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鴻
-
電影/劇場特輯
莎士比亞演電影
「劇本中心主義」一向是劇場主流。而在發展初期深受劇場影響的電影,亦視劇本爲靈魂。於此情形下,不足爲怪的,莎士比亞的幽影從舞台飄上銀幕,成爲二種藝術最初也是最後的橋樑。雖然莎士比亞的戲劇震鑠古今,但由莎劇改編而成的電影似乎卻就黯然失色許多。是劇本在本質上就和電影扞格不入?或是改編者力有未逮?不管如何,許多電影大導演仍視拍攝莎劇爲一唐吉軻德式的挑戰,紛紛前仆後繼,樂此不疲。
-
表演賦比興
遷徙
九九四年一月三十日,在關渡看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的歲末展演,其中有孔和平編《喀爾瑪克琴曲》一舞,分爲〈遷徙〉、〈哭泣的草原〉、〈騎射〉三折。舞者全著蒙古服裝,神色抑鬱,動作沉緩,脫盡制式民族舞的喧鬧風情,以簡單卻飽滿的抽象手勢、體態,使一個空的空間流動起來,散發出人類學視野的詩情。舞者的眉宇雅嫩,但對悲傷的掌握十分堅定,已足夠令人低廻。
-
近期演出
台灣渥克的「查某喜劇」
六月初,在台北的一家畫廊,台灣渥克(Taiwan Walker)劇團又有新戲上演,這是一齣公路喜劇,劇名也極具速度感,叫做《速克達瑪麗,1993》。 台灣渥克從團名到劇名,都帶有美國文化和台灣鄕土的拼貼趣味。編導楊長燕說,這齣戲起源於一幅她揮之不去的畫面──一個穿高叉旗袍騎機車的女人,在馬路上以時速一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前進。爲什麼這個女人叫瑪麗呢?「瑪麗」不是我們小時候常聽到的女人、小狗、甚至香皂的名字嗎? 要演公路喜劇,空間一定多變,視覺也追求強烈的效果。這正是渥克的拿手招數。故事設在五〇年代,風格採日據時代藝旦演變而來的「査某戲」──從文武場到男女主角都由女性擔任,角色頻頻變幻,技藝也多采多姿。演員學習藝旦的彈唱說書、脫衣舞孃及少女歌舞團的節奏與趣味,希望多方開發女性身體表演的可能性,脫離一貫在男性美學視線下局限的「悲悽」或「性感」。 由於長期硏習歌舞遊藝,養成注重喜趣與歡愉的演出格調,台灣渥克和一般自我壓抑甚深的小劇場團體大異其趣。他們仍在說故事,只是方法一直在變。楊長燕說,一齣戲應該像一首歌,一首場景、節奏、氣氛、旋律都在流動中不斷改變的歌。 (鴻鴻)
-
台灣戲劇
「台灣戲劇」何處去 與陳傳興談歌仔戲及其他
歌仔戲,是台灣目前本土戲劇形式之大宗,也應是建立台灣特有戲劇文體最重要的資源。當此歌仔戲的改編、新編、「原版重現」喧騰一時,前衞劇場、政治劇場、溯源劇場、傳奇劇場也在爲台灣戲劇的未來互通有無,各盡心力。陳傳興累積多年的體察思索,提出針砭與建言,値得關心文化發展的人,一起來思考、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