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Behind the Scenes
余浩瑋 面對「風」的心路歷程
年少時的我也曾經迷失過,所以特別能體會處在渾沌狀態裡的青春,需要怎樣的陪伴。在2010年到2014年之間,我很常被邀請到國中的高關懷班、少年觀護所,以及當時仍稱作感化院(現稱少年矯正學校)等機構帶工作坊或演講。 「如果戲劇能夠改變我,那我是不是也能夠去影響曾經跟我很像的青少年?」於是2014年我開始推動「風箏計畫」,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把斷線的風箏╱特殊境遇青少年帶回我們的身邊。 挫敗:從熱血壯志到現實打擊 「風箏計畫」的第一年,在福特汽車的贊助以及「陳綢少年家園」陳綢阿嬤的同意下,我邀請10位來自視覺、音樂、舞蹈、戲劇、裝置領域的藝術家,進駐並舉辦營隊,營隊結束後帶著4位機構的少年,用環島100天的方式在全台各地的安置機構、育幼院、高關懷班巡迴演出50場。 充滿熱血與的壯志的行動在落幕之後卻波瀾未平,回到機構的孩子有人逃離機構,為了生存只能鋌而走險,犯罪然後被逮入監。再犯、再被逮、再回籠這樣的結局不是大家所樂見,也引起許多質疑:「當初說希望影響迷途的孩子,怎麼你用盡全力卻還是牽不回來?」 我在2015年到2017年期間,於全台灣到處找那4位少年,勸說他們回到機構、去他們所在的監所探望,甚至2018年時還把兩個孩子接到青藝盟一起生活。最後因為價值選擇,他們離開去過自己的生活。雖然18歲是為人生負責的開始,但他們的青春已劃下休止符,那些本該屬於成長階段的關懷稀缺、盼望不再,為了生存,「活下去」成為他們生命最重要的呼求! 這些挫敗與分離的經驗也確實帶給當時的我不小的打擊,如果我能早一點遇見他們,那他們的選擇與人生是否有所不同? 轉念:多帶一個孩子回頭,未來就有機會更好 2017年,我接到時任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主任的張世杰來電,邀請我把戲劇帶進嘉義縣民和國中慈輝分校。我才知道原來在安置機構之外,還有「中介教育學校」如果在更前端的時候帶給這些孩子正向的影響,或許有機會引領他們脫離拉力太強的環境,翻轉境遇。 從2017年至今,基本上每個禮拜三我都會從淡水到嘉義上課,除此之外,也邀請許多朋友,包括國立臺北藝術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矯正機構中,戲劇何用?
差事劇團長年以「民眾戲劇」為其藝術的根基,讓創作充滿各種身體的可能性,身體是經驗的容器,這些年來他們合作過農民的、災害後的、勞動後的身體,讓個人的故事透過「此身」直接而強烈的表達出來。自2014年開始,差事劇團更看見了另一種身體的樣貌那是「逆風少年」的身體,是體內騷動不安,外在卻被重重限制過後的身體。 在台灣好基金會的持續支持下,2014到2018年間,差事劇團與新竹誠正中學合作;2018年至今,則在彰化勵志中學展開,每年都有長達半年的戲劇教育工作坊,最後,會有一場校內的正式公演。面對少年矯正學校的少年與少女,戲劇課程的目的不僅在於讓學員發現身體的多樣性,更多的責任是在這趟陪伴的過程中,以戲劇的方式思考:「是什麼原因,讓這群孩子被社會邊緣化?」對此,藝術總監鍾喬經常以「三道門」的方式思考戲劇教育如同走進誠正中學總會通過三道重重的鐵門一樣,戲劇之於這些孩子的滲透,也像得通過三道門的試煉。 第一道門:信任的心房 鍾喬至今仍記得,他與誠正中學合作的第一年夏日,走進教室裡看到的景象:大男孩們各據一方站著,鐘響過後,沒人肯坐下,有個身上刺龍刺鳳的男孩率先開口:「老師,這麼熱是要怎麼坐啊?」鍾喬按捺著,沒讓氣勢被壓過,回應:「大家要坐下來,我們才能開始一些肢體練習啊。」