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彬
-
新加坡
「跨界」掀起疫後藝術大潮
新加坡疫情暫緩,「新加坡國際藝術節」也華麗歸來,今年新任總監Natalie Hennedige以「表演的解剖學儀式」為藝術節的主題,探討表演的儀式感。 今年藝術節強調跨表演媒介、跨藝術領域的創作,在跨界合作中進行融合、碰撞與創新的藝術實驗。例如《Ceremonial Enactments》是由MAX.TAN(服裝設計時尚表演)、Nadi Singapura(馬來打擊樂隊)和Bhaskars Arts Academy(傳統印度舞蹈)綜合而成的演出;《project SALOME》由導演王景生重新解構王爾德的名劇,並以社交媒體、紀錄片形式,探索女性與權力的課題。回想2020年藝術節被迫取消、2021年部分演出臨時被取消的窘境,今年藝術節的盛況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新加坡藝術家也有機會進行跨國合作。由市區重建局主辦、星展銀行呈獻的「照亮新加坡」(i Light Singapore),以「火花之光」的主題圍繞環保課題,由來自14個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參與;其中《塑料鯨魚》、互動投影裝置《單獨一起》等作品,則是由新加坡和其他國家的藝術家聯手創作的作品。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一年一度的藝術盛會「華彩」,今年主題乾脆就圍繞著「跨界」,呈現14部數碼和現場演出:有融合華族舞和印度舞元素的《化蝶》、以講座音樂會的形式重塑傳統的《承古揚新》兩年的封鎖和隔離,讓藝術界「報復性」似地以「跨界」進行藝術實驗,在連結中探索人性,甚是可貴。
-
新加坡
藝術工作者積極進行各類跨界嘗試
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去年推出了「自僱人士津貼」,為藝術工作者製造藝術創作的契機,催生了各類的藝術作品,既有線上呈現,也有實體表演。所有獲得補助的作品在今年3月底呈現,線上數位作品以音樂表演居多,戲劇演出則多以實體演出進行,例如單人劇《餐飲外送》(Order On The Go)刻畫外送員的苦樂心酸,便是邀請觀眾到街上隨著戲劇主角穿街走巷。
-
新加坡
表演團隊「與病毒共存」展開新嘗試
歷經艱辛,新加坡終於邁入「與病毒共存」期,從近期的多樣活動也可看到表演團隊重新拾回創意與活力,展開全新嘗試。
-
新加坡
原創劇浪潮將延燒至2022
野米劇場在2021年底順利呈現了一年一度的聖誕童話劇《桃太郎與超厲害巨桃》,為了防疫,劇組並沒有如往年那樣,邀請兒童演員一起上台參與演出,但觀眾有機會帶著孩子們到劇院看戲,也讓人欣慰。
-
新加坡
新常態下,新劇綻放
新加坡近期放寬防疫規範,實施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措施。劇場重啟,不少作品都是原創劇。據約略統計,9月以來,16部上演的戲中就有8部是新作。
-
新加坡
劇場上線 維持人際溫情
線上演出儘管有些優勢,但劇場人依然努力嘗試現場演出。如實踐劇場在8月推出「數少當贏」系列,進行6部小規模演出,演出人數都不超過8位,甚至有一對一的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穿梭在柳暗花明之間
新加坡的華語戲劇近十年來發展蓬勃,類型包涵原創現代劇場、華語音樂劇、偶戲與社區劇場等,團隊也積極與觀眾互動以培育觀眾,並致力於演、編、技術等人才的培育。但面對新加坡逐漸趨向單一語言(英語)的社會環境,華語劇場團體也產生了危機感,他們自問:什麼是新加坡華語劇場?我們的定位是什麼?沒有了華語劇場,我們還是「新加坡劇場」嗎?華語劇場接下來的前景如何?透過創作,他們持續回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