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唐美雲歌仔戲團《曲判記》 曲舊人新,判古鑑今
1991年,河洛歌子戲團於國家戲劇院呈現第一部大型舞台歌仔戲《曲判記》;如今,三十餘年晃眼過去,以「傳承與創新」為宗旨的唐美雲歌仔戲團,決定在城市舞台40周年重啟開幕的好日子裡,由唐美雲與小咪以「傳承聯演」方式,率領劇團中青代演員分飾上下半場,手把手將角色精華與這齣極富意義的大戲,在現代劇場技術與先進聲光科技的輔助下,重現雋永風采,歷久彌新。
-
探索台灣的舞蹈身體 「默島進行曲」啟動文化採集與地方巡演
身體是什麼?身體如何成為知識的對象?台灣的身體是什麼?台灣人的舞蹈是什麼?環繞這些提問,國家文藝獎得主、Meimage Dance藝術總監何曉玫現階段找到的答案是「跤步」。她以陣頭等傳統藝術表演者們經年累月的身段與步伐為靈感,發起3年期的「默島進行曲」計畫,協同各地演藝團隊,汲取地方文化特色。計畫第一步,預計將至埔里、台南、北港、馬祖等民俗文化場域重演《默島新樂園》。
-
「聽」雜誌!? 「愛盲有聲雜誌」賦予《PAR表演藝術》永續的聲音
至今走過24個年頭的「愛盲有聲雜誌」,透過有聲書錄製,讓今年31歲的《PAR表演藝術》雜誌擁有聲音,朝著「永續」的步伐繼續邁進。
-
2024台灣國際藝術節 14國頂尖團隊與藝術家攜手呈現劇場多重宇宙
2024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公布14檔精采節目,邀請愛爾蘭、挪威、西班牙、德國、瑞士、法國、英國、美國、泰國、日本、印度、烏克蘭、中國及台灣等地的優秀藝術創作者,推出共158場演出,策展節目精采且多元,更在科技藝術發展的現代,包括兩檔結合MR(Mixed Reality)混合實境科技的節目,在在顯示兩廳院透過策展為亞洲觀眾帶來與國際接軌的零時差觀演視野。藝術節日期從2024年2月23日至5月11日。節目票券將於2023年12月1日開放兩廳院會員預購,2023年12月8日全面啟售。
-
沈氏藝術印刷因《PAR表演藝術》雜誌獲頒金印獎雜誌印刷獎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財團法人印刷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中心(簡稱印研中心)執行,台中市印刷商業同業公會、印刷七團體、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台灣包裝設計協會,與中華民國紙器全聯會等單位協辦的「第17屆臺灣金印獎」,沈氏藝術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憑藉今年3月號352期《PAR表演藝術》雜誌展現精湛的印製工藝,獲頒「雜誌印刷獎第一名」。
-
2023亞洲文化推展聯盟年會 衛武營實體登場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亞洲文化推展聯盟(Federation For Asian Cultural Promotion,FACP)於11月23日至11月26日舉辦「2023 FACP 高雄年會:下一站,綠世代續航表演藝術生活」。適逢衛武營5周年,場館秉持深耕永續之理念,攜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串連國際永續論壇,從建築設備、營運策略、製作展演等多面向,回應後疫情時代表演藝術面臨的經濟和環境挑戰。
-
拉縴人「向生命乾杯」 5G加AI 讓你「看」到歌聲
在數位發展部、文化部跨部會合作下推動的文化科技5G創新垂直應用場域建構及營運計畫,經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5G指導,推動通訊技術賦能文化團體數位轉型,由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轉型研究院偕同國家兩廳院、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共製合作的「向生命乾杯」5G沉浸版音樂會,將在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打造之亞洲最大展演型專網場域國家兩廳院國家音樂廳,於12月17日演出,以創新商模推動5G專網韌性營運,達成5G科技結合音樂文化的共製商演。
-
重逢《牡丹亭》解密明代巨作 當代最美杜麗娘單雯與崑曲王子張軍首度同台
財團法人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邀請新編崑曲「重逢《牡丹亭》」11月24日至26日於台北國家戲劇院連演三日,由當代最美杜麗娘單雯與崑曲王子張軍首次攜手同台,兩位皆獲「梅花獎」殊榮,雙星互映,加上同獲「梅花獎」的江南名丑李鴻良,三花齊聚,精采可期。「重逢《牡丹亭》」由編劇羅周與導演馬俊丰合作,以當代語彙解構明代崑曲巨作《牡丹亭》,破解湯顯祖隱藏400年的時間密碼,帶領觀眾重新感受超越生死的愛情經典。