另一人又挑釁似地回問:「肢體練習要幹嘛啊?你是老師嗎?」鍾喬反問,你覺得我不是嗎?對方上下打量一會兒,說:「頭上綁個頭巾,看起來像是賣黑輪的。」 課程其實已經開始了,就在這一來一往的對話之間。 「這些學生長期被壓制久了,若遇上一個老師,並未以權威與他們對話,心防就會慢慢被卸下。」鍾喬說。 要知道,這些學員起先根本不關心戲劇為何物,他們心底並不存在表演的意圖,因此戲劇教育的目的不在讓這些孩子成為一群好的演員,而在使他們打開心門、走出邊界,發現自己的身體原來有不同的可能性。「他們都是體力旺盛的青少年,我們今天若在一個空間中移動練習,一不注意大家就會開始跑步、扭打。這時候一味的制止沒有用,你要理解原因,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有人說他覺得只是移動很無聊,這樣太安靜。好,我就反問,那你覺得什麼有趣?往來之間,彼此就開始建立起關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先理解,才是教育
「為什麼要設定他們?他們就是『青少年』,不要設定,為什麼要框架他們?他們很可愛啊!」從桃園女子監獄的收容人,到「少年矯正學校」新竹誠正中學的青少年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教授容淑華透過「應用劇場」的概念,與他們溝通、對話,而這句話似乎成為她面對他們的核心態度,同時也反映出她與團隊進行「監獄劇場」計畫的根本價值。 在英國唸完博士、進到北藝大任教的容淑華,很嚮往指導教授執行的「監獄劇場」,但當時的她認為還沒準備好,這類計畫不能只有自己,需要更多領域的人才加入。於是,容淑華從高中的教育劇場做起,接觸到醫生、諮商心理師,終於在2016年因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的邀請,以接觸即興、戲劇、心理諮商等角度開始接觸桃園女子監獄的收容人。在3年期計畫完成後,透過矯正署轉介,與誠正中學合作,從成年女性走進青少年的世界,而這始終是容淑華最希望關注的兩種對象。 過程中,團隊歷經3輪的更動與交接,其中包含心理諮商、舞蹈、音樂、戲劇等領域的組成,嘗試帶給這群特殊境遇青少年更多生命的可能;同時,也觀察到藝術教育的介入與觀念轉化、曝險少年的處境與出路等問題。 觀察:中介教育學校的青少年處境 誠正中學是所「學校」,但以心理諮商背景加入團隊的涂繼方第一次進去時,卻感受到一種「不舒服」與「震撼」。因為它的外觀雖像是所學校,有操場,有教室,但宿舍明確體現矯正機構「集中管理」的樣貌,而這也在這群青少年身上看到某種痕跡涂繼方觀察到,他們多保持較低姿態,能動性較弱,整個身體軸線是彎曲的,這也反映在他們參與劇場活動時,瞬間爆發力強,但體力、持續力相對弱,「很容易變成一灘泥」。(註) 誠正中學終究得是所學校,特別是其所收容的都是青少年,最遲得在21歲時離開,回到、或是進入社會,因此在中介教育學校所面臨的教育、管理等做法其實都會成為他們另一種養成過程,而與成人入監服刑有極大差異。 但容淑華有點痛心地說:「(這樣的管理方式)會更弱化他們的學習,更與社會脫節,我覺得這很可怕。政府得理解的是,他們真的還沒有成年,不能弱化他們的能力。所以,我們不能說他們沒有學習能力,因為他們以前的學習能力並沒有到位,原本的認知力就不行,若學校再把他們弱化,他們出來就
-
雕蟲演技
買到戲劇書,跟買到名牌包一樣興奮
