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號人物 People 來自六○年代的老靈魂──
貼近賴聲川的異想世界
你可以說他是一個屬於六○年代的老靈魂,也可以說他是關照內心的自由派。執導戲劇不輟的賴聲川,除了與老班底創作新的劇本,今年還要再度執掌歌劇,讓莫札特的《唐.喬望尼》再度發光發熱。他所創造的台灣戲劇傳奇「表演工作坊」倏忽已邁入雙十年華,而這位耕耘不懈的戲劇人,轉瞬間即將邁入天命之年,人生,又有了不同的況味。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度過生命的難關,女人好自在!
羅曼菲和張艾嘉曾經見面的次數不多,對彼此的瞭解多來自報章雜誌,但彼此間的惺惺相惜早已存在。前年聽聞羅曼菲一場大病,張艾嘉託人交待羅曼菲要常吃地瓜,這天,兩人見面相擁之後,第一句話,張艾嘉便問:「還在吃地瓜嗎?」削瘦但清爽的曼菲笑著點頭。 地瓜養生法,難怪羅曼菲家中廚房別的沒有,大陶碗裡死忠地擺著一顆大地瓜。 都有豐富多變的表情,靈動清澈的眼神,這一天,兩個女人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誠懇而動人。愛情,讓她們的人生故事都染上同樣浪漫的粉彩;而各自不同的磨難經歷,反映在他們近期作品中,也竟有著同樣「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淡然與幽默。 家,是曼菲最想待的地方,也歡迎朋友一起來分享;家也是張艾嘉最重要的生活重心。在羅曼菲分享的家中客廳裡,第一次,張艾嘉吐露了兒子奧斯卡被綁架時,身為母親的當下心情;第一次,羅曼菲坦然談起了朋友都認為「如果不是因為愛情,就不會發生,如果沒有愛情,也不會痊癒」的那場病。 歷盡愛情、折難與病痛,兩個女人都簡單,都自在,都漂亮! 二十‧三十‧四十 盧:艾嘉的《20‧30‧40》剛上演,就從這部電影談起吧,請兩位先談談從二十歲到三十歲,再到四十歲的心境轉變。 張:二十歲對我來講已經是滿遙遠的了,不過在導這部片子的時候,我坐下來想想我二十歲的時候,其實精采度是比戲裡面的李心潔還要多很多的;劇中的李心潔就是一個充滿了夢想的女孩、心裡充滿了熱情、好像很多事情要在一剎那全部做完的那種衝動。這種衝動到了三十歲、四十歲已經愈來愈減少,可是說不定到了五十歲它又回來了。 戲裡面李心潔跟那個女朋友的感情,我可以理解,不過我也並不覺得她們之間就是所謂的同性戀,因為在我們年輕時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到了三十歲,因為的確是每個人都開始忙碌事業,身邊真正能夠有機會講到話的就是老朋友,大家都急急忙忙在做人生的選擇,這時候朋友的重要性比較少。 四十歲還是有幾個專門替我出餿主
-
舞蹈
他們起舞,終結悲哀的日子…
羅曼菲以《醫院裡的春天》述說她的醫院見聞,伍國柱以《斷章》刻劃困頓中的憂傷與希望,布拉瑞揚以《星期一下午2:10》標誌一個靈光乍現的經驗,夏洛特‧文森的《9Table》則是一支數字與舞蹈的遊戲。
-
舞蹈
身體搞機械 即興玩空間
排練場上,舞蹈空間駐團編舞家楊銘隆正和舞者們排練五月即將發表的新作《域之二》,舞者們伴隨著極限主義音符舞動著規律純淨的線條,平衡簡潔的構圖,自成一個恬適自足的世界,彷彿有一道光,將戶外迤邐綿延的鬱悶化開了。 《域之二》空間的即興遊戲 顧名思義,新作《域之二》的主角是空間。楊銘隆認為,現代都會人生活在狹小的空間中,身體互動關係非常微妙,像是在樓梯間兩人迎面襲來的擦肩碰撞,洗手間裡廁門一開一闔的出入節奏,電梯中擁擠卻疏離的身體,幾乎都能成為舞蹈的元素,讓他信手拈來。