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香港
重點演出紛上陣,新任總監潘惠森為香港話劇團推出第1個劇季
隨著香港藝術節落幕,陸續有大型表演團體和主辦單位推出重點演藝項目。香港話劇團新任藝術總監潘惠森主導的第1個劇季,以其個人影像作為主視覺,強調其視野與角度如何打造藝術上的不同發展。事實上這劇季有3個劇目都是潘惠森作品,包括重新修訂其早期作品《小島芸香》的《小島.餘香》、新作《親愛的.柳如是》和《從金鐘到莫斯科》,各有特色和時代背景,充分顯示潘惠森的確是目前香港本地擅於架馭古今題材的編劇高手;至於去年因疫情未能上演全部場次的音樂劇《大狀王》將會重演。而人事的新安排中,隨著前任助理藝術總監馮蔚衡離團另覓發展(但她仍擔綱主演劇季新作《醫.道》),劇團晉升現任駐團導演方俊杰、導演/演員劉守正和邱廷輝為助理藝術總監,從1位女導演轉化為清一色男性的藝術團隊,會擦出什麼新火花?值得觀察。 西九則舉行為期4週的首屆大型舞蹈節「自由舞」,以女性舞蹈藝術家為焦點,探討當代社會議題與她們的關注,這些主題在疫情後特別值得探索。其中開幕節目《女俠傳奇》是德國編舞2人組Lisa Rykena和Carolin Jngst的作品,透過顛覆典型漫畫超級英雄形象重新思考性別。在疫情隔離期間的家中引發奇思演化為創作,是Inbal Pinto在《異想客廳》期望帶給觀眾對日常的新想像。而梅卓燕以婚嫁為題的新作《囍紅色的承諾》也是讓舞迷期待的作品。 另一方面,城市當代舞蹈團也推出了新舞季主題「熱身嘛」,讀起來與英文Its Summer呼應,貫徹了藝術總監伍宇烈的玩味特色;中英劇團新劇季則以詩人泰戈爾《飛鳥集》中的名句為題,帶出「生如夏花」的力量,亦是在疫後對生命的反思。
-
北京
「元宇宙戲劇節」開幕,孟京輝《浮士德》開場
ChatGPT的影響不小,只是沒想到在5.0尚未發布前,孟京輝就搶先推出以「斯芬克斯」為名的「元宇宙戲劇節」,似乎誰對科技先上頭,誰就走在前面。但是戲劇裡的元宇宙是什麼?是另一個空間?還是角色的錯位?或只是看完戲後更迷茫的感知?孟京輝認為,每次工業或科技的變革,都會催生一次文藝復興,元宇宙戲劇或許並不想創造什麼,只是想比其他的藝術類型先來一下文藝復興而已。 孟京輝新作《浮士德》是戲劇節開幕大戲,利用VR和動作捕捉技術,將浮士德、魔鬼、浮士德夫人數位化,在劇場和元宇宙之間虛實相交,至於觀演經驗是否會因這種多維度沉浸的形式而徹底改變,可能仍需由觀眾的體驗決定。科技到底想在戲劇裡做什麼?會把戲劇改變成什麼樣子?或許正是這個戲劇節最讓人關注的地方。 號稱全球首屆的元宇宙戲劇節在3週內演出中外百位創作者的65部作品,除了搶先科技植入,讓AI、虛擬的人與物都成為戲劇主角外,在一般劇場演出外,也進入北京各大美術館、商場和社區,同時在線上與上海、廣州、阿那亞、紐約、巴黎、柏林等地聯動,並與美國Re-Fest戲劇節互動,在紐約和洛杉磯呈現演出、展覽和戲劇人之間的對話。戲劇節也將打造成首個全球性的內容集中分發平台。這些動作如果最終證明有效,那麼科技之功不可沒,這個戲劇節算是新科技時代的藝術領頭羊。希望它不僅止是新奇的名稱,蹭蹭AI熱度而已。 孟京輝認為浮士德出賣靈魂給魔鬼換來新人生這個脈絡,很像是元宇宙給人類的一種新的可能性,只是這種可能性不知會是什麼代價換來的。就像ChatGPT不斷地迭代更新,我們同時也不斷地在失去什麼。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春OPEN!高中生藝術啟蒙的第一堂課