既然是沙漠,當然容易飢渴。在香港找不到合心的演技書籍,於是向外求之。(編按) 某年,大概是從學院畢業後不久,人生第一次去美加旅遊,除了探看朋友,吃喝玩樂,當然要到劇場觀摩,像劉姥姥入大觀園,事事皆感新奇。真羨慕那些能留洋放學的學子,可以長期沉浸在那種藝術氛圍之中,不像我這塊久旱的海綿,要在短短10天的旅程中,把水吸滿,回來再慢慢消化。 別人用力玩,我用力找書 在那旅程中,對於我最為重要的,當然是到處搜尋秘籍,不斷請求朋友帶我去逛書店。他們雖然沒說什麼,但從表情上,我總是看出他們内心的疑惑,旅人一般都是吃喝玩樂,購物呀,風景呀,迪士尼樂園呀,酒吧呀哪有人天天跑書店的? 他們哪知道我內心的興奮和焦急?以我當時的經濟能力,哪能每年跑一趟紐約、倫敦?這可能是我唯一尋覓如來神掌秘笈的機會哦! 於是,有的沒的什麼都買,以當年不怎麼樣的英語水平,鑑定著作的質素,現在回看,命中率有百分之九十之高,可能根本是人家的出版有一定水準罷。 當時購買戲劇書的興奮心情,堪比女士們買名牌包包的高潮。大師的理論,中小學教科,普及入門,聲音及台詞訓練,形體和即興,劇場遊戲,當然,最重要是找到傳說中的方法演技。林林總總,滿目繁花。朋友看著我,又是滿臉的疑惑。 相比於我在香港所買到的,其中最寶貴的是全套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嚴格說來,也不是在香港出售,而是托母親的內地好友,在大陸內部訂購。我到現在還是想不明白,為什麼那麼秘密呢?只能內部發售,托關係才能購買,到底是覺得演技危險呢?還是大眾對演技沒有興趣,所以沒有市場需要?或是認為演技這種技藝應管控在專業範圍內,難道它真的是如來神掌?反正到現在為止,這套史氏體系全集,還是從未見過在市面發售,連內地都沒有,我擁有的,已是寶藏,真正的秘笈。 除了這套史氏體系全集,在香港只能偶然找到零散的演技書,最出色的要數胡因夢翻譯的《尊重表演藝術》了。不是說其他的翻譯質素不高,而是一般都偏向理論,例如史氏的《我的藝術生活》,近似藝術自傳式的描
-
里昂
劇院補助遭刪,經濟危機波及「文化分權」政策
受COVID-19疫情與烏俄戰爭影響,通貨膨漲、能源價格高漲衝擊法國表演藝術界,加上右傾政客刪減文化補助,使劇場人陷入存亡之秋.這場危機讓業界人士開始反省「文化免議」的原則是否造成作品過度生產?從1950年代開始推行的「文化分權」(dcentralisation culturelle)政策是否面臨僵局? 4月底,奧羅阿大區(Auvergne-Rhne-Alpes)文化委員會以「溝通不良」為由,刪除「新世代劇院」(Thtre Nouvelle Gnration)的年度補助,讓這座42年來致力發展青少年劇場的里昂戲劇中心陷入財務危機.這場風波其實源自劇院總監Joris Mathieu,他公開批評當地右派政府以恐怖手段干預文化事務:缺乏專業協商、以區域平衡為藉口任意刪減補助金、文化預算分配不符合人口比例等。此舉重挫法國引以為傲的文化分權政策,使劇場成為政府節省預算的刀俎。 事實上,新世代劇院並非唯一的受害者,里昂歌劇院和民眾劇院(Thtre National Populaire de Villeurbanne)的補助款也遭刪減,使兩個國立場館不得不樽節營運,被迫暫時閉館或取消演出。據民眾劇院副總監Florence Guinard表示,當前的窘境讓所有人必須面對公立劇場發展的僵局,它為何如同私立劇院,要承擔盈利、效率、明星化的問題?我們該如何實踐它服務民眾的價值? 目前,法國表演藝術界面臨產量過剩的難題。根據統計,2019年文化部委託的700齣舞蹈創作,有24%只演過一次,而2.3%才能巡演超過5年。市場萎縮、補助樽節等問題讓各大場館必須放棄獨家製作的專利,採取共製、「健康負成長」的永續經營模式.藝術家也必須思索如何拉長時間,創作出精緻且優良的小型作品,而非一味地貪圖炫目且燒錢的大型製作。
-
倫敦
奧斯卡得主丹尼爾.卡盧亞將任「圓屋」表演藝術中心聯合總監