他為整個作品預留許多即興空間,楊銘隆透露自己也將參與部分片段的演出,他形容這支作品就像是「有機結構體」,因應不同空間、舞者和觀眾的加入,而有不同的形狀。 這次他要把玩顛覆的空間,是今年剛好滿二十歲的皇冠小劇場。當楊銘隆問:「皇冠小劇場可以怎樣玩出新的花樣?」時,舞者面對這個朝夕相處以致麻痺無感的空間,臉上浮現困頓的表情,腦筋一片空白。沉默空氣凝結一陣子後,楊銘隆主動提出「密閉空間」的概念,馬上有舞者反應:「高速公路的收費員不就是每天關在小房間裡工作的人嗎?」,緊接著彷彿被展示在玻璃櫥窗裡的檳榔西施、電子花車小姐、網咖隔間的電玩家等等類似的點子被激盪出來,霎時間討論熱絡不少,很多有趣的舞蹈意象也就在此發生了。 《域之二》的動作編排重新回到楊銘隆所熟悉的崔莎‧布朗式舞蹈語彙,舞者的身體傾向於機械式的運作,舉手投足的延展都落在垂直水平軸線上。只是楊銘隆近年跨界編舞,從東方文化擷取不少元素,似乎也更了解東方人的身體,潛移默化下,楊銘隆的「崔莎‧布朗」產生「質變」,在呼吸吐納間,舞者的身體多了點東方婉轉蜷繾的餘韻。資深舞者詹曜君說,這是個很奇妙的變化。 「域」見楊銘隆 楊銘隆曾是美國後現代舞團崔莎‧布朗(Trisha Brown)首位華人舞者;歷經多年的西方舞蹈經驗,楊銘隆從前年開始,融合東西方表演素材,以「傀儡」操控和被操控意象為題,所編創的《東風乍現》(2002)、《再現東風》(2003)似乎讓他編舞生涯展開新的一頁。 編舞時,楊銘隆話不多,丟出遊戲規則後,剩下的就是舞者的即興空間。在發展過程中,楊銘隆手持著DV,一邊看著場上舞者肢
-
親子
四月天,好個親子看戲天!
四月,兒童是劇場裡的主角。 為了把這個屬於兒童的節日妝點得繽紛絢爛,每年表演團體無不挖空心思,製作出比電視更具吸引力、比電玩更炫的題材,吸引這群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充滿各式聲色娛樂的「吞世代」走入劇場。 紙風車「搬猴戲」,神話主角大玩變變變 紙風車兒童劇團的「生肖系列」每回推出新戲碼,總是帶給小朋友意想不到的驚喜,像是《小小羊兒要回家三國奇遇》中劉備、關公、張飛三人大戰黃金賊,台上台下炮火隆隆、萬箭齊發的「械鬥場面」;《唐吉訶德冒險故事銀河天馬》盤踞劇院上空的四頭巨龍,小朋友看得比電影《侏儸紀公園》還震撼;《白蛇傳》巨型花燈造型搶眼,特別是〈水漫金山寺〉一段,觀眾席一片浩瀚汪洋淹沒了大人小孩陣陣的驚嘆聲。 「生肖系列」來到猴年,紙風車創意總監李永豐還有什麼鬼點子?抽取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橋段新編而成的《孫悟空大戰牛魔王》,孫悟空七十二變的神通成了重點。如何讓孫悟空大顯身手,時而頂天立地、時而變成小飛蟲,與牛魔王上山下海鬥法,展現神話的想像空間?紙風車團長任建誠透露,運用舞台佈景及劇場燈光變化所創造出的火焰山暗藏玄機,演員利用溜滑梯式的軌道瞬間移動,上山下海飛天遁地一眨眼就辦到;隱藏其中的暗門,則可讓演員大玩超級變變變,創造物換星移的神話想像。 《新龜兔賽跑》變成兒童版《羅密歐與茱麗葉》?! 同一時間,台北愛樂兒童合唱團在台北國家音樂廳也推出一齣輕鬆熱鬧的兒童歌舞劇。由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龜兔賽跑》延伸改編的《新龜兔賽跑》,將龜兔賽跑的故事延續到十年後,上一代的積怨延續到下一代的競爭,反而造成了孩子們沈重的負擔和壓力。導演單承矩認為,故事架構近似兒童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劇中兩大家族──「龜家族」及「兔家族」的設定反映著現今的家庭結構,隱喻兩代之間的對立與互動,他想藉此以全新的角度透視現代父母、兒女相處時面臨的問題。 《新龜兔賽跑》全劇數十首歌曲,全由北藝大主修作曲畢業的高大偉創作,王柏森、洪瑞襄、車炎江等參與演出,龜兔家族的團體大戲則由台北愛樂兒童合唱團團員擔綱,舞台設計黎仕祺屆時將音樂廳佈置出夢幻童話情境,陪伴小朋