我們第一次接觸到藝術是在什麼時候?我們第一次喜歡某個東西,然後決定一輩子喜歡,甚至成為未來工作,又是在什麼時候呢? 這次,我們將時間拉回到高中,關於參加社團的那些時刻,以及那幾堂課。打開一間又一間不同社團的門,也通往不同世代對於高中的記憶。有幾位已在表演藝術圈成績亮眼的工作者:斯建華、魏廣皓、鍾伯淵、李孟融、余品潔、陳歆翰、張可揚談起不同世代的高中社團經驗,以及對他們現階段的影響。有引領青少年參與戲劇活動的「超級蘭陵王青少年創意短劇大賽」與「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主事者如何與初接觸藝術的青少年,啟動彼此詰問的對話。 最後,我們打開了一間位處「現在」的社團教室,真實遇見現役高中生對於社團、對於表演藝術的想法,以及他們對20年後的自己喊話。有點生澀,卻充滿真誠與無比直覺。打開青春,也讓青春打開那一扇通往未來的門。一起OPEN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33歲,2005年加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熱舞社
在限制中找自由
生在千禧世代,1990年次的編舞家張可揚在考上建國中學之前,著迷於當年紅遍全臺的嘻哈團體「麻吉」,國中就曾與友人相偕找老師學舞,也一路追隨熟識的學長加入建中熱舞社,開啟中午練球、放學練舞的高校生活。從司令台、操場到校園後門,都有他們青春的身影;舞蹈打開了他對自由的想像,街舞細節的雕琢更啟發他對身體自由的思考,也一步步將他帶往規訓外的人生。 「跳街舞時,修動作是很雕琢的。」眼神專注,張可揚拿自己的身體示範過往學長雕琢舞蹈動作的模樣,多一點要調回來、歪一點要調回來,「所以跳街舞的人習慣看著鏡子裡的自己練習,」他邊說著,眼神不忘示範,「但這樣子練舞的我們,離開鏡子後對著大眾,眼神也依然對焦著遠方的空氣。」而他形容的「標準姿態」,是高中時期一心嚮往的帥氣。儘管彼時因為唸書、練球、練舞、與社團「朝陽」的課外活動四頭燒,讓他坦言每件事都無法給出100%的自己,但也因著自由的嘗試,讓他對往後人生的選擇有了更開放的心胸與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36歲,2004年加入國立員林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歌仔戲團
再見,問題學生
2022年是員林家商70周年,蔚為轟動的是,員林家商歌仔戲團睽違6年、於員林演藝廳帶來《水月.傳說》特別公演。傳奇的不只是一所高職的校慶活動有歌仔戲演出,更為傳奇的是這樣的大型演出在2015年前是固定活動,男主角都是台灣頗有知名度的戲曲音樂工作者陳歆翰這也是他從「問題學生」到「當家小生」再到「傳藝金曲獎音樂設計獎得主」的重要啟蒙。 問題學生開啟的輝煌紀錄 「我應該是個問題學生,很多老師對我的課業很傷腦筋。」陳歆翰這麼說。 熱愛參與活動的他,常在下課、午休時段黏著時任訓育組長的張珮娣老師聊天。「一屁股坐在她旁邊的位置,或是直接坐到她的座位,然後吃便當。」這個直到上課也不願意離開的問題學生,有個從小養成的興趣歌仔戲,恰巧與大學曾加入歌仔戲社的張珮娣老師碰出火花,便開始一起看戲、票戲(註)。 直到陳歆翰高二下學期,學校多了筆幾千元的經費,老師就帶著學生在畢業典禮上演出《盜仙草》。這次亮相,讓這群不愛唸書的學生們獲得鼓舞。同年,陳歆翰與張珮娣老師透過教育部補助召集更多同學,由國光歌劇團指導,完成第一次師生公演《桃花女鬥周公》。 有趣的是,當時學校並未成立「社團」,反而「劇團」率先成立,貼出海報,大肆宣傳。直到陳歆翰畢業,由於當時校長的支持,決定從日常培養技藝,才成立歌仔戲社。陳歆翰與歌仔戲社的關係,是在前往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就讀戲曲音樂學系後,每週返回彰化指導學弟妹這也是他因家庭因素而選擇戲曲音樂,能夠再演戲的機會。 「到戲曲學院後慢慢接觸業界,於是就把業界的概念帶入員林家商歌仔戲團。」從員林家商啟蒙,也回頭啟發員林家商歌仔戲團的運作,而以「大型公演」為標準。「要做就做大的」、「要做就做專業的」是他的信念,包含找劉文亮老師與周以謙老師來演奏、專業梳化團隊、力求自製劇本與音樂設計等,都是職業劇團的規模。 同時,無論社團、或劇團都受到師長的支持與參與。曾為了公演的武行需求,特別增闢武術體保生名額。陳歆翰想起某次公演結束後,某位壯碩的體保生學弟竟然哭了,原因是沒有排練就沒人一起吃便當、聊天。也曾因梳化費用不足,美顏進修班的老師帶學生跟著專業團隊學習,