位於倫敦北邊肯頓區(Camden) 的「圓屋」表演藝術中心(Roundhouse)於6月宣布演員丹尼爾.卡盧亞(Daniel Kaluuya)將成為他們的聯合藝術總監(associate artistic director)。卡盧亞最為人知的電影作品包括《逃出絕命鎮》與《猶大與黑色彌賽亞》(於 2021 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卡盧亞正是在肯頓區長大,他人生中的第一堂表演課就發生在圓屋表演藝術中心。 圓屋表演藝術中心是一個綜合表演空間,其主舞台為大型音樂劇、演唱會、音樂表演的空間,而其小劇場則是各種新舊戲劇展演的舞台。卡盧亞被任命為聯合藝術總監後的首要任務,就是於院內創辦名為「59 中心」(center 59) 的青年劇團,協助 13 至 25 歲志在成為演員的年輕人,提供每小時最高 2 英鎊的表演課程,提供年輕人創作與發展才華的空間。「59 中心」不僅培養年輕人的表演技藝,更將確保中心與英國表演藝術產業的連結,幫助年輕演員建立工作網絡。 卡盧亞認為,為下一代打造一個堅固的平台是維持產業活力的關鍵,他表示:「20年前我就來圓屋上過表演課,因此能回到這個社區與圓屋一起為表演藝術發展做出些貢獻,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圓屋的首席執行官 CEO 兼藝術總監戴維(Marcus Davey)很歡迎卡盧亞回到圓屋與他一起工作,對此他也感到很榮幸。戴維說:「從丹尼爾10幾歲時來到這裡,我們就看著他努力耕耘,逐漸成為一個英國家喻戶曉的演員,再讓世界都知道這個名字。」戴維以卡盧亞為例,告訴大家當年輕人有空間和機會得以表現自己與發展他們的創造力時,他們可以走很遠,成為有影響力的人,因此與卡盧亞一起在圓屋創造這個青年劇團是很重要的任務。
-
法蘭克福
法蘭克福戲劇院宣布,下個劇季將全由女導演執導主要製作
法蘭克福戲劇院(Schauspiel Frankfurt)於5月中正式宣布,2023/24劇季的主舞台製作將全部由女導演執導(100 % Frauenquote),藝術總監安塞爾姆.韋柏 (Anselm Weber)表示,這是基於多年來共同經營出來的良好工作關係,戲劇院與多位女導演合作的成果斐然才有的決議,不希望被貼上任何意識形態標籤,當然也並非要刻意排斥男性導演。這樣的決策非德國首例:2018年時,卡斯魯爾市立劇院(Staatstheater Karlsruhe)曾為改革當時內部性別比嚴重失衡、時有性騷擾訴訟的狀況,由同為女性且位居行政高層的導演安娜.柏格曼(Anna Bergmann)強力推行100%女導演保障名額,成功引起關注並成為仿效對象。其後「戲劇盛會」也自2020年起持續每年50%女性創作者與團隊入選保障名額,並計畫施行至2024年。 二戰後重建的法蘭克福戲劇院,現址位於歐元塔(Eurotower,前歐洲中央銀行所在地)正對面,向來是德西地區重要的戲劇場館。6年前,該場館曾因整個劇季幾乎只由男性導演主持大型製作,且女性藝術家與工作人員薪資遠低於男性,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為人詬病,被劇場評論平台「夜間評論」(nachtkritik.de)大幅報導,引起輿論非議。爾後幾年,戲劇院便著重經營並挖掘具備大型劇場製作經驗和能力的女性導演,並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上述政策發布同時,法蘭克福戲劇院也列出下一季合作的導演名單,2023年有聞名於歐陸的克勞迪婭.鮑爾(Claudia Bauer),將推出改編自布紐爾電影的新劇;生於斯洛維尼亞,也在今年戲劇盛會10選名單中的馬泰亞.科列茲尼克(Mateja Koležnik)帶來莫里哀喜劇《守財奴》;以親子劇場知名的克里斯蒂娜.拉斯特(Christina Rast)重新詮釋經典德國童話《默默》;此外還有青年導演潔西卡.格勞斯 (Jessica Glause)改編伍爾芙的《奧蘭多》及約翰娜.韋納(Johanna Wehner)的《德古拉》。
