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當期雜誌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

董青

發表文章 1 篇
  • 《牡丹亭》的舞台重現了古代戲曲演出環境。
    回想與回響 Echo

    傳奇出土,異域還魂

    紐約版《牡丹亭》不是你我想像的含蓄、虛擬、靠唱唸做表撑持起來的中國戲曲美學形式。它走的是寫實路線,把劇本提及的所有內容盡可能地具象化,它邀請觀衆直接進入四百年前中國人生活的一段時空。紐約版《牡丹亭》很難用特定的形式框限或解釋。或許它更接近舞台劇,或許它是戲曲與電影的混合體,更或許它還原了四百年前演出形式也說不定。

    文字|紀慧玲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 網站地圖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論壇第二場「如何藉由國際夥伴合作,推動共同追求的價值」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透過交流相互理解 在藝術中共享普世價值

    論壇場次二「如何藉由國際夥伴合作,推動共同追求的價值」側記
  • 8位分享代表合影,左起:娜塔莉.亨奈德吉、里卡多.卡莫納、川崎陽子、瑪格達.畢莎和、莎莎賓.希芮旺吉、克勞蒂雅.貝爾基奧爾、崔石奎、穆芹。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睽違3年實體相見 國際策展人交流最新藝術趨勢(上)

    側記2023 Taiwan Week外賓交流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給高中生的課外藝術練習

  • 第22屆「花樣」獲全國第一名的衛理女中同學。
    特別企畫 Feature

    困惑與懷疑,不該是青春期的主旋律

    花樣、青藝盟與台灣青少年的戲劇教育
專欄-莫子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