拉伍(Sarawut Kaewnamyen)就在社群媒體上發文表示:「難道只是因為我們製作預算不高,且沒有財力負擔在大型電影院通路上映,才無法參賽嗎?」泰國國家電影和內容協會聯合會副會長阿迪薩(Adisak Limparungpatanakij)為了抗議這些規定已經辭職。 經過連日來的延燒,國家電影和內容協會聯合會緊急在3月31日發布新規定,電影只要在2022年1月到12月之間完成且在戲院或其他平台上映至少7天,片長超過60分鐘就可以參賽。
-
曼谷
「曼谷設計週」中,藝術家讓觀眾在老城區《尋找鄧麗君》
泰國藝文界的年度盛事「曼谷設計週」(Bangkok Design Week)今年重磅回歸,規模甚至比COVID-19疫情前更盛大。泰國藝文界蓄積了2年的能量,在這次的曼谷設計週活動大爆發,為期9天的展期邀請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展出作品,有別於往年以靜態的展覽為主,今年曼谷設計週更加入了動態元素,邀請多個在地的工作室或旅行社舉辦主題式的社區漫步活動,讓民眾更深入了解曼谷各個社區的歷史和人文故事。 其中一個由Studio11206工作室製作的《尋找鄧麗君》算是相當新穎的嘗試,設計團隊以鄧麗君6首歌為主題,安排多名演員在曼谷老城區進行表演,這些演員以街頭為舞台,演出製作人設計好的故事並給出線索,讓參與民眾猜測每個故事對應的是鄧麗君的哪一首歌曲,這樣實驗性的表演讓演員不再只是停留在舞台上,還能跟觀眾互動,在尋找線索的過程中,參與民眾漫步和穿梭在曼谷老城區的耀華力路和松瓦路街區,感受老城的魅力。 泰國華裔年輕一代絕大多數已不會說華文,但華人文化在他們的生活中仍占有很大一部分,鄧麗君在泰國華人眼中更是華語音樂文化的代表。《尋找鄧麗君》創意總監瓦盧(Warut Wimolkunarak)就是在鄧麗君的歌聲中長大的,雖然聽不懂歌詞,但優美的旋律和鄧麗君歌聲中的情意深深鑲嵌在瓦盧的回憶裡,因此這次要在早年華人到曼谷聚集的老城區辦漫步活動,瓦盧就決定以鄧麗君為主軸設計這齣戲劇,並嘗試用街頭戲劇表演的方式,讓參與民眾有互動感和臨場感。
-
普吉島
普吉島「九皇齋節」疫後盛大舉辦
一年一度的「九皇齋節」固定在每年的農曆初一到初九登場,今年落在西曆的9月26日到10月4日,這場為期9天的慶典最早是從中國閩南地區流傳到東南亞,後來慢慢成為東南亞華人圈的盛事。 而泰國規模最盛大、也最出名的九皇齋節慶祝活動,則非普吉島莫屬,九皇齋節在普吉島的歷史已經近200年,今年是自2019年底爆發COVID-19疫情後,普吉島九皇齋節舉辦規模最盛大的一次,悶了2年的普吉島人盛情參與,每天由不同的宮廟輪流舉辦活動,各宮廟的乩童會穿上仙人的服裝遊行或是替信眾舉辦改運祈福儀式,彷彿一場大型的嘉年華,延續著百年來閩南華人的傳統宗教文化。 普吉島九皇齋節最出名的儀式是遊行隊伍中的乩童會在臉上穿過尖銳物品,因為他們相信這是神明附體展現神威的一種方式,這樣的畫面吸引不少觀光客和媒體拍照,成為普吉島九皇齋節最出名的場景。此外,信徒們會自發性地穿上白衣白褲,在這9天內到宮廟參拜或繞街遊行,是普吉島在此節慶期間獨特有趣的風景。
-
曼谷
藝術結合數位科技打造觀者感官新體驗
現代科技的發達讓藝術的展演形式更加多樣化,藝術不再只是單純的靜態展覽或是動態演出,而可以和科技結合呈現出超過過往感官的觀賞經驗。 泰國當代編舞師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成立的皮歇.克朗淳舞蹈公司(Pichet Klunchun Dance Company)今年就做了一個創新的嘗試,將過去的4支舞碼與新科技結合成為一個新的表演,稱之為《進化》(Evolution),4月到8月在曼谷展出。除了利用雕塑和皮偶呈現創新過後的泰國傳統文化和舞蹈,也利用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的技術,讓觀眾和舞者互動。例如讓舞者以立體虛擬的方式跳躍在觀眾眼前,或者觀眾戴上穿戴裝置後,眼前的世界就是一個小小的祭壇,可以獻上虛擬的花或貢品。皮歇.克朗淳希望透過新科技賦予泰國傳統文化新的生命。 泰國藝文界近幾年對AR或VR結合藝文作品充滿濃厚興趣,無獨有偶,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m University)數位藝術中心和文化部在今年6月和7月共同合作策畫「數位藝術概念美術館『WITHIN台灣VR作品選集』巡展」 。展覽透過虛擬實境呈現台灣數位藝術創作者的跨領域作品,作品包含導演陳芯宜與編舞家周書毅共同創作的《留給未來的殘影》、聲音藝術家王福瑞的《 悸動響》以及編舞家何曉玫的《肉身到虛擬極相林》 。觀眾戴上穿戴裝置後,透過聲音和影像搭配,讓觀影者直接置身於作品的虛擬實境中,觀眾不再是隔著一段距離欣賞藝術作品或展演,表演更為多元立體,且刺激觀眾的感官有嶄新的體驗。朱拉隆功大學的策展團隊希望透過數位科技這個表現工具,讓藝術混合不同的元素,能給予曼谷藝術界的新生代更多靈感。