-
戲曲
小戲好風景,老酒漾新香
有沒有搞錯?勞勃瑞福與黛咪摩爾所演的電影「桃色交易」,百萬美金一夜情的故事原型,原來京劇二百年前傳下來的劇目〈借老婆〉早就演過了。 「三小系列」召喚年輕觀眾 位於台北木柵區國光劇校內的國光劇場,最近推出由年輕演員挑樑的「三小系列」,掌握輕、薄、短、小的現代行銷思維,把傳統戲裡的前衛因子翻出來,讓「小劇幅、小玩笑、小人物」的優秀傳統劇目也有出頭天。不信年輕人喚不進戲曲舞台下。 「三小系列」的構想來自藝術總監王安祈,「年紀越長,越喜歡足以表現京劇多面向和人生智慧的生活化小戲。」王安祈說。於是,她將它們總括在「京劇小人物」的名號之下,並結合電影和劇場對年輕人的魅力,借力使力,聯合拉抬,「三小系列」的第一「小」是三月底打頭陣的《王有道休妻》,第二「小」是《荷珠配》,第三「小」則是《借老婆》。 《王有道休妻》去年底在西門町紅樓的第一屆「國際讀劇節」中獲熱烈回響;八○年代台灣現代劇場先驅作品《荷珠新配》,骨子裡的 DNA就來自《荷珠配》;看不過好萊塢電影《桃色交易》獨領風騷,《借老婆》一戲也要一爭長短。依此構想,《荷》演出前,將由《荷珠新配》編劇金士傑聯合國光導演李小平,示範京劇素材在現代劇場被重新創作的過程;《借》劇演出前,則由綠光劇團總監李立亨擔任導讀人。 小人物狂想,也是生存伎倆 小丫頭荷珠麻雀也想變鳳凰的故事,一窮二白的張古董為騙錢混飯,想出把老婆借給拜把兄弟李成龍(還煞有其事地叮嚀:不准過夜)的招數,對這類的小人物狂想曲,「以荒唐的手法解決荒唐事件」的安排,王安祈認為,人物「既有幾分得意,也有幾許無奈」。 例如《荷》劇中僕人趙旺對荷珠的冒名頂替,本就沒想拆穿,只想藉機佔點口頭便宜,自己開心,也逗樂觀眾;《借》劇中,張古董為了老婆後來假戲真做,一狀告到衙門去,縣官判他敗訴,張古董正拉扯不休時,卻才發現縣官竟是驢夫,(劇本指定這兩個角色由同一人兼代),原來張古董借妻時向他租了驢子沒還,這種結局收束法,頗有「一報還一報」的意味。 王安祈表示,中國人的戲劇觀是「不管是演戲還是看戲,都是討個皆大歡喜」。當這些素材被當代劇作家重新處理時,文化差異和不同的創作旨趣便明顯地突顯出來。編
-
戲劇 我是女人,我愛做戲
翻舊戲,新女人發新聲
想了解台灣女性劇場工作者的心思與情感,「女節」是把重要的鑰匙。延伸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精神,女人扶持女人,既要痛快地演,也要誠實地講述女人自己的故事。 一九九六年,女節從金山南路上的地下室pub劇場開始,彷彿某種秘密結社的革命行動,觀眾隨著口碑湧入,或坐或站,發現女人當家的劇場原來樂趣無窮、齣齣驚喜。後來,pub轉手,女人做戲的精神沒變,第二屆女節移居皇冠小劇場,成為台灣劇場界期待的風景之一。 第三屆女節,即將登場。主辦單位請來了美國著名的女性主義團體開襠褲劇團,聯合本地女性創作者,以每週兩齣戲共八個演出,溫柔覆蓋整個四月。
-
戲劇 符宏征的《早安夜車》開出第三班次
都會男女的困惑與哀愁
《早安夜車》裡,小小的舞台,有時象徵是家,有時是車廂,有時是球場,轉眼間又變成游泳池。突然出現的波光、閃燈,則為寫實的對話與動作拉出一種超現實的疏離效果。
-
音樂
融會美學精華,凝聚為指尖下的哲思
被稱為「中國的鋼琴詩人」,傅聰所彈奏的蕭邦,一直都是世界樂壇視為珍寶的詮釋,這詮釋背後,是什麼樣的學識養成?而又是什麼樣的人生帶來這個詮釋的靈魂?剛進入人生第七十年,傅聰的人生圖景仍然不斷地加入新色彩,且讓我們在明媚的春天裡迎接大師的樂音,並向大師說聲:生日快樂!