-
特別企畫 Feature 37歲,2002年加入國立嘉義女子高級中學話劇社
擁有夢想,才成為自己
走進嘉義女中禮堂,折疊鐵椅被展開,然後排列整齊,並區隔出年級、班別,秩序儼然。唯一超越這裡秩序的是余品潔,再也掩不住興奮,爽朗的聲音成為裡頭的回聲亦是此時的回身,她指著舞台,說是之前話劇社上社課的地方;然後又從面對舞台右手邊的45度角往前指,說是當年高一的她,看到社團學姊介紹話劇社,她覺得好好笑、好想參加的那個角度。 高中前從未接觸過劇場的余品潔,加入話劇社無疑是她的戲劇啟蒙從那個看學姊表演的視角開始,逐漸成為那個視角裡的表演者,在不同舞台。
-
見山還是山
今年的我,啟動人生新篇章
我演了大半輩子的戲,挖掘無數女性人物的內在,演戲這件事在我的認知裡,已是再自然不過的反射行為了。但拿筆寫專欄,這可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呢!心情忐忑又興奮。說起京劇我總是興致勃勃神采飛揚,這會兒要用文字表達組織心中的想法,真覺困難萬分卻又喜歡這樣的挑戰,勇敢接受也是一種對生活難得的激勵方式吧。 許多人對我當年如何學戲很好奇。其實進劇校前父親徵詢過我的意見,當時的我,既沒有看過戲也不知道什麼是戲,卻一口答應了,因為對上學一成不變的學習考試充滿了厭倦感,也許因為少了父母的照顧教導而提前叛逆了。現在想來從小母親離開,對一個兩歲的孩子來說是無法正常過生活的,多少令我終生都伴隨著一份無名的孤獨感。 父親是我此生的領路人,冥冥中把我送往戲劇的道路上,至此我幾乎是獨自一人經歷著生活的考驗。作為一個幼小的孩子,成長時沒有父母的照看,是辛苦的。但作為一個需要嚐遍人生滋味的演員來說,這些歷程卻像是上天賜予的大禮呀!我生命中所有的大小事,點點滴滴,一切經歷,都在戲中角色人物裡得到對照和印證。如此看來,只要相信命運之神,祂確實會用心照顧每個人吧。 說起命運之神的眷顧,我在1991年拜入了梅門,這椿拜師典禮,在當年算是兩岸戲曲界很重要的大事呢!報上記載著梅蘭芳之子梅葆玖首次收徒,來自台灣寶島的魏海敏。北京前門飯店舉行拜師儀式,賓客百來位,到場祝賀嘉賓皆為京劇界著名表演藝術家、演奏家、政府官員等典禮簡單,不失莊重,也為兩岸交流迎來新的篇章。當年的大陸已經不流行收徒弟,都是在學校體制內學習。 我拜師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對梅派表演藝術更加了解更為精進。不幸梅老師於2016年去世,回想過去奔波於兩岸近30年間的師生緣,和無數名家同台演戲,學習到的方方面面實非筆墨所能描述的。 在學習過程中,我的生活重心和演出舞台還是在台北。不論是國光劇團、當代傳奇劇場,不管傳統戲抑或新編戲,在雙城的學習和實踐中,我的表演能量漸漸壯大堅實,對藝術的概念也不斷變化成熟。 今年,我也開始收弟子代師傳藝了。國光的黃詩雅和興傳奇的黃若琳、陳允雯,她們幾位都有很好的條件,只是會的傳統戲怕還需要更多些。為了應付現今劇團繁重的演出工作,對一些梅派藝術精緻的細節要求就更顧不上了。我身為梅葆玖老師肯定的開門弟
-
亞維儂
亞維儂藝術節新任總監首發,帶領觀眾深入流動的世界觀
