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2016科技藝術節登場
《立體聲》3D呈現 舞在虛實之間
本屆台灣科技藝術節,以「潮」為名,由邱誌勇策展,以科技藝術、流行音樂、生活親子為元素,力求讓向來冷調的科技藝術融入日常生活,匯集國內外共六檔演出,包括台南人劇團《Solo Date》、安娜琪舞蹈劇場《Second Body》、耗資八百萬由陳鎮川主導的《潮派對》、黑色流明的《X_Xroom》、山豬影像《小王子》等,其中來自丹麥的Recoil Performance Group《立體聲》STEREO,將帶給觀眾不同於以往的視覺經驗。 雙人舞《立體聲》以3D圖像世界呈現,觀者必須配戴3D眼鏡觀看,編舞家Tina Tarpgaard近年創作多以當代科技與視覺藝術結合,本作舞者身體周圍的空間崩塌,人與空間的互動透過科技得以無限延伸,讓舞台處在現實與非現實的交界,時而捲起,時而滑開,為劇場的幻覺衝擊體驗開啟全新章節。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阿瑪迪斯電影交響音樂會
一九八四年,描寫莫札特一生傳奇的電影《阿瑪迪斯》上映後即橫掃影壇,不只在全球大受歡迎,更一口氣拿下了奧斯卡八項大獎。名導米勒斯.福曼以傳說中莫札特的死對頭薩列里作為引子,帶出全劇一段段高潮迭起的故事。有別於一般音樂電影給予大眾的距離感與陌生感,導演藉由莫札特一首首廣為人知的經典作品貫穿全劇,搭配神來一筆的編劇和一干演員精湛的演技,讓這部電影成功突破了大眾對音樂史主題電影冗長無趣的刻板印象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就算在卅年後的今天再看一次,依舊令人大呼過癮。 八月底,這部卅年前的經典鉅片即將以電影音樂會的形式登上國家音樂廳舞台,並由NSO國家交響樂團擔綱演出。和過去曾在台演出,多以現代作曲家原創作品為主的電影配樂音樂會不同,這場音樂會將遵循電影編劇彼得.謝弗爵士的原始劇本,全場演出超過廿首莫札特經典作品的橋段,配合電影的播放,讓影迷再一次回味當年一幕幕的經典場景。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國光劇團《關公在劇場》
猶記初次看到國光與兩廳院共同制作的《歐蘭朵》,早已打破我對傳統戲曲演出印象,近年更不斷嘗試實驗現代意識與經典戲曲結合,推廣拓新不遺餘力,絕對大可盡興觀賞~ 本齣難能匯聚港台重量級團隊不僅有王安祈編劇(國家文藝獎得主)、多媒體跨界先鋒的胡恩威導演(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與飾演關公的唐文華,光看這個組合就可以預約行事曆直接訂票了;其中導演也兼任舞台設計,此回貫穿祭典儀式的手法讓人充滿畫面藝術想像,透過獨到演繹宗教美學的觀點以嶄新技術視覺呈現,十分令人引頸期盼。 在意識紛亂的年代,回頭找尋自己的根總能收獲最多。經典的戲曲、傳統的色彩服飾與祭的儀式美學如何結合?快一同進劇場搶先感受關公巡遊護境,天佑台灣。
-
戲劇新訊
酷集劇場《易》、《馬伯司氏》 實驗戲曲創新