-
音樂 新竹之春音樂節 樂音輕揚
科技城也吹音樂風
兒歌《妹妹揹著洋娃娃》出自新竹前輩作曲家孫思橋,新竹子弟林昭亮、呂紹嘉享譽國際,這幾年,新竹除了科技之外,也希望在晶圓片裡開出音樂文化, IC之音台長姜雪影說:「文化造城不能光靠移植,而要找出在地根源的力量。」四月開跑的新竹之春音樂節,要讓新竹科技人週末不再落跑台北。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戲是薰出來的──
五十年前,一批「富連成」科班來台的京劇演員,成了京劇在台灣的播種人,二月間辭世,素有「戲包袱」美稱的馬元亮先生是其中之一。他那一輩從事教學的京劇老師,沒用教本,帶著學生站在舞台邊「薰」戲講戲,沒有道地流派的束縛,卻養成了如今台灣中生代勇於創新的京劇演員,展現出與大陸京劇演員不同的視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新生代京劇演員「硬」起來,打出全武行!
國光劇團一齣《嘉興府》打出武打新秀的知名度,京劇導演李小平認為好作品可以建立品牌,將年輕的優秀武戲演員推向主角位子的時機已趨成熟,他鼓勵他們「把握眼前的階段,讓生命不要留白」。
-
街頭藝探ART SPY
下班之後,來中山堂跳舞囉!
台北市這三、四年來,許多舊建築的再生,正逐步帶動城區裡小規模的人文復興。一月三十一日重新開幕的中山堂堡壘咖啡廳,在一向被認為是青少年天堂的西區裡,以美食與游藝帶領台北城的「左岸」文化運動。
-
表演.映象 STAGE & SCREEN
這個春天,天空非常西班牙
今年台北的春天,非常的西班牙,三月下旬到四月初的台北電影節,洋洋灑灑地列出西班牙影史重量級的新舊導演,當然包括了大家熟悉的索拉與阿莫多瓦,還有瑪麗亞‧佩姬佛朗明哥舞團的演出,以及四月下旬納丘杜‧亞托帶來西班牙國家芭蕾舞團的《敲打拍拉》、《沙灘》與《黑暗迷光》。
-
表演‧紀食THEATRES & DAINTIES
舞台與肚皮
磨磨蹭蹭吃完一頓,酒足飯飽無愧於肚,這才悠悠然沿著海邊信步走去,吹著隱隱有微香的海風,看著川流不息的各色船隻,聽著遊客路人的盈盈笑語,我心滿意足走進劇院,管它戲或舞好不好,我已經得到快樂的一天。
-
國際藝訊GLOBAL STAGE
碧娜‧鮑許新作Neues Stück世界首演
一直頗受台灣藝文界崇仰的碧娜‧鮑許(Pina Bausch),五月將推出新作Neues Stck;票價從十到三十五歐元,碧娜‧鮑許的網站上新增了線上購票服務,觀眾可以透過電子郵件與傳真訂票。而烏帕塔舞蹈劇場今年世界巡演的首站,則訂在七月初在日本埼玉縣。該團依慣例每年六月在巴黎Thtre de la Ville的演出,則推出去年作品Nefs。 American Repertory Theatre 《伊底帕斯》 幾年前曾來台演出《麋鹿國王》和《六個尋找作家的劇中人》的American Repertory Theatre,是以哈佛大學師生為班底,三月份大學部才演完改編自電影《怵目驚心28天》DONNIE DARKO、這個被譽為「大衛‧林區」傳人的作品,五月主團便南轅北轍地演出希臘悲劇《伊底帕斯》。 阿喀朗‧汗舞團(Akram Khan Company)演出MA 二○○二年應「新舞風」系列之邀來台演出的阿喀朗‧汗舞團,以充滿魅力與能量的獨舞,帶著印度的神秘色彩,風靡了台北的觀眾。動靜皆迷人的阿喀朗,已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傳奇獨舞家,二○○四年新作MA選擇在新加坡藝術節中推出世界首演。 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演出 Saltimbanc 頗受歡迎的太陽馬戲團,即使作品都已發行DVD,在世界各地的巡演,仍然
-
戲劇
框框的魔咒
