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號人物 People 原住民音樂家
丹耐夫.正若 用歌聲找回族群的路
他的角色非常多元,是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原住民電視台副台長、資深的原住民社會運動者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身分是「原住民創作歌手」,丹耐夫.正若改編及創作原住民歌謠製作的《聽路》專輯還曾入圍傳統暨藝術音樂金曲獎。從不敢承認自己是「山地人」的年代,到昂然自稱「原住民」並爭得正名的權利,這條找回「自己」的路,丹耐夫.正若用行動與歌聲,找回族群的自信
-
企畫特輯 Special
輕紗刺繡映縹緲 拱橋穿越死與生
原創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舞台上有中國大陸的大腕級演員,幕後則有台灣的大腕級設計師舞台設計王孟超、服裝設計林璟如與視覺設計霍榮齡,可說是劇場製作的「夢幻名單」,他們在上海劇場界重逢,聯手將唐朝詩人張若虛的名詩〈春江花月夜〉轉化為立體流動的舞台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傳統之姿.當代之鏡 舞向未來的從前
舞蹈曾是, 與神的溝通、傳奇的敘事, 人們圍火而舞,呼喚天地祖靈。 它也是, 流浪時高昂如火的熱情下的自尊與孤獨, 港邊俗民的情慾中,凝視交雜的懷鄉與憂鬱。 傳統根植於個人的生命,所以無視老去, 如承載腳步的土地,厚實深刻, 宛若今日重生的寓言。 透過台灣原住民的腳譜重建、佛朗明哥的身體音場、 探戈的關係探索、印度古典舞的人生觀, 現代肉身也能詮釋古今繁花。 開啟時空旋轉的晶體,穿過歷史的海洋和煙塵, 在回溯的路途上,辨識自身的靈魂。 一如先人,我們將透過傳統之姿, 讓舞蹈, 飽滿當下與未來的能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因為從前……」 讓現代的舞動更有溫度
從這幾十年來國際間不斷推陳出新的傳統劇場現代化,似乎可以斷言,以傳統為底蘊、反照現代經驗的作品,仍會與時俱進,成為創作者觀照傳統(地區性的或是普世的)、社會集體回應過去繫絆的註記。這樣的回望並不只是一種浪漫或矯飾,而是反映出人類存活的基本文化感知:「因為從前」所以我們現在繼續如此創作、展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打破單一想像 開啟更深層的對話
傳統是融匯古今、揭示未來的美學對話,每個重新編作的傳統,都是當代藝術的創新。傳統與當代的對話,在跨文化表演研究中其實是討論許久的議題,或許欣賞者真正該關注的是,這些表演如何在原有的窠臼之中,去突破跟挑戰既定藝術形式與美學的想像,又或是,去慢慢玩味這些跨文化表演合作間的權力關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原住民樂舞 「踏」著傳統 「走」出當代
從早年原舞者以田野採集學習、在劇場中重現部落祭儀,原住民樂舞的劇場呈現走到今日,已「走」出當下的新面貌。近幾年嶄露頭角的TAI身體劇場與蒂摩爾古薪舞集,雖仍秉持「田調精神」或直接在部落生活,但他們不自詡為整個「原住民文化」發聲,而是進一步思考自己與「傳統」的關係。透過腳步的探索、歌謠的入舞,他們努力活出傳統,更積極踩踏出當代。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佛朗明哥 沙塵烈火中的流浪與死亡
