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專題

特別企畫 Feature

《孽子》2014劇場版幕後特輯

永恆的同志神話《孽子》Crystal Boys 2014劇場版幕後特輯

在禁忌猶深的一九七○年代,白先勇以《孽子》深度刻劃同性戀者的「黑暗王國」,小說首頁,題獻給「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裡獨自徬徨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們」,點出了他的創作初衷。 《孽子》寫同志情感,但又不局限於同志。白先勇曾說:「在《孽子》中,我主要寫父子關係,而父子又擴大為:父代表中國社會的一種態度,一種價值,對待下一輩、對待同性戀子女的態度父子間的衝突,實際是個人與社會的衝突。」 或許,在同志題材不再如當年布滿荊棘的當前,像《孽子》這樣,以同志情愛挑動華人社會價值、激盪父子關係,寫出了足以超越階層、時代和地域的「人性」,才是《孽子》之所以為經典,無論原著或翻拍成電影、電視劇,都能感人肺腑的的原因。 此次搬上舞台,《孽子》由電視版的導演曹瑞原和知名劇場編劇施如芳攜手合作。全劇以「父子親情」為主,以「同志情愛」為輔,並藉由神話般的「龍鳳戀」貫串全劇,從親情和愛情兩個線索,架構出劇場版的《孽子》。 相隔卅年,《孽子》如何在重現當時的大時代氛圍之外,與廿一世紀的觀眾連結,讓這部小說在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媒介繼續擴散,繼續蔓延,且能滲透出新的體悟與衝擊?在大幕升起之前,且讓我們先走進排練場,聽台前幕後的創作者們,現身說法。
從小說到劇場的《孽子》

見證台灣文化演進的奇異旅程

文字|但唐謨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同志文學與劇場 從邊緣回到主舞台

文字|李屏瑤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原著自述

《孽子》的三十年變奏

文字|白先勇、李玉玲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導演詮釋

在經典的文本裡做出新的味道

文字|曹瑞原、李岳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排練側記

青春鳥們的足跡是對現今世界的一道祝福

文字|李岳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現象觀察1:盤點地下管線後,文化部的下一步?

在新舊震盪之間 尋找文化新局

文字|于國華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現象觀察2:新舞臺吹起熄燈號!?

搶救藝術地標 商業與文化繼續拉扯

文字|李玉玲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現象觀察3:李國修辭世,屏風表演班休團

靈魂人物隕落 說承繼太沉重?

文字|汪宜儒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現象觀察4:貼近土地、深入城市的劇場

創作腳踏泥土 尋索「心的距離」

文字|吳思鋒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現象觀察5:新作搬演雲湧,讀劇蔚為風潮

於是,重返「劇作家年代」?

文字|王友輝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現象觀察7:「微型劇場」的空間與創作思考

城市的臨時惡所 讓觀眾快樂「參與遊戲」

文字|郭亮廷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現象觀察8:小品音樂劇繽紛展現

熱情之聲不受限 困境帶來更多可能性

文字|白斐嵐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現象觀察9:新編戲曲觸角廣

題材創新不設限 新生代接棒尚迢遙

文字|劉美芳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現象觀察10:「服貿」是福是禍?「審批」大石擋路?

中國市場廣大 想進入得跨越「禁區」

文字|林采韻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3

陳武康 「驫舞」邁入十年 名揚國內外將登大舞台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3

李銘宸 日常物件打造奇觀 開創劇場新美學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3

吳曜宇 初次比賽一鳴驚人 聰慧潛質前途看好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全球舞台超級戰區!倫敦劇場全攻略

全球舞台超級戰區倫敦劇場全攻略 THEATRE SCENE IN LONDON

去年在倫敦登場的奧運盛事,全球矚目的焦點除了競技場上的賽事外,還有讓人驚嘆連連的開幕大秀。 這場以不到京奧三分之一的經費,巧妙結合各種戲劇元素,展示英倫文化特色的演出,導演丹尼.鮑伊,即是出身皇家宮廷劇院。 丹尼.鮑伊說,在有著悠久和輝煌戲劇歷史的英國,劇場,對所有從事表演台前幕後工作的人來說,無疑是最佳的訓練途徑。 早在十六世紀,倫敦就已出現專業劇場, 而長期上演莎士比亞劇作的環球劇場,更是舉世聞名。 長達數百年的發展,今日的倫敦劇場分工精細的產業規模,從演出製作、行銷管理、媒體評論、學術研究到文化政策,環環相扣,形成健全的表演藝術生態。 例如,今年十月剛過五十歲生日的英國國家劇院,無論是經營、策展、美學高度、產業連結度和趨勢性,都可作為世界上任何一間國家劇院的典範,也是廿世紀中至今深深影響英國劇場發展走向的劇院。 此外,以劇作家為重心的皇家宮廷劇院,輸入國外表演藝術的巴比肯中心,歷史悠久的老維克劇院,年輕活力的楊維克劇院,以及西區上演音樂劇的商業劇院等,在倫敦劇院地圖上,多元發展、各自精采。 不同於其他歐陸劇場現象的是,莎劇作為英國劇場的傳統,至今英國劇作家仍享有高於導演的地位。在倫敦劇壇能夠大放異彩的導演,幾乎都具備賦予經典文本當代風貌的詮釋能力。 除了國內觀眾熟知的合拍劇團導演賽門.麥克伯尼、即將於明年台灣國際藝術節三度訪台的迪克蘭.唐納倫之外,本刊特別為讀者引薦六位倫敦劇壇的超級巨星,從他們的作品介紹解析中,一探倫敦當代劇場的新風貌。

他的小說 是寫給我們每一個人的

卡夫卡與當代表演藝術 文字|耿一偉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蟲變之哀 浮生之夢

當代傳奇劇場《蛻變》的劇本改編 文字|李時雍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除了變成蟲,可還有其他選擇?

吳興國談《蛻變》 劇場中探問卡夫卡 文字|李玉玲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靠經典多近? 離傳統多遠?

吳興國以西方定位東方的美學探索 文字|廖俊逞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從「姿態」出發 劇場變變變!

國際舞台上的卡夫卡作品改編 文字|陳佾均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魅力無邊卡夫卡 劇場粉絲說狂想

專訪黎煥雄 、羅文瑾 、 高俊耀 文字|陶維均、朱安如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