4月初,葡萄牙導演羅提吉斯(Tiago Rodrigues)揭曉第今年亞維儂藝術節的神秘面紗.在首任外國總監的策劃下,這場具有77年歷史的藝術盛會不僅承接了前人樹立的文化典範與價值,也開創出深具前瞻性的全新風貌。 在羅提吉斯的主導下,今年的藝術節跳脫了國家種族與美學形式的分野,以「英文」作為策展主題.他希望帶領觀眾深入流動的世界觀,以審視近代殖民史的複雜脈絡、文化的多元性與人類的共通價值。在44檔節目中,共計有33齣全新創作,其中一半是世界首演。受邀創作者裡,75%是首次造訪亞維儂藝術節的新面孔,更有55%是女性。黛麗克(Julie Deliquet)是繼莫虛金之後,史上第二位榮登教皇宮的女性導演,她將改編美國紀錄片大師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的作品《福利》(Welfare),探討現代社會的機制失調。 「人類的脆弱」彷彿是今年藝術節大多數節目的共同主題。無論是波蘭導演陸帕探討流亡創痛的《移民》(Les migrants)、法國導演戈瑟蘭描繪存在虛無的《滅絕》(Extinction)、米洛.勞突顯政府非法侵占農民與原住民土地的《亞馬遜的安蒂岡尼》(Antigone in the Amazon)、巴西藝術家Carolina Bianchi和Cara de Cavalo控訴迫害女性的《新娘╱晚安,灰姑娘》(A Noiva e o Boa Noite Cinderela),這些作品都直指當代社會的矛盾核心,展現出「弱」的力量。 今年亞維儂的亮點還包括非典型劇場空間的開發。肯恩的新作《人間樂園》(Le Jardin des dlices)將重返久違7年的波旁採石場(Carrire de Boulbon),透過交織復古和科幻的風格一探荷蘭經典畫作。里米尼紀錄劇團導演凱吉則與6位跨領域藝術家,將帶領觀眾在森林中經歷一趟長達7小時的《共享風景》(Paysages partags)。
-
東京
日本國會通過法案保護自由工作者
日本政府今年2月24日於內閣決議保護個人身分接案的「自由工作者和企業交易公平法案」。本法案要求當企業委託自由工作者時,必須明示報酬金額,否則將處以罰款。這個法案被視為日本政府「新資本主義」的一部分,希望可以改善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的自由工作者職場環境,促進更多元化的工作方式。本法案曾於去年秋季國會臨時會中被提出,但因自由工作者的種類多樣等問題引起執政黨內部異議,因此暫時撤回。本次政府重新定義自由工作者為「受委任特定事業者」,並明訂保護條件,獲得內閣的一致認同。 根據調查,2020年日本共有約462萬名自由工作者,占整體就業人口約7%。按照該法案,企業方必須以書面或電子檔案等方式說明工作內容和報酬金額,並且要在60天以內支付酬勞。同時,禁止無故更動委任工作內容、強制要求批發或購買公司產品等行為,更設立反霸凌諮詢窗口,保障自由工作者的權益。違反者將受到公平交易委員會等機構進行調查和改正命令,處以不超過50萬日幣的罰款。 因社會背景影響,相較於其他領域,藝術產業勞動人口多屬於小型組織或自由工作者,長期在惡劣的條件下從事業務。文化廳於2022年7月公布「文化藝術領域合理契約方針」說明合約範本與條例,並委任民間團體綜合法律、藝術等不同領域專家意見,編寫《自由藝術工作者合約指南》,舉辦相關講座及論壇,期許自由藝術工作者能透過理解契約的合理性保障自己的工作權益。相關資料可參考下列網址:https://theatreforall.net/contractlesson2023/。
-
首爾
殘障藝術家創作優先採購制度上路