-
紐約
舞台劇《排除》描繪好萊塢對華裔歷史的曲解
隨著電影《媽的多重宇宙》拿下多項奧斯卡大獎,Disney+強力推銷改編自華裔作家楊謹倫的《American Born Chinese》(楊紫瓊和關繼威也擔任要角),美國華裔似乎成為影劇圈的新寵。但華府Arena Stage上演的舞台劇《排除》(Exclusion)顯示,美國百年來的排華歧華意識並沒有消失,只是潛藏起來,當與「(白人)美國」的利益衝突時,又會浮現。 《排除》的中心人物是一個叫Katie的華裔歷史學家,她的美國排華法(Chinese Exclusion Act)歷史書被好萊塢相中,要拍成電視劇,然而在改寫的過程中,她發現與歷史相對應的部分被不斷改掉,像是華工被白人吊死,女裁縫的角色變成妓女,受壓迫的中醫師變成身懷武功絕技的復仇者等。當她質疑這與事實不合時,她的白人製作人只是不斷提醒她,這是電視,觀眾要看的不是「歷史的真實」,而是「情緒的事實」。 《排除》的劇作家Kenneth Lin自2007年以來已經有近10部舞台劇在全美演出過,正與作曲家Jason Robert Brown合作《霸王別姬》的音樂劇版。但就像許多劇場工作者,他也寫電視電影劇本,在Netflix熱門劇《紙牌屋》當過編劇,對好萊塢並不陌生。他的舞台作品《Warrior》、《Kleptocracy》都有政治的背景,《紙牌屋》尤其是講政壇的風雲詭譎,但《排除》的重心不是政治,而是好萊塢娛樂工業的公式化、膚淺化、利益至上的原則。因為走的是情境喜劇的風格,有些議題不能談得太深,白人製作人的角色刻畫說得好聽,做是另一套也有些落入陳套,但好萊塢乃至美國社會對華裔歷史的片面認識及曲解,擇其對己有利者所用的態度,仍相當清楚地呈現出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被迫登入:非行少年,與特殊境遇的守望者
從「歹囡仔」(壞小孩)、「不良少年」到「特殊境遇青少年」、「非行少年」、「虞犯少年」、「曝險少年」等,我們正嘗試去改變這群青少年的名字,同時也在重新認識他們,乃至於他們怎麼成長的,而不是一味的指責與否定。我們所認定的「正途」,或許不是他們不願意去走,而是所有的境遇都是「被迫登入」。 這次我們從「了解」與「陪伴」開始,與4位非行少年登入他們的生命地圖,看見他們的人生關卡。6種守望站、其中兩所補血站、多位不同類型的守望者,包含誠正中學、民和國中、善牧基金會、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差事劇團、容淑華與監獄劇場團隊、烏犬劇場、戲劇治療師小C、調保官王以凡、監委葉大華等,正與他們一起闖關中。 會有破關的那一天嗎?會持續登入嗎?沒有正確答案。因為虛擬的遊戲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但人生的這場遊戲無法自由選擇所以,我們與他們都是特殊的,持續在彼此的境遇裡前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曝險中的重重關卡
身處特殊境遇的青少年們,該如何被層層的教育、社福等網絡接住?他們的生命登入時,面臨哪些關卡?本文嘗試走進錯綜的生命迷宮,探問社會支持系統如何協助曝險的非行少年們找到力量,迎來破關的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接住特殊境遇青少年的6種機構