-
曼谷
「諾拉舞」列「非遺項目」為傳統延續生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21年12月宣布將泰國南部的傳統舞蹈「諾拉舞」(Nora Dance)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繼2018年的箜劇(Khon Dance)及2019年的泰式按摩後,泰國第3項被列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化。 諾拉舞源自泰國南部,史料記載已有約500年歷史,故事源於1位王子試圖拯救半人半鳥的瑪諾拉(Manora),這套舞蹈因此被稱為諾拉舞,內容包含舞蹈、戲劇及演唱等多項表演藝術。傳統的諾拉舞者表演時會戴上裝飾華麗的皇冠,肩批五彩帔巾,腰間綁著如翅膀和鳥尾般的裝飾,指尖貼上長長的假指甲,伴隨著由鼓聲、鑼聲、鈸聲及木製響板結合而成的音樂,舞者跳舞時就如同鳥類在舞動展翅。 這項文化悠久的舞蹈表演近年來面臨斷層危機,一方面是找不到年輕人願意承接這項傳統,老一輩的舞者或是負責樂器演奏的樂師都逐漸凋零,此外,也愈來愈少舞者能理解諾拉舞中的馬來語。不過在聯合國宣布諾拉舞為世界文化遺產後,這項舞蹈近來在泰國引起不少關注和討論,泰國南部多個府因此舉辦大型的諾拉舞演出,媒體也熱烈討論要如何讓這項傳統繼續發揚光大。 事實上,在泰國南部仍有許多寺廟或學校教導年輕人學習諾拉舞,為讓更多人理解其文化內涵,有些舞團會將影片放上抖音、臉書或YouTube等平台;有的舞團則是加入有趣的故事情節,或是結合說唱表演,搭配通俗音樂,讓年輕舞者有較高的意願加入學習行列,也提高觀眾入場觀賞的興趣。 除了要讓諾拉舞深耕社區,不少舞團還加入新的元素,例如由知名舞者Nora Khailiam帶領的舞團就在表演中加入諾拉舞和現代舞結合的橋段,讓諾拉舞更有躍上國際舞台的實力。
-
曼谷
台泰藝術家共同探索二次大戰影響
位於曼谷市中心、去年11月新落成的「金湯普森藝術中心」(Jim Thompson Art Center)的展覽著重於當代藝術,去年落成後的第一個展覽為「冷戰展覽系列」(Cold War Exhibition Series),第一部曲由館方邀請來自14個國家的藝術家,以影像、照片或印刷品的方式,展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何持續影響各國的社會發展。
-
曼谷
曼谷設計週邀藝術家展現與疫情共存之道
由泰國創意經濟局(Creative Economy Agency)主辦的泰國藝術界年度盛事「曼谷設計週」(Bangkok Design Week)2月5日到13日在曼谷多個地點登場,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2年後,今年第5屆的曼谷設計週主題為「與創意共存」 (Co With Creation )。
-
曼谷
藝術家以創作抗議軍政府
泰國自前年7月掀起學運浪潮,到去年方興未艾,多個學生運動團體不斷上街要求總理帕拉育(Prayut Chan-o-cha)下台、修憲以及王室改革,年輕一代不只走上街頭,學生團體們更多次在街頭作畫、塗鴉或以行動劇抗議,展現泰國人的創意活力。
-
曼谷
獨立電影院的兩種命運
紀錄片俱樂部為曼谷保存了一個放映獨立電影的空間,但另一消息卻讓影迷心碎,曼谷最古老的獨立戲院「銀都戲院」(Scala)去年7月熄燈,未來將用於商業用途。
-
伊閃
「伊閃創意節」展現泰國東北地區文化創意
今年的伊閃藝術節有靜態展覽也有動態活動,要讓藝術和人們的生活更貼近,如午餐和學習計畫(Lunch and Learn Project)就由創意中心邀來的主廚舉辦快閃活動,教導大家如何做出營養滿分的學校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