佛朗明哥的形象和力道鮮明,讓人較難想像它的當代面貌的可能性,不過,在歐洲當代劇場界,伊斯雷爾.卡勒凡卻是個特立獨行、不容忽視的重要舞蹈家,將佛朗明哥舞出延續傳統精神的當代詮釋。他幾乎總是獨自一人,或說,在樂手的包圍下和孤獨共舞,加上他極度重視材質和聲音上的實驗,對於正統佛朗明哥舞蹈而言,顯得有如異端,但在當代觀眾眼裡,一如特地為他著書論述的法國哲學家迪迪-于貝爾曼所稱「間歇沉默中的複數孤獨」。
-
特別企畫 Feature
阿根廷探戈 在凝視之中 相互抗衡的慾望
出身低下階層娛樂的阿根廷探戈,舞動中挑逗的氣息、慾望的交織,曾讓它被上流階層鄙夷,但在殖民者母國的歐洲形成熱潮之後,才紅回阿根廷,翻轉了眾人價值觀,視它為該國文化象徵。這種在他者凝視下成就的命運,其實跟探戈的本質並無二致,它的音樂、歌詞總是預設了一個旁觀者的凝視眼光。走過後殖民的情境,當代的探戈也呈現多元的風貌,如強調平等互動的「酷兒探戈」、西迪.拉比的《米隆加》等,探戈的火花,愈演愈烈
-
特別企畫 Feature
《米隆加》 重組肢體語彙 挑逗當代複雜人際
在探索探戈的歷程中,西迪.拉比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感興趣,《米隆加》試圖描繪當代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如同愛情,作為探戈「舞會」,舞者並不總是一男一女成雙成對;或同性舞者成對、或以三人之姿尷尬擁擠地移動、或是三男競技,彷彿要一較高下。藉由帶有強烈情感的舞蹈動作,角色之間的哀傷、衝突、憤怒等情緒,也因此一覽無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印度古典舞 解放靈魂 共饗和諧之「味」
印度古典舞的產生與廿世紀初印度反英國殖民的背景有關,為了抵抗外權引發找回本土認同的各種方式,藝術是其中一種途徑;於是在學者深入探訪舞蹈的根源並對照古籍研究後,目前被認定的印度古典舞有八種,而被認定的古典舞,必須符合印度經典《舞論》中所提及的規範,而且是屬於解放靈魂的舞蹈,不是用以純娛樂的民俗舞蹈。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印X法交鋒》舞蹈家
阿露西.穆耿 藝術是與時俱進的旅程
出身藝術世家的奧迪西古典舞者阿露西.穆耿,把傳統到當代這看似衝突的組合,視為另一種旅程:「沒有一件事是永遠不變的,現在的奧迪西舞也不可能和十五、廿年前一樣,演出的方式不一樣,場地也不一樣。傳統若不能與時俱進,那就毫無意義了。」與法籍音樂家羅蘭.奧澤合作的《印X法交鋒》,她說:「這個作品不是關於他,也不是關於我,而是讓我們找到了彼此得以交會相遇的第三個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印X法交鋒》音樂家
羅蘭.奧澤 以擊樂重新詮釋幾何空間
若說「創作」代表著在既定規範中,找尋得以突破的空間,那麼《印X法交鋒》對於阿露西.穆耿,是對於印度古典舞傳統的回應,而對於羅蘭.奧澤,則是以擊樂來界定他所謂「空間的線條」。如此這般對於「自由」的追尋,最終讓兩人在同個舞台上相會。奧澤說:「這個作品讓我們能夠依據彼此所累積的藝術養分,去建立一個新的傳統,像是創造一個新的語言,在舞台上建立一個能夠同時包容我們兩人的世界。」
-
即將上場 Preview 賴翠霜與謝瀞瑩的「第一次」
《發聲》 探索聲音記憶的溫度
自稱喜歡抱怨的編舞家賴翠霜,總是在創作中觀照社會中少為人關注的沉重議題,但這次的《發聲》則是「社會議題和抽象、美之間的權衡」。她首度與新媒體音樂家謝瀞瑩合作,從合作夥伴們的聲音記憶出發,以「聲響」創作,聲音與記憶都從舞者出發,賴翠霜說:「每個個體都是一個家。」舞台有一如屋簷的斜坡設計,她讓舞者們在象徵「家」的屋頂下發聲、講述記憶。
-
