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姆 Shyam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尉楷X朱怡文X林謙信X周韋廷
山東野表演坊X斜槓青年創作體 我們在地方做戲,也期待不只是「在地」!(上)
離開台北,我們對劇場的想像是什麼? 這些在地創作、或現地創作其實是多元且繽紛的,可能在非典型空間中,例如廢棄大樓、原民部落、市場等,可能需要遊走與參與,可能是在地故事,繼承地方紋理。當這樣的「多元」成為必然,它就真的是多元嗎?我們對在地創作與地方劇團會不會需要更多想像空間? 我們從學校的戲劇專業教育開始思考,透過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對「社區劇場」、「教育劇場」這些有別於其他學校的訴求,重新思考畢業後的學生回到、或是來到「地方」如何進行創作?這次邀請到山東野表演坊團長尉楷,以及斜槓青年創作體的朱怡文、林謙信與周韋廷,四位畢業自臺南大學的學生,回頭檢視自己的教育背景,回應到現在的創作模式,乃至於整體生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漫步地方,作為行動代號
很長一段時間, 我們習慣了坐著看戲。 手機關成靜音或震動, 不可飲食,不要發生聲響。 噓。 暗了燈,只剩下舞台上的忽明忽滅與虛虛實實,溝通著創作者與觀眾間的想像。 只是,某個日子之後, 我們開始期待出走 在島內散步,於那個白晝之夜 走光,還是走進香蘭男子電棒燙, 來一點超親密。 我們拿這個當下交換這裡的過去,一起遇見不可知的未來。 疫情之後,剩下社交距離。 行動代號: 我們 走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看的方式 地方紋理
當劇場與地方相遇 多重形式的對話
在處理地方紋理的劇場製作中,劇場創作者與在地環境、文史、住民的互動關係是多樣的,地方紋理不是鐵板一塊,它或被改造以融入劇場,或與劇場發生協商關係得以對話,甚至也可能被完全架空、挑戰,重新賦予新的敘事。在這樣的過程中,劇場的生命與地方的生命,也因此有了平實的交會與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