-
2024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 疫後回歸移師高雄
由鋼琴家嚴俊傑擔任藝術總監的「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IMPF)從2017開始,明年年(2024)將舉辦第5屆。由於堅持「實體的交流才有溫度,才符合我們對藝術的追求。」歷經3年蟄伏,2023年底終於宣告藝術節即將回歸!以往都在台北舉辦,今年特別移師高雄,讓藝術節在風景優美的南台灣進行,嚴俊傑表示:「全程都在高雄的中山大學、衛武營,在不同的場地舉辦各種活動。」
-
青春說What is a Youth――非常林奕華舞台映画2024台北.前導講座
當我們想到「戲劇」兩個字,如果要列出五大相關詞彙,「莎士比亞」四個字很難不在其中。然而,當我們想到莎士比亞的時候,大多會想到的是他用十四行結構寫的獨白,又或是他在史實與杜撰之間遊走,創造出戲劇與現實之間的辯證,又或者是他對於人性、權力晦暗又深刻的描繪。
-
串聯各地藝文場館 「創意熟成平台」重返北藝中心
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發起,與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輪流承辦的「創意熟成平台」,於11月16、17日再度於台北登場,這是北藝中心場館正式開幕後的首次主辦,共有33個節目/作品參與平台計畫,展現台灣豐沛的創作能量。
-
「爆肚二人組」再次顛覆古典音樂 笑翻北高觀眾
由「科學怪人」小提琴家布萊德.拉普(Brad Repp)和人稱「光頭情聖」的鋼琴家艾爾多.堅提列奇(Aldo Gentileschi)組成、來自義大利的「Duo Baldo爆肚二人組」,以鋼琴與小提琴二重奏形式演出,結合古典音樂與喜劇表演,各種創意無限、笑料百出的幽默橋段,拉近舞台與觀眾的距離,讓古典音樂變得好玩有趣。2018、2019年來台演出圈粉無數,掀起一股爆肚熱潮;睽違四年,「Duo Baldo爆肚二人組」本週再度來台,將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與高雄衛武營繼續讓大家笑到爆肚。
-
臺灣豫劇團搬演新作《長安花》 出版《梆聲傳唱:臺灣豫劇70年》記錄過往
自古以來,愛情故事裡心心相印的悸動,令人魂牽夢縈,是追劇的熱門之選。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籌劃3年,別開生面推出眾所期待的浪漫愛情豫劇,於2024年開春時節推出浪漫愛情豫劇《長安花》。
-
全新音樂劇《海角七號》造夢者 本週城市舞台首演
全民大劇團改編國片票房冠軍《海角七號》,由金馬導演魏德聖監製、金曲製作人陳建騏製作音樂、金鐘編導謝念祖全新改編,孫協志、卓文萱、徐詣帆、金仁馨、洪都拉斯、夏宇童領銜主演,11月11至19日將於台北城市舞台首演。
-
聚思製造端將於年底撤離思劇場 持續定位平台身分
坐落於台北大稻埕迪化街上的「思劇場」藝文空間,自2013年由「聚思製造端」(前身為:思劇團)進駐經營,作為其發展基地,營運至今10年期間匯集不同領域專長的藝術人才、藝文組織一同思考、對話。自2023年12月31日起,聚思製造端將撤離思劇場,明年開始將不再經營管理「思劇場」藝文空間。
-
台日韓三城舞蹈藝術家 聚首台北共舞
臺北市中山堂為轉型舞蹈發展中心,今年推出全新實驗型旗艦型計畫──「2023 Dance Now Asia(DNA)」舞蹈節,以亞洲為範圍進行交流創作展演,7日下午在中山堂光復廳舉辦記者會,臺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中山堂主任江孟芳、舞蹈節總策演人國家文藝獎得主何曉玫、共同策演人日本東京藝術總監竹屋啟子TAKEYA Keiko與韓國大邱藝術總監崔紋碩CHOI MoonSuk出席共襄盛舉。
-
楊.馬騰斯《任何搞分裂的企圖都將以粉身碎骨告終》本週登台
被譽為下一位歐陸舞壇接班人的比利時編舞家楊.馬騰斯,即將帶著其創作生涯迄今最知名作品《任何搞分裂的企圖都將以粉身碎骨告終》抵達台北,於2023秋天藝術節與台灣觀眾見面。舞作歷經全球超過53個城市、近100場巡迴演出,將在11月3至5日於國家戲劇院重量登場,透過舞蹈、音樂及詩詞文本的巧妙結合,在舞台上演繹獨立與自由。
-
麥凱萊率領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訪台 攜手小提琴楊森詮釋北國景致
古典樂壇最炙手可熱的新生代巨星──現年27歲的芬蘭指揮家克勞斯.麥凱萊(Klaus Mkel),率領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訪台,攜手當紅小提琴天后吉妮.楊森(Janine Jansen)於高雄衛武營音樂廳與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三場音樂會,將為觀眾帶來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的交響曲與小提琴協奏曲,以經典曲目呈現最道地的北歐之聲。