傳統戲曲又見青春能量集結!「酷集劇場」是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提供熱愛傳統戲曲的年輕創作者的新舞台,希望匯集新生代的豐沛創作力,體現實驗戲曲的各種可能性。首檔演出有京劇身體實驗《易》與改編莎翁悲劇的《馬伯司氏》,前者由演而優則導的兆欣編創,從易經的陰陽爻變推演,拆解京劇身體程式,後者是劉亮延繼《曹七巧》後,再為乾旦劉欣然量身打造的獨角戲。 《易經》由正負陰陽無限二元組合,看似各具其狀,實則相生相衍;既能解讀天地萬象,更寬慰人生境遇。兆欣表示,唱念做打亦復如是:「從《易經》發想,並非耽溺卦象、穿鑿附會,而是藉爻爻卦卦內外衝擊融匯,拆解京劇功法原始碼,重啟演員身體無限性。」《馬伯司氏》則取材莎劇《馬克白》,劉亮延將時空設定在清末民初,透過一位滿清遺老的叨絮,揣摩一九○四年,莎士比亞第一次被譯介到中國時,這個驚世駭俗的女性角色如何經由轉述湊就、穿鑿附會,進入現代中國人的視野,登上了現代中國的舞台。
-
光環舞集《金色年代》 探索生命
延續光環舞集已逝藝術總監劉紹爐的「嬰兒油上的現代舞」,四位舞者將首次嘗試編創作品,發展屬於自己的語彙、故事及觀點,展現全新的「嬰兒油上的現代舞」美學與風格。
-
影響‧新劇場《白鯨記》 創造台灣兒童海洋新傳說
台灣現代孩子對海洋十分陌生,有鑑於此,「影響‧新劇場」今年特別推出《白鯨記》,希望創造屬於台灣兒童的海洋傳說,帶領觀眾經歷一段穿越時空、乘風破浪的奇妙旅程。
-
吳念真、吳定謙父子再次聯手編導《當妳轉身之後》 探討死亡
「綠光世界大劇場」系列九月推出新作《當妳轉身之後》,吳念真、吳定謙父子睽違兩年後,再度攜手編導。吳念真透露:「面對生命走到最後這件事,有另一番的詮釋及感受。」
-
2016國際劇場藝術節 七檔傳統經典戲劇翻新
今年邁入第八屆的「國際劇場藝術節」,以「劇遊經典之翼」為主題,共推出國內外七檔精采戲劇,藉由大亞洲異文化的交融,將傳統經典翻新,展現戲劇無限可能。
-
史密斯與葛萊利管風琴與打擊樂 共譜奇幻樂章
英國管風琴明星克萊.卓斯克爾-史密斯與打擊樂手喬瑟夫.葛萊利組成的Organized Rhythm來台演出,讓聽眾感受管風琴與打擊樂合奏的奇幻樂章。
-
我城劇場《我記得……》 揭露世代差異
睽違十二年,劇場編導陳培廣再出發,成立了「我城劇場」,創團作《我記得》邀集黃健瑋、謝盈萱、莊凱勛、朱芷瑩及隆宸翰共五人傾力挑戰跨時空交錯演出。
-
兩廳院藝術夏令營 蘇威嘉邀學生一起來跳舞
二○一六年度兩廳院駐館藝術家、驫舞劇場團長蘇威嘉於八月暑假邀請高中生、大學生們一起來跳舞,透過四堂每次三小時的舞蹈肢體開發,探索自己身體的無限發展性。
-
擊樂魔法書 朱宗慶打擊樂團隊總動員
由朱宗慶打擊樂團2演出的豆莢寶寶兒童音樂會八月即將登場,今年以「擊樂魔法書」為主題,邀請親子一同進入結合音樂、戲劇與閱讀的魔力世界,展開跨領域藝術體驗之旅。
-
台灣版魔戒《東谷沙飛傳奇》首度搬上舞台
擁有「台灣版魔戒」稱號的小說《東谷沙飛傳奇》,以台灣布農族稱為聖山的玉山為場景,鞋子兒童實驗劇團首度將其改編搬上舞台,透過故事思考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
阮劇團與流山兒祥攜手打造台語版《馬克白》
今年適逢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阮劇團將與日本流山兒祥導演合作,並招募來自台灣劇場界近卅名優秀演員,製作出既有日本味道,更有台灣在地精神的全新台語版《馬克白》。
-
Lab實驗啓動計畫 「窺」見藝術創作全歷程
今年邁入第三年的「Lab實驗啟動計畫」,以「窺」為主題,帶領觀眾用眼、耳、鼻、舌、身等五種感官,體驗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場域,拉近藝術與觀看者之間的距離。
-
2016新點子樂展 讓音樂花開、靈魂嬉戲