除了《泣湖》表演動線採直線而貫穿觀眾席,其他表演空間的運用仍未跳脫鏡框舞台視野。那個無形的「鏡框」依然在創作及表演的過程中如潛意識般被遵循著。在具備戲劇儀式特色的演出中,鏡框儼然成為一個框框的魔咒,削弱了原始力量的迸發。
-
音樂
狂放與狂歌
在「南港101」這麼一個寬闊的秀場舞台上,朱宗慶打擊樂團嘗試結合聲音、影像、舞蹈各個領域的年輕創作者與表演者們,讓五彩繽紛的投影與燈光、酷炫裝扮的演奏者與舞蹈者、經過擴音效果的震耳欲聾音響填滿整個大空間。 這場宣稱「以打擊的節奏動力為基調,結合聲、光、時尚、科技、人文的感官演出」,欲擺脫傳統音樂會單調、晦澀的呈現方式,嘗試以活潑、直接、多元化的效果去激發年輕人與兒童聽音樂與「看」音樂的興趣。然而在積極從事「綜合」、「跨領域」、「拼貼」多元、多變的演出之際,該團所面對的一些不易解決的難題,却是顯而易見的:各項聽覺與視覺的因素,能否得到更巧妙的融合?訴諸「感官」的呈現,能否得到適度「人文」的薰陶?打擊樂本身是否反主為客,成為整個聲光秀的伴奏? 文字|陳漢金 東吳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
音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國家交響樂團結合三名聲樂家、三個業餘合唱團,此多達數百人的龐大陣容,演出布瑞頓的《戰爭安魂曲》。此曲以傳統彌撒曲的內容為綱領,再加上陣亡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國詩人歐文(Wilfred Owen)的九首詩,藉音樂渲染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般的反戰情緒;儘管全曲中,到處被陰魂不散的「三全音」音程(所謂「音樂中的魔鬼」)纏擾著,然而全曲結束前,在幽遠、徬徨鐘聲的烘托下,布瑞頓的音樂彷彿透露著悲天憫人的情懷:人類的前途取決於自己,唯有仁愛的人性才能挽救人類於永劫不復。 彌撒曲音樂被掌握得最好 簡文彬指揮的這項大型演出,就整體而言,頗能突顯出樂曲的主旨,藉著大編制營造出強烈、直接的震撼性,然而在層次的舖陳、細節的處理上,或許礙於種種現實因素的限制,存在著些許令人期盼地更細緻、更完美之處。這首表面上顯得有些龐雜、晦澀的二十世紀經典名作,事實上結構、層次分明,演出時若能強調出清晰度與「易讀性」或「易聽性」(Legibility),將有助於一般聽眾對音樂內涵的領會。 全曲的三個層次中,被掌握得最好的,應是它的基本面──那有如預言世界末日般、具拉丁文歌詞的彌撒曲音樂。女高音徐以琳強勁而富於表情的聲音,翱翔於巨大的樂團與合唱團之上,穩住了主導全曲的徬徨不安基調。然而新竹市立混聲合唱團與沂風女聲合唱團組成的合唱部分,儘管能夠克服技巧上的問題,却顯得男聲不夠強勁、情緒起伏不定,氣勢因而被樂團壓抑在底下。 第二個層次是那宛如遠離人世間災禍,在九霄雲外冷眼旁觀,於管風琴伴奏下,由兒童合唱團具現出的天使合唱。此次演出中,由男女混聲組成的榮星兒童合唱團,儘管技巧相當好且演練嫻熟,却與原曲中要求的男聲兒童合唱的純粹性有些差距,再加上管風琴伴奏的不夠澄澈飄渺,使得這整個層次未能「超然物外」地浮現在全曲之上。 男高音與男中音表演出色 第三個層面,或許是此曲中最獨特之處,那是由兩位男歌者唱出英文的反戰詩,而與獨立於大樂團主體之外的一個「小型重奏團」,進行頻繁互動的部分。在此部分中,男高音克里斯多福.吉列、男中音林中光都有著出色的表現,吉列細緻而富於柔韌性的聲音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可惜的是,小型重奏團不夠靈巧、流暢,未能與聲樂獨唱自
-
音樂
細緻+敏銳+默契+創意
技巧甚佳的克萊曼藉著數首管弦樂、室內樂的弦樂改編曲,透過他那訓練有素、默契無懈可擊的弦樂團,呈現出富於室內樂精神的精準,明確、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