尹錫悅總統上任後,為實踐其「友好弱勢」政策,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主導,陸續研擬多項以殘障藝術人士為受惠對象的福利制度。根據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2021年統計數據,韓國國內殘障藝術創作者平均年收入為809萬韓元(約新台幣18.8萬元),參與創作或演出活動收入僅218萬韓元(約5.6萬元)。為保障殘障人士從事藝術活動的權益及生計,韓國政府頒布實施「殘障藝術人創作物優先購買3%」制度,推動國家與地方自治團體,以及各級公部門機關等共847個單位,優先採購殘障藝術人士創作。 此制度上路後,文化體育觀光部所屬機關亦扮演帶頭宣導的角色,如韓國文化藝術教育振興院(Korea Arts Culture Education Service)、藝術經營支援中心(Korea Arts Management Service)、電影振興委員會(Korean Film Council)等機關,已計劃編列預算,透過韓國殘障者文化藝術院(Korea Disability Arts Culture Center)官方網站上的公開資訊購入美術、工藝及表演藝術作品。為了提供更便利的線上採購介面與系統,政府也計劃在明年底前完成「殘障藝術工作者創作物流通特色平台」的建構。 此外,文化體育觀光部也在4月底與韓國殘障者文化藝術院、愛心視覺殘障者室內管絃樂團合作,於青瓦台春秋館舉行特別演出。青瓦台過去曾為總統府及總統官邸所在地,2022年總統府遷移後正式對外開放。本次演出也是文化體育觀光部接下青瓦台委託管理權責之後,第一次在青瓦台舉辦音樂展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春苦短,去參加社團吧?!
profile 正文 郭施揚 18歲,國立中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一年級 2019年加入新竹市立建功高級中學熱音社 會參加熱音社,原因聽起來有點好笑,因為我從國小開始在國樂團彈Double Bass,上了高中之後,認為樂團的Bass性質和Double Bass很類似,覺得可以試試看,就選擇熱音社。只是現在回想起來,我在熱音社其實沒有變成大家想像中的風雲人物,也不是那麼開心。一方面是我個性比較悶騷,不知道怎麼和社員聊天和討論事情,加上演出的曲子真的太難彈,練習時也常有挫折感,只有主唱和吉他很投入,反而更不知道怎麼定位自己,都是私下自己彈喜歡的曲子居多。 楊宣安 18歲,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一年級 2019年加入國立臺南家齊高級中學科學服務社 <td style="width: 541px;
-
特別企畫 Feature 要社團 vs. 不要社團
戲劇社 PK 非戲劇社
當「社團活動」成為課綱的一部分,成為每週必須參與的固定課堂時間,真的能夠提供學生屬於「課外」的知識與技能嗎?或者,這樣還算是「課外」教育嗎?當我們用成人的眼光回望自己的高中社團生活,或是用成人的方式制定相關規則,認為是教育改革的一環,對於現役高中生而言,真能感受到實質幫助?或是符合了他們的需求? 這次,我們與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合作,邀請參與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的6位現役高中╱職生,分成「正方:贊成現行社團規劃」與「反方:反對現行社團制度」,於紀念台灣文化覺醒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藉由某種時空對照的畫面構成與概念,透過高中生的彼此討論,回扣當年台灣新文化運動對於「結社」的價值,進行一場能夠暢所欲言、不按照任何規則的「微辯論」,以正方、反方交替陳述的方式進行。同時,也在他們都喜愛戲劇的前提下,以「戲劇社」與「戲劇參與」作為主要案例,作為辯論內容的說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對「完成度」的想像
