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劇盒與必要劇場聯合呈獻的《對峙》。(截自必要劇場臉書專頁)
新加坡

藝術工作者積極進行各類跨界嘗試

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去年推出了「自僱人士津貼」,為藝術工作者製造藝術創作的契機,催生了各類的藝術作品,既有線上呈現,也有實體表演。所有獲得補助的作品在今年3月底呈現,線上數位作品以音樂表演居多,戲劇演出則多以實體演出進行,例如單人劇《餐飲外送》(Order On The Go)刻畫外送員的苦樂心酸,便是邀請觀眾到街上隨著戲劇主角穿街走巷。

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去年推出了「自僱人士津貼」,為藝術工作者製造藝術創作的契機,催生了各類的藝術作品,既有線上呈現,也有實體表演。所有獲得補助的作品在今年3月底呈現,線上數位作品以音樂表演居多,戲劇演出則多以實體演出進行,例如單人劇《餐飲外送》(Order On The Go)刻畫外送員的苦樂心酸,便是邀請觀眾到街上隨著戲劇主角穿街走巷。

新加坡疫情趨穩,藝術工作者們更積極參與跨領域的藝術創作。實踐劇場與國家美術館聯合推出新劇《解密美術館:遺失的百合》,結合影視與劇場,以解謎遊戲的形式,繼續探索線上劇場的形式,尋找新的觀眾群。新加坡專業劇團呈現了新加坡版本的《觸》(C-O-N-T-A-C-T),邀請觀眾下載應用程式,一邊通過手機「聽戲」,一邊在街上「看戲」。兩大劇團戲劇盒與必要劇場聯合呈獻的三部曲終結篇《對峙》,在黑盒劇場內演出,將多媒體和影視化為故事情節的重要元素之一,探索跨領域的可能性,也在劇團之間的「跨界」中進行可貴的藝術交流。

南華潮樂團(潮州音樂)與麥波申交響樂團(西方古典音樂)也進行跨界合作,在藝術交流中為潮樂創新。野米劇場演出《偽君子》,對劇本進行本土化改編,並以義大利即興喜劇的表演形式呈現,進行了跨文化的嘗試,進行文化之間的碰撞。

雖說疫情以前,表演團隊就進行各類「跨界」、「跨領域」的嘗試,但藝術工作者們在疫情下對「劇場」進行再反思,或是顛覆,或是創新,讓觀眾體驗了劇場的可塑性和多變性。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