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韓國表演藝術票房資訊系統(KOPIS)統計,今年上半年韓國表演藝術市場售出1,070萬張門票,銷售額達7,414億韓元(約台幣162.75億元),創下上半年歷史新高。與去年同期相比,門票數量成長7.1%、票房收入成長15.2%,平均票價亦上漲至6.9萬韓元(約台幣1,500元)。(註1)該數據顯示,韓國表演藝術已是一個具備龐大消費力的成熟市場,而如何維持本地市場活力的同時,將觀眾擴展至海外,成為政府與業界的重要課題。
每年秋天的首爾,或許是觀察韓國表演藝術產業發展的最佳時機。不僅有首爾國際表演藝術節 (SPAF)帶來多元跨界作品,呈現全球當代舞台的最新風貌;還有首爾表演藝術市場(PAMS)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製作人與策展人群聚尋找合作可能。同時間,「Welcome 大學路」藝術節,則嘗試讓市民與觀光客在日常中進入表演。上述接連發生的藝術節與平台,構築出韓國表演藝術在創作、國際交流與觀光產業的完整拼圖。

從「K-Stage in 台北」到「Welcome 大學路」
「Welcome 大學路」是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The Ministry of Culture, Sports and Tourism,簡稱MCST)、韓國觀光公社(Korea Tourism Organization,簡稱KTO)、韓國表演藝術觀光協會共同舉辦,自2017年開辦以來,每年秋天於此街區登場,至今已成為韓國國內外表演藝術愛好者的觀光旅遊的熱點之一。
今(2025)年「Welcome 大學路」於9月26日至11月2日舉行,規劃橫跨大小型劇場、替代空間的演出與活動,亦有8檔演出提供AR眼鏡的多國語言字幕翻譯服務(註2),未來也將普及應用於劇場中。除此之外,展中亦規劃表演藝術旅遊產業B2B洽談活動,共計47部作品參與,面向涵蓋非語言表演、戲劇、音樂劇與傳統演出等類型,買方則主要來自中國、台灣、日本、曼谷、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墨西哥等國。
這樣的規劃設計,不僅讓觀眾能在大學路體驗韓國表演藝術的多元面貌,也讓製作團隊得以直接接觸國際買家與業者,建立從表演到觀光產業的連結。韓國觀光公社指出,近年愈來愈多海外旅客會將觀看演出納入旅行清單,顯示表演藝術已成為韓國旅遊吸引力的一環,觀光內容戰略本部本部長金南天進一步表示,台灣是韓國公演觀光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台灣在2024年統計中是韓國第三大旅客來源市場,且在訪韓公演觀光客中穩居第一,占比高達53%。」

但韓國並非被動等待觀眾來韓,而是積極主動將作品輸出海外。比如今年9月「K-Stage in 台北」特展可說是「Welcome 大學路」的前哨戰,策略性地集結了韓國傳統、現代、流行表演元素,包含暢銷小說IP改編的音樂劇《不便利的便利店》、多位K-pop明星參演的音樂劇《Dream High》選粹、音樂劇明星演員KAI的GALA演唱會、傳統表演安城男寺黨與國立國樂院等節目。活動期間,有近1.8萬人搶登記僅3,200席的門票,反映出台灣觀眾對韓國作品的高接受度與熱情。該特展不僅測試了海外市場熱度,也嘗試建立韓國表演藝術作為「K-content」新核心的國際形象。
韓國觀光公社台北支社長扈受暎強調,韓流文化的多重效應正在持續形塑旅遊新樣貌。「K-pop、K-food、K-drama、K-fashion、K-movie等內容正在改變觀光客來韓國的行程。許多旅客會因韓劇而去踩點、因明星而看演出,甚至透過作品認識傳統文化。」她舉例,像是動畫電影《Kpop獵魔女團》便讓觀眾從流行娛樂入門,進一步認識韓國傳統文化,帶動觀光踩點熱潮,也引發相關聯名商品的搶購熱潮。扈受暎表示,正因如此,她對於「K-content」所創造的旅遊效應頗具信心。
但韓國表演藝術究竟有何魅力?當藝術逐漸成為旅遊資源,它如何與世界溝通、如何仍能保有自由探索精神?首爾如何在觀光與創作之間找到新的平衡?或許我們能在「Welcome 大學路」上找到答案。
fringe公演打造劇場街區,主題餐酒館體驗空間當道
作為亞洲最具代表性的劇場街區之一的「大學路」,自1980年代從文教學區轉型以來,聚集了兩百餘間劇場與排練空間,容納實驗小劇場、商業音樂劇等多元觀演選擇,構築出完整的藝術生態,已成為韓國表演藝術發展的風向球。比如今年6月橫掃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界最高榮譽「東尼獎」6大獎項的《也許是美好結局》(Maybe Happy Ending),在2024年百老匯首演前,早在韓國進行內容開發及演出近8年,而孵化出這齣韓國原創作品的產地,就在大學路。

