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Pina Bausch)的經典舞作《交際場》徵求六十五歲以上男女來演出這個作品。這些來自烏帕塔小鎮的阿公阿嬤,有的來自工廠、有些是家庭主婦,也有些是藝術家,相同的是,他們都是素人舞者。雖然沒有專業舞者的高超技巧,但歲月,卻強化了原本肢體動作所支撐的戲劇厚度。看著滿臉皺紋、白髮蒼蒼,卻身穿華服的年長舞者,在三○年代的老歌中,踏著簡單的走位與舞步,演出男女之間的擁抱與輕撫、操控與反抗、溫柔與暴力、愛與傷害,很難不讓人從每一張臉與每一個眼神之中,想像他們的生命故事。
熟齡劇場近年成為藝術家在舞台上探索的另類主題。除了碧娜.鮑許的《交際場》外,比利時當代舞團《梔子花》,編舞家亞蘭.布拉德勒(Alain Platel)找來一群資深的變裝藝人,真實上演人生悲喜。日本演劇大師蜷川幸雄與七十五歲以上長者合作的《烏鴉,我們上彈吧!》,讓人看見年長者在舞台上的生猛活力。英國沙德拉之井劇院(Sadler’s Well)從一九八九年創立了長者舞團,吸引了世界知名舞團來此選角。即將來台的日本樂塾劇團《女人的和平》,則是被封為「地下劇場的帝王」流山兒祥,與銀髮族演員合作,載歌載舞演繹希臘喜劇《利西翠妲》。
年長者在舞台上如何精采?答案或許是「真實」。當劇場中上演的內容都是從一個生命經驗豐富的人身上取材時,既不須手法技巧去編撰,也無須舞台聲光效果的綴飾。因為真實,自然動人。事實上,訓練熟齡演員站上舞台,跟一般演員的方法,恰恰相反:一般演員的訓練是「加法」,不斷灌注各種技術和技巧,直到發展出作為演員的各種可能性來;但對於年長者則是「減法」,他們經過歲月的雕琢,只是無形的包袱很多,訓練就在幫助他們把身上的包袱拿掉,找到原來的自己。
除了藝術家的創作取材外,熟齡劇場的崛起,也是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可以讓年長者在退而不休的生活中,從事創造性的休閒活動,使得歲月的深刻經驗,可以分享、傳承與延續。例如,英國的「歲月流轉中心」(Age Exchange),讓過去的記憶能在今日注入新的活力,長者成為具有源源不絕記憶庫的「專家」,扭轉了世代關係的刻板想像。而在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高齡化社會——日本,現今大約有五十個左右的中高年者劇團,不管是職業或業餘,長者在戲劇中找到讓生命重燃熱情的力量,也豐富了自己熟齡後的人生。
在台灣,除了曾有「魅登峰劇團」、「歡喜扮戲團」等以長者為主角的表演團體外,本期特別企畫,也為讀者引介國內為銀髮族開設的課程,如果陀劇場的「活化歷史」計畫,帶領長者到國小校園述說人生故事,與孩子交流互動,一起演戲;雲門舞蹈教室的熟年課程則是專為六十歲以上的朋友量身打造的一套教學系統;十方樂集開設的「青春鼓」,也讓長者透過專注打鼓,忘掉煩心掛慮,抒壓解鬱。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長者如何參與表演藝術,找回人生舞台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