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擺Pose拍照,彩排化女妝,監看團員排練。率團演出的市村萬次郞不曾稍懈,宣揚日本四大古典表演藝術的歌舞伎。 散場之後,台灣留下什麼?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台上練,台下練。戲未上場,抓住時間、地點不拘,無處不舞台。碩果僅存的泉州梨園戲劇團,只給觀衆好看。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她們等著。群舞等著幾秒鐘的手舞足蹈;製作人等著細訴角色的演員,表演她的作品。等待,難得演好的人生戲碼。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奔波南北的勞累,雖未褪盡;怒放的音符,卻恣意的撕裂闐寂的演奏室。 十三歲的黃海倫,用音樂寫成人,拿肢體說純眞。
-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歲月流轉中心檔案 全方位的老人戲劇中心
整個歲月流轉中心總共有兩棟兩層樓大建築物。一棟是老中心──主要用來做懷舊物品的陳列室、咖啡座(也可以用來做小型表演)、辦公室。 老中心後方的建築物是爲了本次藝術節而購置的,挑高兩層樓的大房間可以用來舉行工作坊,隔壁是咖啡座兼餐廳,樓上隔間是辦公室,地下室則是攝影工作室:專門翻拍、保存老年人所提供的舊照片、舊東西。 歲月流轉中心除了擁有職業劇團(專做巡迴表演)、老人業餘劇團之外,它本身還出版雜誌《懷舊》季刊Reminis-cences、老人的口述歷史,及他們親身經歷過或聽來的故事。同時中心本身還爲社區老人舉行五十歲以上老人才能參加的工作坊。 除了英國本地的活動以外,中心還趁一九九三年舉辦歐陸老人國際會議之便,建立起「歐陸懷舊網路」(European Reminiscence Network)。總共有十一個國家十八個老人劇團、活動中心參加,平時他們彼此互通信息、交換工作心得。遇有國際性活動時,網路中的會員團體則成了最基本的聯絡人。 (本刊編輯 李立亨)
-
人物點描
他是一個又「小心」又「挑」的人
姚老師是個非常「小心」的人,他對自己的作品要如何面對別人,十分、十分的小心。 姚老師對於他的劇作被不為他認可的團體演出,是不予承認的。事實上,我還在文化念影劇系的時候,我們班上就曾經演出他的《傅靑主》,但是,姚老師好像一直都認定那齣戲是在這幾年才首演。 至於書籍出版部分,他的態度就更「挑」了。姚老師習慣把單篇文章先拿到雜誌或期刊上發表,等過了幾年,時間蘊釀夠了、文章篇幅也夠的時候,他才會集結出書。這幾年,姚老師很有計畫的在整理他的研究成果,然後再口述出來由我整理成文字稿。 幾年前,他想把開設多年的《戲劇批評》講義整理出來。為此,他把我這個曾修過這門課的學生再叫回敎室修一次。然後,暑假又找我到他家裡專門為我再上一次,我們每一次上課三小時。回家之後,我通常得花將近九小時的時間才能整理出來。每隔幾個禮拜,我再把電腦印出來的稿子送給他修改,然後再送出版社。 姚老師的「小心」同時也表現在他對別人的態度上。多年來,一直有許多姚老師的學生在推戲的時候,會邀請他去看戲。然而,大多數人是想從他這兒得到認可或鼓勵,而不是眞的要聽他批評。因此,姚老師只好少去看戲、或者以微笑來避免給別人難堪。
-
圖片故事
采采「魅登峰」
戲一落幕,演員鄧理枝一對孫兒忙往佈在觀衆席四周的舞台,把一束束鮮花送給九名祖父、母級的「魅登峰」演員。 陳茂笑嘻嘻指著花說:這跟放在供桌上拜天公的花,是嘸同款的喔。他和李秀扮演整天鬥嘴鼓的夫妻。在戲裡,陳茂費了半天功夫,有心無意的買到一把拜天公的花送給李秀,做爲情人節禮物。 而稍早在週日下午場演出之前的午餐討論會中,團員們出其不意送了一大束鮮花給導演彭雅玲,感謝她的用心敎導。 鮮花,雖然是親友備妥的窩心鼓勵。然而,幕起、幕落間的笑聲、掌聲,甚至流轉於眼眶的感傷,卻眞切的描繪觀衆醉溺於演員的傳神表現。 扣人心弦,倒不是因爲演的是自己,而是飽經歲月滄桑、練達人情事理的自然轉化。現實生活中是快樂單身女郞的林麗花,當初得知接演頻向友人訴說生活孤寂、無人疼愛的未婚婦人時,一度排斥,不願接受。她後來在劇台上,卻能侃侃而談烹調一桌佳餚,但苦於「誰來晚餐」的哀怨。 這羣贏得喝采的銀髮演員排戲的時候,手上並無打字淸晰、情節分明的劇本。接到導演的角色安排和指定的劇情,一個個必須絞起腦汁,討論情節,構思台詞,揣摩劇中人的心境、表情、動作。偶而意見不同,不免爭辯一番,找個情理。《鹽巴和味素》的根莖枝葉,就這樣自編、自導、自演,活脫脫的長在過去從未相識的舞台。主演〈星期天的早上〉──炒米粉篇的吳文城,雖然一直認爲自己演的沒什麼看頭。但是他那擔任日文系敎師,最近四年也帶學生公演日本古典戲劇的大女兒,在連看兩天的表演後,稱讚他們誠懇、純樸的劇場創作。她吿訴多桑,業餘演員有如此表現,是不必妄自菲薄的。 去年三月,「魅登峰」劇團全數錄取四十名參加甄試的中老年報名者。今年八月創團首演的戲台上,剩下九名團員賣力演出他們培育的人生劇碼。 路琦、吳文城、李秀、蔡素璃、林麗花、陳茂、鄧理枝、葉登源、林麗雲,不曾想過下一檔演什麼戲,扮何種角色,甚至會在劇團待多少日子。他們時刻珍惜這一年多來難得的戲劇體驗,在乎於學戲過程所體會比演技更可貴的心靈收穫。最年長的路琦語氣平穩的對一本著名財經雜誌的記者說:戲裡的婚姻生活情境,其實是自然現象,表達了人類慾望無窮的本性。最後一場地震的戲,是想讓觀衆了解家庭成員相互扶持的珍貴功能。 在肆虐南台灣幾近半月的陰沈雨水中,不捨的揮別九位可親的生活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