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劇(曲)
李寶春新編京劇音樂劇《戲裡戲外》 好萊塢電影配樂音源首度入戲
李寶春新編京劇音樂劇《戲裡戲外》即將於本週末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一連演出3場,台北新劇團期待這齣京劇音樂劇帶來不同角度的戲曲新風格。
-
舞蹈
運用創意和想像視覺化身體運作 深入你心的《206 LAB》
完美身材比例令人羨慕,但人人自知和完美的差距,面對外在的「不公平」,我們或許沒有太多改變的可能,但如果我們真正探索自己的身體,也許就會發現:「身為人,就已是一件好神奇的事。」
-
舞蹈
新古典舞團創辦人劉鳳學博士辭世 享壽98歲
新古典舞團創辦人、行政院文化獎得主、編舞家劉鳳學博士於今日(2023年5月17日)辭世,享壽98歲。 劉鳳學的一生是一部珍貴的台灣舞蹈史。生於中國黑龍江,幼時學習芭蕾,大學時接觸邊疆民族舞蹈,開啟她對舞蹈傳統與創新的思考。1945年隨國民政府遷居來台,此後一生致力於台灣舞蹈發展,以獨特的創作風格和深厚的舞蹈學識,對台灣舞蹈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她曾任教、任職於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臺藝大)與國家兩廳院。從事舞蹈創作、教學、研究,創作超過130支作品,不僅在國內贏得了無數榮譽和獎項,也在國際舞台上受到廣泛讚譽。創作初期致力於探索中國傳統舞蹈並發展中國現代舞,《十面埋伏》(1958)為此時期的代表作,隨後她赴日本、中國深入硏究中國古代舞蹈,以唐宋樂舞符號重建出《入舞》等12支作品。數十年間,她發表「中國現代舞宣言」(1967)、成立新古典舞團(1976),帶領舞團足跡遍布世界各國,為無數舞蹈工作者、愛好者帶來了無盡的啟發。 此外,她亦長期涉獵原住民樂舞研究,50年代前往蘭嶼探索達悟族禮俗樂舞外,亦在70年代受政府委託進行田調與演出,此經驗亦擴增其藝術表現內涵,呈現如《海獵》(1957)、《沉默的杵音》(1994)、《沉默的飛魚》(2007)、《雲豹之鄉》(2009)等作。 劉鳳學的作品從中國傳統出發,開創出現代美學,亦有深層人性探討與關懷,她的辭世,可說是台灣舞蹈界的重大損失,而其對台灣舞蹈的奉獻與成果,相信將令人們永遠懷念和崇敬。 劉鳳學博士在遺囑中表明身後不設告別式,後續治喪事宜將由財團法人新古典表演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新古典舞團、唐樂舞等單位處理並統一對外公告。
-
其他
河床劇團VR作品《彩虹彼端》入圍紐約翠貝卡影展
極具國際影響力的紐約翠貝卡影展公布沉浸式競賽入圍名單,河床劇團的《彩虹彼端》獲得提名。翠貝卡影展是由影星勞勃狄尼洛等人於2002年創立,為了振興911事件後的曼哈頓翠貝卡區,如今成為美國重要的影展之一。
-
其他
獻給後疫情時代 2023臺北藝術節想像萬物共生的未來
邁入第25屆的臺北藝術節以「萬物運動」為策展主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下稱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與今年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用「非人類中心」為觀點,思考在後疫情的時代,如何跳脫人類本位主義,而從萬物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的關係。
-
戲劇(曲)
音樂劇《熱帶天使》獵女犯1940s 演繹大時代小人物烈火悲歌
音樂劇《熱帶天使》獵女犯1940s改編自台灣文學大師陳千武半自傳式的戰地回憶小說《獵女犯》,由林孟寰編導,雷昇作曲,並特邀金鐘歌王楊烈參與演出劇中老年劇作家一角。從創作啟動至今歷時5年,不斷改版,本次以豪華規格全新打造的大劇院版本,企圖打造台灣原創歷史音樂劇新高度,甚至被譽為台版《悲慘世界》。
-
戲劇(曲)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少年英雄》熱血登場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少年英雄》,呼應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年度主題「英雄.超時空」,將抗日英雄姜紹祖壯烈的一生搬上舞台。試看國破家亡時,姜紹祖如何在夫妻愛情、母子親情中做出選擇?他是否真的想當個「英雄」?