邁入第四屆的新點子樂展,今年由國家交響樂團豎琴首席解瑄策展「嬉※花」系列,邀請斯圖加特當代人聲團、古典玩家、鋼琴家陳必先與科隆愛樂獨奏家展開精采演出。
-
台灣社會病了 《靠?爸!》針砭時勢亂象
藝人宋少卿首次執導長版黑色幽默劇《靠?爸!》,並邀請曾國城、董至成等演員同台飆戲,將近期社會亂象融入劇情中,透過生活時事素材與詼諧幽默的角度,反思社會與人心。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挑戰禁忌 異中求同
在柏林五大公立劇院中,馬克思姆・高爾基劇院(Das Maxim Gorki Theater)規模最小,卻教人難以忽略。在現任藝術總監雪敏.朗霍夫(Shermin Langhoff)與彥斯.希列(Jens Hillje)的領導下,小而美的高爾基劇院不僅在前年拿下《劇場今日》雜誌的「年度劇院」榮譽,今年五月甫落幕的「戲劇盛會」,這對雙人總監,也贏得了最大獎「柏林戲劇獎」(Theaterpreise Berlin)。 高爾基劇院以「移民後裔劇場 」(postmigrantisches Theater)自我定位,從舞台上的題材選擇,到劇院的駐院導演、演員,都兼顧了多元民族的移民背景,一改以往由德國白人主導的路線。「移民後裔劇場」代表了柏林多樣包容的城市性格,同時也揭露了柏林作為一個國際化都市的矛盾事實歷史是個人的,舞台上的移民故事,則因導演與演員混雜的認同和多樣的族群而有所改變。朗霍夫曾說,高爾基劇院既不為特定族群量身打造藝術,也不會假裝照顧民族敏感性,「我們的劇院反映了城市是如何被書寫出來的。」 眾聲喧嘩、各自表述,是高爾基劇院的舞台上陳述歷史的方法與途徑。朗霍夫認為:「我們並無一成不變的信念:今天正確的,明天可能會是錯的。我們不斷重新討論我們對什麼怎麼看。我們不希望被命名或被歸類。」以即將來台上演的《共同境地》Commen Ground而言,導演雅葉.洛能(Yael Ronen)通過紀錄劇場的手法,以見證者的真實經歷為藍本,劇組中有五名演員是一九九○年代為逃避巴爾幹戰亂而來到德國的難民後代,他們通過敘說真實的戰爭傷痛,找到相互理解的共同基礎。 雅葉.洛能是以色列猶太人,隨朗霍夫上任,獲邀成為高爾基劇院的駐院導演之一,現與夫婿定居柏林。在加入高爾基劇院之前,洛能就經常活躍於德語戲劇區,二○一○年與列寧廣場劇院合作的《第三代》Dritte Generation,讓以色列、巴勒斯坦與德國人同台,傾訴家族身世與歷史創傷,《戲劇今日》評選為當年度最佳劇作,至今巡演超過百場。繼《共同境地》之後,雅葉.洛能今年再度以新作《情況》The Situation入選「戲劇盛會」,顯見她在柏林劇壇的走紅程度。 洛能的作品不全然以紀錄劇場手法創作
-
專欄 Columns
憑什麼談這些
我不能只去奢望碰到多好多好的劇本,或者多龐大專精的團隊,反而是我個人的內心反省,有沒有離開原來舊有的「中心意念」,如果離得開,即便是在原有的一成不變的製作環境裡,我還是可以重新找到一個自我的焦點轉移,也就是更真誠地活在當代,不要去分年齡,就是一個自我,就是一個我的內心感受,去面對當代各種新電影、電視、舞台的新的挑戰
-
專欄 Columns
無知無罪,懦弱有理
在這之中發現自己原來沒膽生小孩,充其量只能做創作。小孩長得不好既塞不回去,又不能銷毀,事情太大條了,做個作品相較之下簡單太多,既可以享受此起彼落五味雜陳的過程,又可以滿足自己想要生產創作的慾望。做不好大不了以後當那作品從來不曾存在,再也不要提它。做了一個又一個的創作卻沒有背負一生的掛心和責任,自己還喜孜孜地把膽怯包藏在創作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