在台灣以青少年主體相關的公共政策不多,大部分是社會福利、急難救助或懲戒矯治,意即當我們發現青少年接近社會安全網邊緣時才有相關機制介入。根據《報導者》在2017年發布的「廢墟裡的少年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專題中的資料整理顯示,2014年到2017年間衛福部統計高風險家庭通報數從2萬5千戶增加到近3萬戶,牽涉所及的孩子高達4萬3千位,其中12歲到未滿18歲的少年,有將近1萬6千名。(註1)而台灣每年還有近3千5百名風險更高的兒少,被轉介進入安置機構裡。 在台灣,依照不同的處遇狀況,特殊境遇青少年可能會接觸到的機構依照社福、教育、法務大致可被分成6個級別: 分級1 教育型社福關懷據點 多為非營利組織自主成立之深耕在地、陪伴教育的據點。主要為提供弱勢或為學校、家庭所忽略的孩童、青少年提供課輔、補救教學,或是提供午、晚餐,結合在地社區的力量來彌補家庭環境無法給予孩子的部分。相關機構如「孩子的秘密基地」、「家扶基金會」、「聯電課輔班」、「小草書屋」等。而各家據點的經營理念不同,提供的方案與服務也會不同,如台東「孩子的書屋」甚至設立咖啡館還成立鼓隊,邀請職人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和技藝。 分級2 高關懷班 旨在導正並加強國中階段高關懷學生之學習觀念、生活態度及法治觀念,協助中輟復學或有中輟之虞等學生培養校園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採取個別化的模式,另外安排彈性課程教育方案,如藝術、技藝等課程。由有需求的學校自行在校內設立,來源為原校學生,並運用原校既有的行政人員、場地空間抽離部分原班課程,依學生特性設計適性課程,進行彈性分組教學,以學生能逐漸回歸正規教育體制為目標。(註2) 分級3 中介教育學校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轄下之各縣市中介教育學校(慈輝班)全國各地共計11所,另還有15個民間團體與教育部辦理的合作式中途班,如斗六的雲彩全人關懷學園、屏東飛夢林學園等。此類中介教育學校專門接收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藝術,與中輟少年重建關係
走過30年的中介教育學校:慈輝班 為協助經濟困難或家庭變故的中輟復學生回歸教育體系,教育部協助地方政府辦理「多元型態中介教育措施」,提供轉銜適應的中介教育,避免中輟復學生再度輟學。「慈輝班」即為其中一種中介教育形式,源自於1994年省政府時期的慈輝專案,專收家庭變故、經濟困難之中輟學生,由教育部補助、提供住宿、生活輔導與多元適性教育。慈輝班的規劃在當時十分另類新穎,也讓國中生能提前接觸到高職的技職課程。目前全省慈輝班有11所,位於嘉義縣番路鄉的民和國中慈輝分校(以下簡稱民和慈輝)即為其一。 民和慈輝以技職教育為發展主軸,白天依照課綱進行學科課程,每週一、四下午則有作為職涯試探的技藝課程,包含烘焙、餐飲、美髮、化工、動力機械與商管設計6個專業。學科課程教師依照教師甄試選填分發,而技藝課程則和周邊的職校合作,或經由推薦尋聘適任教師。另設有夜間課程選修,一方面延續技職科目,一方面則有社團課程,如手工拼布、熱舞、鼓藝和電音三太子,與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以下簡稱青藝盟)的戲劇課程亦在此類別,固定在週三晚間發生。 2017年,因為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牽線,前任校長陳冠伶結識了青藝盟盟主余浩瑋,共同開啟「風箏計畫2.0」,至今已7年。受訪者蔡岳峰當時即擔任民和慈輝分校主任(2014-2018),兩年間與余浩瑋緊密合作。2022年重回主任職位,也將戲劇課程列入推行重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教育能為非行少年帶來什麼?