-
其他
2023臺北兒童藝術節 請兒童做主
第24屆臺北兒童藝術節將於7月1日至8月13日展開,以「Its up to kids」為主題,突出兒童的自主性。焦點節目14檔,童創基地3檔,涵括戲劇、音樂劇、偶戲、馬戲、舞蹈、互動等不同類型,有之前受好評的經典回歸,也有全新創作,更在疫情後首次引進兩齣熱門國外節目,觀眾年齡層也提升到青少年。此外還有前進社區免費表演,兩個週末的藝術樂園及介紹植物生態的「建築點點綠」互動展覽。
-
戲劇(曲)
中國和香港都禁演的《5月35日》舞台劇首次正式登台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與曉劇場合作,由曉劇場導演鍾伯淵執導,挑戰將香港劇作家莊梅岩的作品《5月35日》搬上台灣的舞台演出,6月2日至4日將於萬座曉劇場首演,活動形式為舞台劇演出(粵語場次為讀劇),並在劇後進行與談,活動期間共計6場演出(華語五場、粵語一場),6月2日為貴賓場,6月3日與6月4日則開放民眾報名索票。
-
舞蹈
2023舞躍大地徵件開跑
由文化部指導、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主辦的「2023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自5月1日起至6月15日下午5時止採網路報名,延續以往不限年齡、不限國籍、不分舞蹈類別的開放性,廣邀各界編創好手以3至20人編制、10分鐘以內長度、舞台演出形式的原創作品,角逐15個獎項及總計112萬元獎金,一起在疫後時代大口呼吸、用力跳舞。
-
戲劇(曲)
「新人新視野」邁入第15年 張雅媛、楊世豪、戴啟倫全新創作登場
國藝會「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自2008年啟動至今已進入第15屆,陸續扶植63名新銳創作者共79件作品產出,藉由年輕藝術家的創作,挖掘新世代思維與邏輯,看見新生代自由與發展。本屆即將發表的3位藝術家張雅媛、楊世豪與戴啟倫,以肢體、舞蹈、馬戲的表演形式,依據各自的生命體驗創作出3部全新作品。
-
戲劇(曲)
國光劇團「誰是英雄?」深耕傳統 為京劇藝術再注活力
國光劇團將於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以「誰是英雄?」為題,演出《殺四門、捧印、雁蕩山》、《百花公主》和《趙氏孤兒》多齣精采傳統劇目,不僅展現世代傳承精神,更橫向串聯各團青年菁英,共同打造經典好戲的現代風采。
-
音樂
美國巡演在芝加哥劃下句點 NSO以音樂成功完成文化外交
國家交響樂團(NSO)的美國巡演來到最後一站,於美東時間4月23日下午,在伊利諾州的芝加哥溫茲音樂廳 (Chicago Wentz Concert Hall)演出。上半場第一首曲目改為台灣作曲家李元貞《美濃之道》的首演,獨奏家黃俊文同樣以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讓全場觀眾起立鼓掌,返場再以安可曲《望春風》感動僑界。下半場孟德爾頌的《芬加爾洞窟》及德布西的《海》也令觀眾讚嘆,掌聲不斷。最後則加演蕭泰然的《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成功打響台灣的聲音。
-
戲劇(曲)
王嘉明《親愛的人生》獲「FIND新戲劇藝術節」之邀於柏林演出
繼2019年巴黎秋天藝術節(Festival d'Automne Paris)之後,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王嘉明作品《親愛的人生》再獲柏林雷寧廣場劇院(Schaubhne Berlin)舉辦的「FIND新戲劇藝術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e Neue Dramatik)邀請,即將於本週末(4月29日至30日)在柏林一連演出兩場,目前票房已售罄。
-
音樂
「來自台灣」的NSO 在紐約林肯中心發光
應紐約愛樂之邀,國家交響樂團(NSO)於美國時間4月21日於紐約林肯中心大衛・格芬廳的吳蔡劇場演出。曲目以「海」為發想靈感,呼應台灣的美麗之島,有委託台灣旅美作曲家陳可嘉創作的《潮起潮落》,也以孟德爾頌《芬加爾洞窟》及德布西《海》來詮釋,贏得滿堂采,讓觀眾在演後久久不願散場。獨奏的小提琴家黃俊文在演完布魯赫的協奏曲《蘇格蘭幻想曲》後,更獲得觀眾的起立鼓掌。最後以約翰.科里利亞諾(John Corigliano)《 紅色小提琴隨想曲》(The Red Violin Caprices)作為安可曲,再次驚豔全場。
-
音樂
NSO首度躍上甘迺迪中心舞台 以海破題見證台灣