有意思的是,「Welcome 大學路」藝術節期間,除了正規劇場內的作品,也規劃了一系列散布在多個街區的免費fringe公演,從中午到晚上8點不間斷地讓每檔節目在露天廣場進行showcase,有意識地打造韓國觀光公演的門面。今年除了大學路之外,也增設龍山區的國立中央博物館、明洞等兩處演出場地,舞台旁亦設有拍照打卡、售票導購攤位。

比如9月27日在國立中央博物館演出的音樂劇《Le Masque》,Emotional Theatre製作公司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實際存在於巴黎的「肖像面具工作室」帶到首爾街頭,讓歷史洪流中的小人物化身主角引吭高歌,引發路過遊客好奇心,聚集了大批人潮頂著豔陽落座觀賞,加強購票進劇場的意願;也有由來自韓國傳統儒教文化重鎮安東市的安東市立演出團演出參與式作品《The Recipe》,演員邀請觀眾上台互動,玩韓國傳統遊戲,讓路過的民眾瞬間成為表演的一部分,現場洋溢歡樂氣氛。

街區游擊式的演出,從大製作到小型實驗演出皆有,使得「Welcome 大學路」的觀光定位更為鮮明:觀眾不必走進黑盒子劇場,就能在博物館廣場、商圈街頭與韓國當代劇場作品、傳統表演不期而遇。這個觀光城市慶典實則運作一套相當務實的推廣策略,因為對各製作單位來說,這不僅是名片式的亮相,也是向陌生觀眾試水溫,測試市場反應的好機會。
而除了劇場與街區演出,首爾「周邊體驗」的版圖也不斷擴張,嘗試讓表演藝術更浸入日常生活之中,音樂劇主題餐酒館就是大學路上的一大亮店。
韓國首家音樂劇酒吧「Curtain Call」在2023年底開業以來,便是出了名的一位難求。自此之後,首爾類似的表演體驗空間如雨後春筍出現。此類型的體驗空間最大的特點是降低觀看門檻,讓對表演藝術相對陌生的群眾也能在酒吧一邊喝酒、吃飯的輕鬆氛圍中親近音樂劇,因為服務生同時也是音樂劇演員,除了協助客人點餐上菜,也會直接登台成為表演者

比如今年8月底開幕的Spotlight音樂劇酒吧就位於大學路商圈,場內約莫80席,入場需購票,並附贈一杯酒水。Spotlight的體驗、用餐時間約莫1.5小時,大致分為3個段落,共有4位演員輪番登場,混合重唱、穿插齊唱與獨唱,現場熱唱10餘首曲目,從百老匯經典《媽媽咪呀!》、《長靴妖姬》、《德古拉》到韓國熱門原創音樂劇《英雄》、《女神在看》等選粹,曲目多元,觀眾反應熱烈。
在劇場之外,不論是街區fringe演出,還是在餐酒館裡與演員近距離互動,愈來愈多元的表演形式,顯示了首爾的表演藝術生態正不斷開發新的接觸點,讓觀眾以更自在、多元的方式體驗表演,不僅讓粉絲經濟基盤有擴大的基礎,也讓「首爾」的城市樣貌層次更豐富、鮮明。

註:
- 引自KOPIS官網公開資訊。
- 8檔提供智慧眼鏡服務的演出為:《尋找金鐘旭》《吸血鬼獵人》《美麗人生》《瑪莉.居禮》《威廉和威廉的威廉們》《Inside Me》《不便利的便利店》《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