開始帶高中社團是在2006年,契機是行政院文建會舉辦的「超級蘭陵王青少年創意短劇大賽」,台北市明倫高中戲劇社需要創作與排練上的建議,經由牽線,我以自身華僑高中戲劇社的參賽經驗來支援這個社團,後續又陪伴明倫高中戲劇社製作「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所舉辦的「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演出,多次工作磨合後,便擔任該社團的指導老師。 討論「帶領高中社團」這個主題,或「戲劇教育的成長功能」之前,我坦承自己進入高中社團指導的初始,並不具相關專業教育背景(當時僅是重考生),與高中生的互動,很早即奠於校外戲劇比賽機制的諮詢關係,環繞著如何讓演出正式完成、如何服膺不同主辦單位的獎懲規則等等,功利性相當明確,但這種「明確」並不代表在策略上就相對成熟、精準,「權威性」更是常被挑戰,社團很多時候是針對社內「經營方向」進行最大公約數的嘗試與摸索。 指導老師與校方間的認知整理 嘗試與摸索,常肇於彼此雙方差異的感知與整理上。 一開始與明倫高中戲劇社接觸,首先有感的是校風的區別。華僑高中戲劇社指導老師是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學生擔任,依系上所學,制定標準戲劇社課內容,教授關係已定型;明倫高中戲劇社當時的指導老師是由校內有興趣的教職員來兼任,若無人兼任,社團活動每週就以學生自行分組即興演出度過。因為習慣這種自主的社團模式,學生主見也偏重,會直接在課堂上質疑活動意義。兩三次的走走停停,最終還是在與社員確認共識後,才重新展開課程安排,且與學生協議之外,學校的需求、資源、期程、規定與社團管理態度也須納入考量。 對大多數校方而言,社團比較像是教育部所規定的義務性的評鑑,以要求社團繳交基本的活動記錄即可。積極的學校會視社團為招生門面,慣例跟學生接洽校慶製作與校外活動的資訊。有些高中對於社團的支持,體現在良性競爭的重視上,對表現好的社團依規範獎勵,歷屆社團記錄亦保存完善。有些高中則是對社團抱以互助互惠的角度,給予實質資源的同時,亦希望社團能回過頭來推廣校內活動。 對於學生社團的支持,不同校風各有考量,但至少在受理學生意見上,只要社團於課堂範圍內提出必要性的需求,校方大多都會提供一定程度的資源協助。因應學校不同差異,如何讓社團學生認知校方管理狀態、大小期程、熟悉資源的申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選擇什麼社團?或是,你是誰?
這是小志第3次走進諮商室,臉上掛著淺淺的憂鬱,嘴角都快垂到木頭地板上。 「學校發生什麼事了嗎?你感覺心情很差啊!」我問道。 「這禮拜要選社團了。」小志淡淡地回了一句。 「哦,所以你覺得又要浪費時間了是嗎?」我回道。 似乎是說進心坎裡,小志猛然抬起頭,露出不耐的表情,開始霹哩啪啦地說著:「幹!蠢爆!每個人都要參加社團,但社團活動真的很浪費時間,我想要好好把時間花在唸書跟考大學上面就好,學校跟教育部要我們探索自己、多元發展,是有病嗎?要發展去大學發展就好啦!幹嘛要在我們這麼重要的時間點,逼著我們去弄那些有的沒的,好像我們很閒一樣。而且,我又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要怎麼選自己喜歡的社團?麻煩死了!」 我淺淺一笑,並回應:「對你來說,效率真的好重要,尤其是當你路徑明確,就是好好念書,準備考大學時,其他的東西都變得很多餘跟浪費時間了。」 「對呀!對呀!」小志邊點頭邊說道。 「然而,我還聽到了一個部分,認識自己好像會讓你有些焦慮是嗎?」我說。 小志愣住了,好似從來沒有想到我會這麼回應,然後開始陷入沉思。 「就⋯⋯有點尬,從小到大我爸媽都只有叫我好好念書,別人上很多才藝班,看起來都很好玩的樣子,我卻只有滿滿的全科補習班。」