當法務結合教育:少年矯正學校 1999年新竹誠正中學與高雄明陽中學為台灣最初的少年矯正學校,現隸屬於法務部矯正署,並由教育部共同督導,前者收容受感化教育的犯罪少年,後者則收容長期徒刑者。不同於過往少年輔育院以補校的方式進行,老師由他校支援,著重在教導員的管理;矯正學校則讓教學正常化,也因為有自己的老師,能讓師生有更多時間相處、建立關係,相互影響交流。 誠正中學現有1個國中班,與10個高中班。設立以綜合高中為制,按照教育部課綱要求,成立電腦軟體應用、烘焙食品、汽車修護、機器腳踏車修護等4個職業科別班級。教師需通過教育部的教師甄試入校服務,每個班級除了有導師,再配合法務體系的教導員,又結合輔導老師,形成3人的管理與教育小組。因是收容人為少年犯,感化教育執行期滿將消去所有記錄,為了後續銜接社會做準備:在矯正學校中,少年受刑人平日依照課表上課,出校時將領取原學區高中職畢業證書。 談及制度設計,訓育組組長江仲敏認為這和社會觀感亦有關,大家覺得這些孩子不愛唸書就讓他們學技術。然而,這群非行少年「不愛讀書」的原因有許多,最主要是家庭照護缺失影響學習資源和專注力。對江組長而言,讓他們繼續受教育與學習,是他們應有的權利,矯正學校應提供這群缺乏資源的少年們一個好的受教環境,由他們的生命經驗中發掘他們特有的能力,並進而重新思考人生的可能。 在多年的實踐之後,2021年桃園少年輔育院與彰化少年輔育院也改制成矯正學校,回歸到學生的受教權,讓教學正常化。
-
寫在沒有主義的年代
倫理當道
前文(編按)論及洪席耶綜觀西方藝術史,從中整理出3種體制倫理、詩學、美學。咱們一個個來,先從藝術的倫理體制講起。 雖然肇始於兩千多年前的柏拉圖,倫理體制不至因時代演進而走進歷史,其行情或因各個時空的氛圍而有起有落,但它未曾消失。而且,在這倫理當道的年代,來自倫理體制的干擾特別喧噪,在在影響藝術創作與評論。 不同的時代各自賦予「倫理」(ethics)不同的意義,我們關心的是現代人的想法。根據法國哲學家巴迪烏(Alain Badiou),就我們所處年代而言,倫理即指:一套人們賴以感受與評判事物的準則。 倫理訴求 很早以前,倫理與道德(morals)意思相通,並無差別,是後人賦予兩者些微的區分。 它們都和判斷「對錯」、「善惡」有關。但倫理通常指一組實用的規範,例如醫學倫理、法律倫理、運動員倫理、KTV倫理、麻將倫理等等。只要任何人想要持續作為社會或某組織的一分子,倫理即指必須遵守的規則。我們常在媒體看到店家公開道歉,不管是否真誠,他們必須這麼做才過得了商業倫理的門檻。因此,合乎倫理的言行有時發自於內心,有時只是表面功夫。道德則涉及個人核心價值,較深入人心。道德觀源自內在信念,指引個體日常的選擇與行動。有時,個人的道德觀和所處社群的倫理準則或有分歧。例如辯護律師,道德上他認為謀殺應受譴責與制裁,但基於職業倫理,即使明知被告為真凶,他還是得盡其所能為後者辯護。 這年頭倫理當道,無所不在的倫理訴求正在箝制你我的言行。針對任何事件,尤其是透過網路社交平台表態,你我都必須持平地說些公道話,尤其要避免過激或洩漏偏見。因此顧忌,用戶在平台呈現的往往是「倫理的我」,不是真正的我。 打開新聞頻道,不時看到路人甲乙面對鏡頭,認真地告訴大眾這個行為乃「不良示範」或那則言論令人「觀感不佳」。他們說的都是廢話,可為何新聞記者卻認為這種制式採訪有其價值?那是因為整個社會都認為倫理超級重要。這個情況不只是台灣,而是全世界;由資本主義(市場邏輯)襯底的倫理訴求早已瀰漫全球。有人認為,這股倫理焚風始於1990年代的PC(政治正確)運動,但巴迪烏覺得起點應該更早:1968年學運、工運失敗、世界轉趨保守之後,倫理訴求成了人們卑微的依
-
焦點人物
肯尼.巴倫:只要音樂是真誠的,就能引起回應
對爵士鋼琴大師肯尼.巴倫(Kenny Barron )來說,美國的爵士樂歷史並不只是歷史書所呈現的線性圖表,更是一部無數爵士樂手參與其中的音樂社會史。今年夏天,這部活歷史將以他60多年來的演奏創作為軸,首度登陸台灣,引發樂迷熱烈關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少年來了