-
Take the __ Train
談時間──隨筆一則
身為自由工作者在現今所處的科技時代中幾乎是「隨時」、「隨地」需有產出,此處的產出指的不僅是進行專業產出,若以我為例,也許是作曲或是為晚上的彩排做好準備,但由於通訊軟體過於發達,現代人發出的每個訊息都被預期應該收到回覆,甚至是即時的回覆,對我來說這各種的回應也是一種產出,因為同樣占據了時間,一堆尚未回覆的訊息會使人產生沉重的虧欠感,我也曾為了減少這種心理壓力,讓一天從回覆所有訊息開始,結果如滾雪球般地沒完沒了,看著窗外天漸漸黑了卻無法把心思花在主要的專業音樂上,這種感覺真是糟透了! 這陣子在各種交通日的某天我終於認清一個事實,時間本身並沒有「重要性的差異」可言,滑手機逛社群軟體和專心練琴花的是同等單位、同樣重要的每一分鐘。雖然這是客觀的事實,小朋友也知道一天只有24小時,但仔細深入思考後會驚覺原來所謂的「時間管理」或許並不存在,需要的其實是「自我管理」。滑手機幾乎是所有現代人的內建行為,因滑手機導致專注力被打擾,進而無法回到工作的心流狀態,大家是否都很熟悉?現在社群軟體以15秒的短影片當道,長期接觸下來等於大腦一再被訓練每15秒就要轉換注意力,已有許多研究證明這對大腦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注意力渙散只是其一,你是否也常遇到這個狀況呢?和店員說了:「我要一杯冰咖啡。」他馬上回覆:「好,請問要冰的還是熱的?」也許飲料做錯是小事,但如果這樣的專注程度已成現代人的常態呢?雪上加霜的是,演算法永遠會推出下一則更吸引你的內容,因為它的設計是依照你個人主動提供的個資與平日使用狀況而量身訂製,某個層面來說也許比你還更了解你自己,所以這是一個權力不對等、絕對玩不起的遊戲,本來只想放空5分鐘休息滑一下手機,結果往往是超過半小時停不下來。社群軟體早已不是一個單純讓你我分享每天生活點滴、和好友保持聯繫互動的地方,它在大多數的時間是資本主義社會裡的商業行為模式。 我因自己的工作性質需要而無法停止使用社群軟體,它對我來說依然是成本最小、最能即時發布演出或其他活動資訊的管道,長時間使用下來,我也持續和各種科技文明病搏鬥,像是有時不小心仍會落入FOMO的陷阱(Fear of Missing Out,中文常翻譯為錯失恐懼症,指的是稍一離開社群軟體就會極度擔心錯過重要的資訊,進而造成焦慮不安)的陷阱,和重度上癮者只是程度大小不同,但有此一認
-
布拉隨意寫
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
作為一名表演者,總會期待演出謝幕可以獲得滿滿的掌聲,但我常提醒舞者,無論掌聲大小,都不要影響心情,謝幕除了感謝前來觀賞的觀眾之外,深深一鞠躬也是對自己、對所有努力付出辛苦的工作夥伴的感謝。但除了掌聲,我更希望觀眾可以認識台上的每一位舞者,所以謝幕讓舞者自我介紹已成了舞團的傳統。現在國際市場慢慢打開,我也很希望這個傳統也能保留,無論我們到哪裡,都可以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 今年夏天,我們正好在馬來西亞演出,當然就不能錯過讓觀眾認識舞者的機會,只是這次要用英文自我介紹。 Marauvan, i Siyang ku ngadan Kemay i danadnaw(卑南族語). 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Siyang. Siyang is my traditional name. I come from Taitung, Taiwan Pinuyumayan tribe. 因為原住民口音實在太重,旁邊的舞者都在笑,王傑對其他舞者說不要笑,現場觀眾熱烈掌聲,氣氛變得輕鬆。Okay. My English is not good, but I want to tell you. Today I am very happy to share my 土地 beautiful song for you. 我自己也很感動。 講完掌聲如雷。 Ngaayho salikaka mapolong ci Kaniw kako(阿美族語). My name is Kaniw. I am from the Amis tribe, and Amis are the most beautiful and handsome people in Taiwan. 全場為張杰歡呼。 Morikilr(孔亞明),卑南族。Actually,Iam a nurse but I prefer perform on stage. And that is why I am here.「離開舞團兩年半之後,能再回來一起在舞台上演出,我覺得很榮幸,今天演完就要回台灣,回到醫院上班了(哽咽),剛剛準備出場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