小志露出有點哀怨的眼神說道。 「好像也有點羨慕是嗎?」我說道。 小志點點頭。 「而且,對於自己喜歡什麼,卻是一片空白,讓你感到焦慮還有不自在,好像不夠認識自己,是件真的好尷尬的事情。」我繼續說道。 「對,除了很會唸書以外,我好像不知道我自己是誰。」小志默默流下眼淚。 自我統整的關鍵階段 在青少年的學習路上,我們好希望他可以少走一些彎路,所以希望他可以專注走好一條路就好,而因此往內心走的「自我了解」及往四處拓展的「多元試探」,可能都被視為浪費大好青春的「歧路」,而一直灌輸這樣的概念給青少年,青少年在吞入這樣的概念時,會邊認同也邊混淆著。 根據Erik 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人類的生命由身體系統、自我系統及社會系統的相互作用和修正而產生。身體系統指的是生物組織體正常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數據看高中生的社團參與
當「社團」成為現行高中教育的必要後,高中生真的能夠選擇自己想要的社團嗎?社團,對他們而言又是怎樣的存在呢? 這一次,我們發動《PAR表演藝術》雜誌史上最大「高中生召集活動」,找尋身邊所有高中生,發送這份社團選擇與參與的問卷,並獲得多校師長的協助,共回收超過900份有效問卷。 其中,填寫問卷的女性比例偏高,約莫超過6成。分布區域部分,以「基隆、台北、新北」最多,共占4成,「台南、高雄、屏東」次之,亦達36.5%,中部、東部、離島皆有問卷回傳,總計超過200份。就讀年級以高二生居多,按順序為高一生、高三生,但差距不大、比例均衡。就讀組別方面,自然組與社會組比例相當(差距約12份),並有30.5%的填寫者尚未選組、或不在傳統組別分類。 問卷統計結果將分為5組圖表,分別是「社團類型」、「選社原因」、「預期功能」、「實際效用」與「參與社團意願」,希望勾勒出高中生的其中一個面貌。
-
人間父子
婚姻到底是一股衝動,還是一種選擇?
步入婚姻以前,心動的一百種理由 吳定謙:既然要聊婚姻,我一開始就想講垃圾話。前天我在網路上,看見淡水有家海鮮餐廳叫做「海風」要結束營業了,那時候我不是丟到我們家的LINE群組嗎?因為印象中小時候媽媽有說過,那是她跟你第一次約會去吃的餐廳,我就說:「你們的回憶好像要少一個囉!」結果你竟然回說:「不是喔,我們第一次約會是去吃湯圓。」兩人就開始爭論。我當下超想退那個群組,不應該挑起這場紛爭的。 吳念真:我這個人是用畫面來記憶的,所以對那天的記憶還很清楚,那天晚上我們第一次去聽民歌,結束以後就去吃湯圓,連她穿什麼衣服我都隱約記得,甚至那天她說了什麼話她說小時候「在家做湯圓,最困難的是把花生脱膜!」這種細節我都記得。只是她可能不記得這是第一場約會吧。 吳定謙:我跟太太結婚前的記憶,有件事情我印象很深刻。我們第一次聊天的時候,她提到自己有在做LINE貼圖,然後就直接送了我一組!其實那個貼圖不貴嘛,可是收下她自己創作的東西,對我來說很珍貴,還不是隨便的一個禮物,是她自己畫的。 吳念真:這個我可以理解,如果有人送來他的創作,我也會覺得很高興,因為我們知道,創作是某個人集中精神,專注完成的,完成這個是要花時間花腦袋的。 吳定謙:再加上我們物質慾望都很低,節日也不會特別送禮。啊,這讓我想到,我送過你最喜歡的禮物某一年暑假我去紐約玩,覺得那城市的光影跟台灣很不一樣,就拍下來、洗成5乘7的黑白照片,然後放進相框送給你。也不是什麼貴重的東西,但總是有些禮物會在看到的當下,重新讓人想起那種「想要把這一刻分享給你」的心意。 想像中的婚姻,從看見對方的家庭開始 吳念真:但是真的要說齁,我之所以會結婚,當時也不是因為「愛到想要跟這個人過一輩子」。在我那個年代,我30歲才結婚,算很晚了,我是家族的長孫,那幾年祖父生病,我爸爸就問我有沒有交往的對象,他說如果訂婚的話
