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洲
-
國家兩廳院全新服務「演出中孩童陪伴」正式上線
呼應文化平權及環境永續社會共好概念,國家兩廳院今日起提供兒童與其照顧者全新預約制「演出中孩童陪伴服務」,並在場館內以低甲醛板材、除甲醛乳膠漆等建材打造「藝童PLAY Fun House」獨立空間。現在起,凡是在國家兩廳院四廳內演出的所有節目,在演出期間均提供此服務,讓孩童照顧者可以安心享受表演藝術的觀賞體驗。
-
春河劇團《把我娶回家》當冥婚碰上老外 從女性角度書寫故事
春河劇團年度製作《把我娶回家》以「已逝未婚女性待嫁」的冥婚為創作題材,加上外國男子撿到紅包設定,發展出一連串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故事。
-
臺灣豫劇團《劈棺驚夢》 刀斧下的愛情 解脫與重生
臺灣豫劇團2024年度大戲《劈棺驚夢》,本劇於2004年首演時命名為《田姐與莊周》,歷經20年傳承與淬鍊,再度舊劇新製、老戲新演。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副主任鄒求強表示,這部戲劇情張力十足,音樂及唱腔精采動人,時隔20年後歷經積累蛻變,以傳承、轉型、創新現代化的表演推陳出新,在既有的堅實基礎之上,以更新穎、符合現代人視角的導演技巧、音樂創作重新配器編腔及舞台聲光投影效果呈現,展現經典再造能力及中青代演員的演藝實力與火候功底。
-
《那一天,彩虹出現》 苗栗原創客語音樂劇魅力再現
由苗栗縣政府、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及客家委員會主辦、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共同主辦(台北場)、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協辦(高雄場)的《那一天,彩虹出現》苗北原創音樂劇,本週末將於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盛大演出。19日舉行巡演記者會,除了主演郭子乾、官靈芝、倪安東及吳侑函,主創團隊包含導演梁志民、音樂總監陳國華、製作人何康國、編舞吳義芳亦出席記者會現場,一同見證這部屬於苗栗的原創音樂劇,展開台北、高雄巡演的重要時刻。
-
真雲林閣掌中劇團《劍邪啟示錄》 露骨呈現愛恨與慾念橫流的戀物童話
為了成就你的執念,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2024臺灣戲曲藝術節《劍邪啟示錄》,由真雲林閣掌中劇團與現代劇場導演陳昶旭首度攜手合作,以劇團擅長的傳統劍俠戲為基礎,揉合現代劇場手法及設計,有別於傳統布袋戲線性敘事,以多重視角開啟「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重新詮釋台灣布袋戲新面貌。
-
符宏征與紀蔚然五度合作 《門禁社區》看見平庸的價值
動見体挺過《蘑菇》停演事件後,導演符宏征將執導劇作家紀蔚然最新作品《門禁社區》,並邀請蔡燦得、陸明君、王渝萱、李明哲、林文尹、王靖惇、王悅甄七位演員同台飆戲,舞台設計劉達倫、音樂設計林桂如、燈光設計黃申全、服裝設計林俞伶,帶領觀眾一探精神世界的詮釋與肢體張力的演出。
-
TAI身體劇場《走光的身體》 建構、解讀與再現過去與現在社會文化脈絡
現在的觀光用一種反抗方式回應現代生活限制,人們悠閒的尋找沒有受到現代化衝擊太大的傳統生活,渴望那份真實感,藉此短暫擺脫工業時代的疏離感。「這種想像的傳統生活,將傳統的標籤貼在特定的人事物,居住於此的居民也是這麼想的嗎?還是他們不認為是生活在傳統生活裡?」TAI身體劇場藝術總監瓦旦.督喜(Watan Tusi)與朱克遠(lsing Suaiyung)共同創作《走光的身體》,讓觀者再一次在「他者」意象基礎上進行動態建構,人們以不同方式看世界,但世界依然是世界。
-
《贋作鍾馗》跨國共製 三種語言建立出異類視域的戲曲表演對話
2024臺灣戲曲藝術節4月12日正式揭開序幕,首檔節目由李清照私人劇團動作感傷派帶來跨國共製跨界演出《贋作鍾馗》,作品對白以中文、台語、德文三種語言交織而成,成為作品的一大特色。
-
台北愛樂歌劇坊 當代視角演繹莫札特《後宮誘逃》浪漫荒誕喜劇
繼2020年演出莫札特《費加洛的婚禮》、2021年《可愛的牧羊女》後,指揮家邱君強攜手導演陳昶旭與台北愛樂歌劇坊再度挑戰莫札特德語歌唱劇(Singspiel)經典《後宮誘逃》(Die Entfhrung aus dem Serail),4月11日及13日於南海劇場浪漫登場。
