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幻戰境》(Gunars Janaitis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本退位,「聲」「視」浩大——當代歌劇新趨勢

《迷幻戰境》 打開想像力的自由之門

《迷幻戰境》突破了我們過往對歌劇的想像,眼花撩亂的多媒體、日本漫畫風的各種戰爭機器投影、具有空間畫筆功能的燈光設計、具有強烈未來感的服裝、垂直的表演空間……導演克絲汀.迪霍姆強調,不可以用故事化、心理學角度的傳統歌劇角度去理解Hotel Pro Forma的創作,我們應該去留意《迷幻戰境》的結構及抽象性,讓不同的片刻打動我們,打開我們的想像空間。

《迷幻戰境》突破了我們過往對歌劇的想像,眼花撩亂的多媒體、日本漫畫風的各種戰爭機器投影、具有空間畫筆功能的燈光設計、具有強烈未來感的服裝、垂直的表演空間……導演克絲汀.迪霍姆強調,不可以用故事化、心理學角度的傳統歌劇角度去理解Hotel Pro Forma的創作,我們應該去留意《迷幻戰境》的結構及抽象性,讓不同的片刻打動我們,打開我們的想像空間。

2015TIFA—Hotel Pro Forma《迷幻戰境》

3/20~21  19:30   3/22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69

《迷幻戰境》在二○一三年紐約布魯克林下一波藝術節演出時,引發了紐約客的騷動,跨域藝術家Ivan Talijancic給予本演出四顆星的評價,並說:「就技術面來看,《迷幻戰境》對廿一世紀歌劇該長成什麼樣子,這齣戲提供了令人著迷的建議。」

的確,在視覺上,《迷幻戰境》突破了我們過往對歌劇的想像,眼花撩亂的多媒體、日本漫畫風的各種戰爭機器投影、具有空間畫筆功能的燈光設計、具有強烈未來感的服裝、垂直的表演空間等等,《迷幻戰境》讓不少人聯想到一九七六年羅伯.威爾森的劃時代作品《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我想這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兩部作品在視覺上,給觀眾帶來一種強烈的刺激與新鮮感。

充滿各種矛盾的美感

演出一開場,是飾演遊戲大師的黃衣女子,在觀眾面前打開一個音樂盒,她緩慢地搖著,微弱的樂聲在全場觀眾屏息的好奇中,傳遞了開來,過了一段時間,她突然唱出:「戰鬥即將開始,明日一切皆已命定」,接著便是拉脫維亞廣播合唱團優美的大合唱:「可恨之人啊,現在我將反擊!」……

除了開場與結尾,《迷幻戰境》主要由〈士兵〉、〈戰士〉與〈間諜〉這三個篇章所構成。在黃衣服的遊戲大師外,還有平民的角色,加上前面三組,共有五組角色,每組都有一名獨唱為代表。歌詞內容取材自能劇的台詞,完全都用日文演唱。這種西方音樂加東方語言的混合,突顯了《迷幻戰境》矛盾美學的特色——如同本劇將殘酷的戰爭議題,結合華麗的視覺與神聖的音樂,也是一種矛盾。

整個舞台在視覺上,亦充滿各種矛盾的美感,中世紀混搭科幻風的搶眼服裝,還有日本漫畫的投影。在導演巧妙的配置下,這些混搭的視覺元素,創造了一種神秘感,加上與能劇台詞及日文所散發的異國情調,讓視覺與聽覺有了遙相呼應可能性,卻不是圖文相符的單調。

讓不同的片刻打動我們

《迷幻戰境》是二○一一年受拉脫維亞廣播合唱團與國家歌劇院的委託創作,音樂是作品在視覺外的另一重點。作曲家Santa Ratniece與Gilbert Nouno展現了類似立陶宛作曲家佩爾特(Arvo Pärt)的神聖極簡樂風,但在英國樂團The Irrepressibles團長Jamie McDermott的加入下,聖樂混電音的結果,是整場音樂感受起來,像是中世紀與未來世界的混合體,好聽又奇妙。

這種矛盾美學,也象徵戰爭所具有的矛盾性。那是交雜著殘酷與正義、死亡與永恆、恐懼與勇氣的超日常世界,一切規範都被打破。讀者可以在本期另一篇對導演克絲汀.迪霍姆訪談中讀到,不可以用故事化、心理學角度的傳統歌劇角度去理解Hotel Pro Forma的創作。我們應該去留意《迷幻戰境》的結構及抽象性,讓不同的片刻打動我們,打開我們的想像空間,讓想像力隨著優美的合唱自由飛翔,才是享受《迷幻戰境》的不二法門。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