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人舞團在倫敦諾丁山Coronet劇院呈現舞蹈作品《現.象》。(截自The Coronet Theatre官網)
新加坡

表演團隊「與病毒共存」展開新嘗試

歷經艱辛,新加坡終於邁入「與病毒共存」期,從近期的多樣活動也可看到表演團隊重新拾回創意與活力,展開全新嘗試。

歷經艱辛,新加坡終於邁入「與病毒共存」期,從近期的多樣活動也可看到表演團隊重新拾回創意與活力,展開全新嘗試。

由濱海藝術中心策劃製作、今年步入第20周年的「華藝節」,自2月11日起至3月16日,呈現多部新加坡劇團和藝術組合的作品;海外作品(進念.二十面體的《說唱張愛玲》、《解夢.說戲》)則以影視形式呈現。華藝節為觀眾帶來5部委約作品、1部聯合製作,多是實體演出,觀眾都須遵守安全措施。向來呈現經典劇的「九年劇場」以創團10年之勢,推出原創劇《你我之間》,是該團在濱海藝術中心的第一部大型委約製作。成立15周年的華樂室內樂團「鼎藝團」則呈現原創音樂作品《五行》。曾在台灣和香港演出《根》的鍾達成,集劇本翻譯、空間設計、導演、演員於一身,演出《每一件美好的事》,為觀眾呈現生命的各種荒謬與美好,是疫情下的美麗產物。

而「舞人舞團」也許是這兩年多來首次走出國門的藝術團體,除了於2月初遠渡重洋,在倫敦諾丁山Coronet劇院呈現舞蹈作品《現.象》(PheNoumenon),也計畫在4月份把另一部作品帶到義大利,並將於8月份赴歐巡演,實在令人鼓舞。

另一方面,偶劇團「十指幫」則通過其培育新人的平台「製偶實驗室」(The Maker’s Lab),試著結合物理醫療對人體的知識,為操偶與製偶進行新的可能性,並在2月底以無語言偶劇《無災難島嶼》展示其成果。馬來劇團Teater Ekamatra也進行新嘗試,跨越藝術媒介,呈現裝置藝術《Packing/Unpacking》,卻也在2月底搬出了入駐10年的排練空間,前路有變。對Ekamatra和許多藝術團體而言,今年將是變動劇烈的一年,充滿未知,也充滿想像。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