-
《這不是個大使館》登上國際舞台 巡迴歐陸四大城市後返台首演
由國家兩廳院及瑞士洛桑維蒂劇院共同製作,邀請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史蒂芬.凱吉創作的《這不是個大使館》,歷經歐洲四大城市等15場巡迴演出,即將於2024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與觀眾見面。作品透過三位各具外交代表性的台灣表演者,將我國外交處境及政治發展歷史與現況搬上國際舞台。
-
桌遊IP躍上舞台 《台北大空襲》音樂劇演員與觀眾一起穿梭虛實歷史
今年成立滿五周年的三點水製藝文化攜手迷走工作坊製作《台北大空襲》音樂劇,將台灣原創暢銷百萬桌遊IP改編為2.5次元音樂劇,還原經典桌遊及電玩元素於舞台上。去年首演後好評不斷,本週末將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再次上演。
-
C MUSICAL引進韓國授權音樂劇《Let Me Fly》 台韓夢幻卡司連演27場
繼《小王子》後,再一齣韓國授權音樂劇來台演出。全新韓國授權音樂劇《Let Me Fly》中文版由長期耕耘韓國音樂劇市場的「C MUSICAL製作」與韓國製作公司「ProsLab」攜手合作,邀請八位台灣音樂劇演員帶來16種演出組合,3月23日至4月14日於水源劇場連演24場,期間加碼韓國原版卡司跨海來台演出三場,直接將首爾大學路搬到台灣。C MUSICAL製作藝術總監張芯慈分享:「很難得看到台灣和韓國雙版本卡司同時在台演出,C MUSICAL這次直接將首爾大學路帶進水源劇場,讓台灣觀眾不出國就能觀賞韓國原版音樂劇。」
-
故事工廠《媽,別鬧了!》 「鬧」背後是對愛與理解的渴求
故事工廠改編自Netflix同名影集《我媽的異國婚姻》的舞台劇《媽,別鬧了!》,由編導黃彥霖著手打造任性歡鬧又溫馨動人的家庭故事。黃彥霖的企劃一出,即打動了原著作家陳名珉:「補強了書和戲劇中的所有缺憾,又自成一格地成了一個全新故事。」在50歲以上女性單身率超過四成的台灣社會,《媽,別鬧了!》以有別於影集版的輕魔幻「穿越」題材,再創治癒人心的「熟齡追愛」話題。
-
曉劇場團員培訓有成 「家庭場景」獨角戲三戲聯演
曉劇場新春系列節目之一「家庭場景」為三位具潛力的曉劇場團員鄭詠元、陳家誼、陳威辰以家庭場景為題,挑戰經典文本《芭芭拉少校》、《米蒂亞》、《伊底帕斯》再詮釋改編為獨角戲,將於3月22日至24日在萬座曉劇場上演。
-
坂本龍一永恆的獨奏現場 《鏡:KAGAMI》亞洲首演登場
日本傳奇音樂巨匠坂本龍一於2023年3月因癌症逝世,讓全球樂迷痛心不已。然而,透過混合實境(MR)技術,國家兩廳院邀請台灣樂迷在坂本龍一逝世近一周年之際,再次走進他的演奏會「現場」。
-
李安電影改編《囍宴》全新音樂劇 5月全球首演在台灣
改編自李安1993年上映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圍電影的《囍宴》The Wedding Banquet音樂劇,今年5月將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進行全球首演,9月將移師至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囍宴》音樂劇由華文音樂劇公司出品製作、文化內容策進院聯合出品,美國百老匯創作團隊與台灣劇場團隊首度攜手打造,更邀來百老匯明星梁厚泰(Telly Leung)和麥特.辛格勒德克(Matt Shingledecker)與闇奕格、羅北安、苗可麗、聶雲等人共同主演,以充滿歌舞的百老匯音樂劇及當代視角詮釋經典。
-
時間是幻想 坂本龍一遺作《TIME》打造虛實難分劇場
「日本新音樂教父」坂本龍一最後一齣舞台作品《TIME》,3月28日起將在日本東京新國立劇場演出,當天是他逝世一周年紀念日,而臺中國家歌劇院搶先於3月8至10日成為亞洲巡迴首站。《TIME》將呈現一個聲音、裝置和視覺藝術交叉的世界,光和水融合,產生無數夢想,無縫地融入劇院空間。
-
名曲交匯 名家激盪 臺北傳藝季美妙樂音不間斷
臺北市立國樂團主辦「臺北市傳統藝術季」(簡稱「傳藝季」),自1988年開辦以來,今年即將邁入第37屆,為紀念臺北市建城140周年,今年特別以「臺北風彩」為活動主軸,自3月9日起至6月8日止,為期三個月期間將有30場次精采節目,內容涵蓋歌、樂、劇等多元藝術表演形式;這個每年春季舉辦的藝術季,是全台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傳統藝術盛會,受到藝術界矚目與期待,更吸引各地觀眾熱烈支持與青睞。