即將上場 Preview 舞蹈鬼才的科幻童話
《賣火柴的小女孩》 寒夜中的黑色喜劇
英國編舞家亞瑟.皮塔作品風格獨特,他曾表示自己受美國電影導演大衛.林區影響,前作《變形記》以奇詭的肢體意象,將觀眾拉進極具震撼力的心理空間。將來台灣上演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童話本身陰暗悲傷,但在他手下,卻融入黑色喜劇調性,加入了別出心裁的科幻元素,讓救贖有了全新的風貌。
-
即將上場 Preview 舞蹈空間X日本計畫「徹舞流」
島崎徹 一切舞在不言中
三度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日本編舞家島崎徹將帶來不同時期的舞作《漫》與《臨極限》,並與台灣舞者共同發展新作《謎》。融合東方與西方的肢體語彙,島崎徹的舞作或優雅流暢,或犀利強烈,給予觀者多樣的觸動。不輕易以文字定義舞蹈的他,認為舞蹈藝術之美正因為其難以言說,而身為舞蹈藝術家,他所能夠做的,就是透過肢體表達,並深信觀眾能夠在作品中找到連結。
-
即將上場 Preview 翻飛戲偶演繹漂移人生
楊輝《邊界》 戰爭下的小人物悲歌
自中國出走落腳歐陸的偶戲創作者楊輝,作品中總是不離「漂移」與「尋根」的母題,《操偶師的故事》、《牛仔褲》皆然;新作《邊界》述說台籍日本兵與歐陸難民的故事,依然不離此題,但格局更開闊。楊輝這次與台灣團隊合作,讓布袋戲、手套偶、懸絲偶和光影,在三層帷幕的舞台中交相運用,如同電影運鏡,流離的小人物悲歌,如是翻飛掌上
-
即將上場 Preview 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
年輕人「玩」戲曲 三劇種一新耳目
讓年輕劇場工作者公然「玩」戲曲的「青年戲曲藝術節」,今年邀來栢優座、文和傳奇戲劇團、李清照私人劇團三組團隊,分別瞄準京劇、客家戲、歌仔戲三劇種,讓戲曲與現代劇場玩在一起,或老戲、經典重詮,或人物角色穿越時空,讓當代戲曲突破你的想像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余隆、王健、黃若 演繹一場哲學樂宴
NSO「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音樂會試圖在三個世紀、三個地域的音樂與哲學思想中,尋找一個或多個可能性。從理查.史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蕭斯塔可維奇《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到黃若的《碎步》,由余隆指揮NSO,黃若將親自演唱詮釋自己的作品,大提琴家王健也將演繹蕭氏這首題獻給羅斯托波維奇的大提琴協奏曲。
-
即將上場 Preview 瓦格指揮&林家瑋吉他
來自南美的熱情與自在、美麗與哀愁
在北市交三月的音樂會「南美光與影」中,安排了整場專屬南美洲的整場樂曲,在音樂總監瓦格的指揮下,阿根廷的皮亞佐拉及希那斯特拉,墨西哥的蒙卡尤及馬奎茲,還有巴西的維拉-羅伯斯,這些南美作曲家的精湛作品將一新台灣樂迷的耳朵;並邀來台灣吉他演奏家林家瑋擔任維拉-羅伯斯《吉他協奏曲》獨奏,一展指上精采功力。
-
即將上場 Preview 四個世代 四位作曲家
鄧泰山 指尖下的詩情與畫意
將於三月下旬訪台演出全場獨奏會的鋼琴家鄧泰山,在整場曲目的安排中,透過演繹浦羅柯菲夫、拉威爾、佛瑞、蕭邦四位作曲家的精采作品,讓人看到其匠心獨具的「詩情畫意」。而身為蕭邦大賽首獎得主,鄧泰山特選四首作品,讓我們可以聽見蕭邦那細膩詩情、炫技幽默、富戲劇性、豪氣干雲的不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