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2014年起舉辦「風箏計畫」,以戲劇作為媒介,進入全國輔育院、少年觀護所、安置機構、高關懷班等青少年機構,以藝術陪伴、引領特殊境遇少年們。第一年,盟主余浩瑋帶了4名安置機構的少年環島100天,到各縣市兒少機構演出,和其他有著相同境遇的孩子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在那趟旅程中,他遇見了阿文與阿洛。3年後,因為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主任的牽線,他每週三下午開始在嘉義縣民和國中慈輝分校教戲劇課,在那裡,他看見了大雄與大義。(編按) 透過阿文、阿洛、大雄與大義的故事,讓我們近距離看見那些深陷高風險家庭困境中的少年、那些在原本學校網絡中被邊緣化的少年,如何在困頓中努力生活 (編按)4位故事主角皆為化名。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少年來了 2
大義,15歲 大義不是那種「壞得很明顯」的青少年,他比較沉默寡言,問他問題,他的回答大多就是「嗯」、「喔」、「對呀」這幾個狀聲詞來回應。大義在原來的國中都不愛去上課,媽媽得知有慈輝班這樣的地方,才在國一時讓大義轉學來這裡就讀。 有人認為來到中介學校的學生可能是壞,對他們抱以異樣眼光或貼標籤。但其實大義和他的同學們,有的就是青少年的打鬧、捉弄、叛逆,頂多就是言語裡總是三句不離國罵,加上周遭的大人很多時候總是用訓斥管教的方式和他們互動,為了表達自己的主張與訴求,總會有一些離經叛道的脫序行為,比如校外教學買酒買菸、半夜翻牆跑出去玩、趁體育課時間逃學想躲到山裡等。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少年來了 3
大雄,15歲 大雄很特別,他不像慈輝分校班上其他同學的「兄弟氣」那麼重,課堂的活動他總是積極配合、也很願意擔任小老師,但也或許是因為表現太好總是容易成為同學攻擊的箭靶。好幾次我都看到這個身型壯碩的大男孩在課堂上因為被排擠或欺負而紅了眼眶。 因為他氣質上的不同,我對他也多了一份好奇。有一次透過拍紀錄片的訪談,我問他為什麼會來到慈輝?他說,他和其他人因為不愛念書或是犯過一些錯而轉來這裡不一樣,他是因為在原來的學校總是被霸凌,媽媽希望幫他換個環境,所以他才來到這裡。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少年來了 4
阿文,15歲 阿文從小就只和媽媽住在一起,因為媽媽晚上要上班,阿文不想被一個人留在家,就哭哭鬧鬧不讓媽媽出門,媽媽為了讓他睡覺竟對阿文注射安非他命。後來被外婆發現阿文的手臂上有明顯的針孔痕跡,於是報警把自己的女兒移送法辦。社會局介入評估之後發現外婆一人也無力照顧阿文,就將阿文安排到寄養家庭。但阿文只想回到媽媽身邊,和新家庭的家人也處不來,才又輾轉進入到安置機構。 我跟阿文環島100天的相處裡,他總說很想媽媽,希望可以早日脫離機構和媽媽團圓。雖然環島的過程中,還是會有青少年的脫序行為(如半夜逃跑、破壞環境等),但在4個少年裡,阿文應該是最懂事、最負責也最懂人情世故的孩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少年在途中
阿文、阿洛、大雄與大義進到中介機構,他們遭遇了什麼?學校中的藝術課程給予了何種力量,讓他們對未來懷抱什麼想像?又做出什麼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