-
戲曲
懷舊復刻,保存劇目,演員傳承
「重製╱演」與「改編」,基本上會被視為兩個「面對劇場舊作」的概念與做法。 「重製╱演」所面對的「舊作」會被理解為同一作品,並粗分成兩種模式:一是在同一巡演年度內;另一則是跨到不同年份,甚至是數十年之後的重製。但是,無論何者卻都可能有編制規劃、內容調整、場地差異等而有所調整。(註1)強調現場性的劇場創作,就算同一週、不同場次都有差異,更何況是巡演、跨年度重演的調整。至於,「改編」可理解成更大的變動,不與舊作被視為同一作品此處的舊作多半有更長久的流傳歷史,並有經典化的可能;或是並非同一文類、類型的原著,舉凡小說、散文、詩作、史實等。 在劇場展演的歷史中,兩個做法有疊合、或無法完全區隔的必然。可提供一條思路是:近年在男同志市場裡獲得廣大回響、並即將再次重演的《仲夏夜汁夢》(台南人劇團),可以被明確認知是「改編」自莎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於是即將重演的是劇名已被更動的《仲夏夜汁夢》,而非莎劇。只是,綜觀其他以莎劇或經典劇作為名的製作,重演的到底是該劇團、創作者的作品,還是經典本身?反過來說,又有誰看過「原汁原味」的原著? 換個例子,戲曲名著《牡丹亭》同樣經歷數百年,由於有崑劇表演系統為基礎,或許能想像一個趨近明代的樣貌。縱使演員、舞台美學等已有不同,用「重製╱演」仍說不過去,但也製造了幾種名詞來模糊界線,如XX版、重回原著等於是,與原著的距離,無論遠近,既是創作手法,亦是宣傳手段。 由於不可能拿出某種度量衡,去測量每次「重製╱演」、「改編」與「原著」間的距離。所以必須思考的是,不同的戲劇類型於這樣的創作關係裡建構了怎樣的可能?故,本文企圖從去(2023)年底的兩齣「當代歌仔戲製作」《曲判記》(唐美雲歌仔戲團,後簡稱唐團)、《寶蓮燈》(薪傳歌仔戲劇團,後簡稱薪傳),探究創作團隊面對來自不遠過去的當代作品時,如何拿捏改編與重製的微妙平衡,並從中獲取意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體的失落、消亡與生機
近年常見於「科技舞蹈」(註1)的創作主軸,時常聚焦科技、機器與人類身體的界線,以及兩者的糾纏與拉鋸。可惜的是,作品中所涉及的身體與主體性論題,卻仍未被充分討論與細究。 科技、技術、機器與身體、主體、存有之間,往往被理解成為對立與互相競逐的,尤其如今的AI愈來愈具有高度學習和自我進化能力,不僅挑戰何謂「人」的創造力,甚至更威脅到「人」的存在基礎,於是AI在召喚的是一個反覆出現的命題:究竟人類身體會掌控科技,抑或是科技會控制身體。當「身體」與「科技」成為二元對立的主體問題,從此二元性開展出的辯證,便總圍繞在是人類的肉身身體作為主體,還是肉身身體將被科技消除主體,而此主體悖論可能的解方,往往指向人機共構的「賽博格」(cyborg)。 在這條軸線上,2012年編舞家黃翊聚焦人機共舞的《黃翊與庫卡》是經典案例,2019年編舞家鄭宗龍的《毛月亮》,則在企圖挖掘科技宰制裡具原始性的肉身騷動中,顯露出肉身身體本位者對於科技物充滿不安的恐懼。若要論目前對人╱機界線辯證地最為完整的編舞家,謝杰樺從《Second Body》到《肉身賽博格》的創作歷程,應可作為其代表。 科技與身體的關係可以是非零和賽局嗎? 謝杰樺於2014年創作的《Second Body》,以4組Kinect感應器架構八米見方舞台,並將點雲影像以360度光雕投影覆蓋於舞者身體上,企圖以影像資訊入侵人類肉身並產生纏鬥,但此時賽博格肉身的形象尚未建構完全。直到2023年首演的《肉身賽博格》,謝杰樺加入線上觀眾的串流(live-streaming)與AI生成(generative)影像,並透過視訊鏡頭、現場掃描、舞者手持攝影機的影像,由演算法將觀眾們與舞者的面孔即時生成為「臉的集合」,再變化為舞者的影像複本與數位替身(avatar),舞者再將此替身影像與部分的身體部位進行拼接。 也就是說,從《Second Body》到《肉身賽博格》的過程,是從封閉影像機器的模控系統(cybernetic),朝向更開放且不可預測的AI機器學習,且透過多重的鏡頭與螢幕,組裝出碎裂的賽博格女體形象。然而,《肉身賽博格》最耐人尋味的,莫過於最後一幕已被賽博格化的舞者肉身與替身們,一致走向並消失在舞台後方發亮的投影機光源中,這似乎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