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表演團體行銷 賣票還是賣藝術? 表演團體和其它企業一樣得推出他們的「成品」,所不同的地方是:表演藝術的成品是無法「量產」的;它的創作過程,與最後結果一樣重要。表演藝術創作,有各自的「資產」與「負債」得面對,每一個表演團體也要面對自己的屬性、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行銷要怎麼作?有沒有原則可尋?我們訪問了幾個行銷成績、手法,都有淸楚規劃的團體。希望能在表演團體行銷過程中,是賣票或賣藝術的「迷思」中找到一些答案。
特別企畫/藝術教育 藝以貫之的重重困境 藝術,尤其是表演藝術因涉及「技術」的養成,多需從小培養,且不可間斷,也因此在升學主義的敎育制度下,要發展體制內的一貫制專業藝術敎育,無可避免地得面臨許多的衝突與矛盾。從音樂及舞蹈的「實驗班」到納入特殊敎育後改稱的「才能班」,從國小到國中、高中課程的逐步設置,一路行來,法令上、執行上所碰撞出的問題,常令藝術敎育工作者有力不從心之感;而因「身份」特殊,早已執行「獨立」一貫制的戲曲學校,卻又因藝術型態跟不上時代轉變與社會需要,而產生另一敎育方式與內容的困境。去年,藝術敎育法草案雖然在立法院已一讀通過,但新法的制定是否眞能爲解決目前困境而帶來新機?在立法的過程中,本刊特就音樂、舞蹈、戲曲、戲劇,邀請第一線工作者爲讀者解析問題所在,希望能爲健全的藝術敎育新法催生。
特別企畫/劇場.歷史 五月,一個劇場能量很高的月份 五月初,「現代劇場硏討會──台灣小劇場1986〜1995」連續四天在台北舉行。會中進行了論文的發表、座談、及交流會報。 如果說硏討會爲「小劇場史」進行了耙梳整理的工作;那麼,國立藝術學院以台灣史爲題材,融合說唱、民俗,在五月推出的《紅旗.白旗.阿罩霧》,則是爲以台灣史爲議題的劇場提供了一個討論的基礎。 《表演藝術》雜誌在這兩項「劇場的歷史」、「歷史的劇場」事件發生過後,分別舉辦了兩場座談會。我們在會中發現,這兩項議題的討論都無可避免的必須面對「劇場的觀衆在哪裡」、「劇場的精神」、「劇場與體制的關係」等問題。 五月似乎是劇場能量很高的月份,在打開更多的討論空間之後, 希望劇場的理論與實踐能產生新的面相。
特別企畫①/新加坡 新加坡藝語 在多元文化、多元民族的複雜基礎上,加上急速的都市化、國際化,新加坡建立起傲世的經濟實力與社會秩序,實爲不易,實可稱奇。然而,在承擔巨大轉變的過程中,物質條件的豐厚,影響了生活方式;語文環境的改變,影響了文化取向;西化、現代化的脚步,也與傳統價値觀漸行漸遠。在審視文化心理、文化發展的動向上,藝術門類的從業者,在不昧於經濟雄風的眩惑下,領先內省,領先反思,領先深耕。那麼,新加坡的戲劇、音樂、舞蹈、戲曲,在文化、在時代碌碡的滾動下,開出怎樣的花與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