NSO國家交響樂團在外交部促成與華盛頓表演藝術協會(Washington Performing Arts, WPA)邀請下,於本月19日於華盛頓特區約翰.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John F. Kennedy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Center Hall)演出。本場不但是此行美巡的第一站,也是NSO首度登上該中心舞台表演。
-
舞蹈
世紀當代舞團《荒野俱樂部》 直面生命繁盛與荒涼
睽違3年,編舞家陳維寧以英國詩人艾略特《荒原》為靈感,融合華麗探戈與現代舞肢體重寫百年詩作,攜手臺北電影節最佳導演呂柏勳擔任影像敘事構作,在頹圮荒蕪的殘酷4月共舞《荒野俱樂部》,尋索當代心靈的百年荒原。
-
音樂
NSO美東巡演 與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完成首站演出
國家交響樂團(NSO)以「臺灣愛樂(Taiwan Philharmonic)」之名於美東展開巡演。於美國時間4月14日晚間,NSO的數位團員與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The Chamber Music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CMS)成員,在聯合藝術總監、鋼琴家吳菡與大提琴家大衛.芬柯(David Finckel)的親自帶領下,於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 of Performing Arts, NY)艾莉絲.塔利廳(Alice Tully Hall)完成了第一站演出演。
-
其他
第34屆傳藝金曲獎開始徵件 「出版類」調為「音樂類」持續反映產業現況
第34屆傳藝金曲獎徵件開跑了!今年將以「音樂類」、「戲曲表演類」兩大類別開放徵件,報名期限至5月2日止,舉凡111年3月1日到112年2月28日期間的作品皆可報名角逐獎項。
-
戲劇(曲)
《清明時節》再度搬演 讓「外遇」有意想不到的答案
在銀行工作的輝昌,不僅一表人才更擁有令人羨慕的金飯碗,然而嚮往自由的輝昌在8年的婚姻之中與元配漸行漸遠,一日,竟在睡夢中喊著別的女人的名字
-
音樂
走過疫情與祝融 朱宗慶打擊樂團推出「邁向40周年倒數1000天計畫」
朱宗慶打擊樂團在去年12月底遭遇火劫,至今已經3個多月。近100天以來,有社會大眾的關心與協助,也對災後重建紛紛提出意見與想像。在災情發生之後,朱團並沒有因而停歇,反之,他們緊急應變、盤整、提出重建計畫,而預計演出的龐大製作《木蘭》,也在樂團從行政、排練到演出,凝聚向心力的結果,創下歷年來票房最高的佳績。「自助才能天助!」創辦人朱宗慶說得鏗鏘有力:「我不打悲情排,而是用正能量做應該做的事。」
-
其他
「表演藝術評論人」補助專案 5月1日至15日受理收件
本專案鼓勵評論人為表演藝術留存紀錄、展現觀點與擴增演出迴響,自2014年啟動至今,已培育62名寫作人才,為近年國內表演藝術作品留下可觀的文字紀錄,並提供與創作者互動溝通的管道,有效地帶動表演藝術評論風氣。本屆專案徵件,受理「評論書寫」及「多元媒介評論」項目計畫,「評論書寫」須於期程內完成20篇表演藝術文字評論並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網站。「多元媒介評論計畫」評論篇幅不限,評論可為文字、影像、聲音等形式或綜合運用多種不同媒介,並提出規劃發表管道,如自行經營之網站、Youtube或與其他平面、影音、網路媒體合作,並可規劃相關推廣活動。
-
舞蹈
《薪傳》4月29日兩廳院藝文廣場戶外轉播
雲門舞集50周年,春季演出創辦人林懷民傳奇舞作《薪傳》,全台近22,000張票皆已完售,國泰金控支持加開戶外轉播,將於4月29日週六晚間7點45分在台北兩廳院藝文廣場舉行,讓更多民眾有機會看到經典《薪傳》。同時,謝幕後,廣場將近40位義工拉出董陽孜揮毫書寫的巨幅布條,為台灣祈福。
-
戲劇(曲)
原創親子音樂劇《阿甯咕又闖禍了YA~》 透過父子互動看見家庭包容與溫暖
夢田影像成立阿甯咕劇團,推出第一號親子音樂劇作品《阿甯咕又闖禍了YA~》,內容改編作家駱以軍文學散文作品《小兒子》,並與刺點創作工坊攜手打造,去年首演後大獲好評,4月15日至16日將於臺北市政府親子劇場加演,特別加入兩首全新歌曲,讓大小朋友喜出望外。
-
戲劇(曲)
臺灣豫劇團70周年團慶大戲 《鏢客》召喚武俠的多重宇宙
為慶祝成立70周年,臺灣豫劇團將推出全新武俠風格大戲《鏢客》,以「人生70才開始」的心態,將70年的歲月,在傳統與創新間取得平衡與發展契機,替豫劇在台灣生根、然後開花結果,找到「台灣豫劇」的最好詮釋。
:::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