-
焦點人物
李慈湄:走進無邊的聲響世界,建構聽覺文本
一路從劇場聲音設計、聲音創作計畫,到6月份即將首演的聲音劇場作品《聽起來像聲音?石-頭-S-tone》,看似自然而然的創作脈絡,讓李慈湄在角色轉換中梳理聲音創作的各種挑戰。2020年,她與編舞家林宜瑾、壞鞋子舞蹈劇場所合作的《吃土》,利用北管入樂,透過電子音樂的再詮釋,成功地在視覺舞蹈作品中掌握聽覺感官的話語權。此後,她便踏上以聲音創作為主體的浩瀚之路。
-
倫敦
舞台劇《龍貓》在2023年劇場奧利維耶獎大放異彩
一年一度的劇場奧利維耶獎頒獎典禮 (Olivier Awards ceremony)於4月2日舉行,在倫敦皇家艾伯特音樂廳( Royal Albert Hall )舉辦盛宴,由演員漢娜.瓦丁頓(Hannah Waddingham)主持,眾星雲集。 由皇家莎士比亞劇院(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與日本作曲家久石讓合作的《龍貓》(My Neighbour Totoro)入圍9項、獲頒6個獎項,包括最佳娛樂與喜劇劇作和最佳導演,是本次最大贏家。本劇的女主角之一梅.麥可(Mei Mac)亦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雖未獲獎,但這是首次有東亞女演員獲得這個獎項的提名,可謂創造歷史。 上次獲得最佳導演的瑞貝卡.弗雷克娜(Rebecca Frecknall)這次因執導《慾望街車》再度被提名此獎項。雖然輸給《龍貓》導演麥克德莫特(Phelim McDermott),但她執導的劇作獲得最佳重演作品,而戲中男主角保羅.麥斯卡爾(Paul Mescal)更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則由是演獨角戲《初步舉證》(Prima Facie)的周蒂.蔻摩(Jodie Comer)奪得,這是她首次登台演出,本劇也獲得最佳新劇本獎。 最佳新音樂劇由《Standing at Skys Edge》拿下,本劇由國家劇院與雪佛德劇院 (Sheffield Theatres)共同製作,雪佛德劇院前年製作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也在去年奧利維耶獎頒獎典禮上大放異彩。《Standing at Skys Edge》 剛結束在國家劇院的演出,獲獎後便宣布將於明年2月移師倫敦西區劇院 搬演。於 1943 年紐約首演的牛仔音樂劇《俄克拉荷馬!》(Oklahoma! )是音樂劇的經典之一,去年由楊維克劇院(Young Vic)重新製作,今年搬至倫敦西區,這次則獲得最佳重製音樂劇與最佳音樂劇男主角獎項。
-
柏林
柏林戲劇盛會開幕在即,突傳管理團隊人事異動
2023年柏林戲劇盛會(Berliner Theatertreffen,以下簡稱TT)正在如火如荼地籌備著5月12日的開幕。這是疫情後回歸實體現場的第2年,也是這個德語區劇場盛事迎向第60個年頭的歷史時刻,卻在3月中突傳人事異動:去年9月甫成軍的4人策展團隊中,波蘭裔劇場製作人瑪塔.希爾特(Marta Hewelt)宣布4月1日正式退出柏林藝術節與TT團隊。 《每日鏡報》(Tagesspiegel)以「『並無紛爭』:希爾特離開戲劇盛會管理團隊」為標題,文中引用柏林藝術節新聞稿:「由於在組建新團隊與管理層的過程中,認知到彼此不同的工作方式,希爾特和藝術總監皮斯(Matthias Pees)同意,彼此不再繼續合作。」這件人事變動,不僅在時間點上令人吃驚,除因兩人過去曾成功合作執行過多項製作,希爾特於 2010-2012年在柏林HAU劇院(Hebbel am Ufer)與皮斯還共同組織了兩屆的拉丁美洲戲劇節,因此兩人絕對有足夠的機會能了解各自的「工作方式」。長年在獨立劇院(Freie Szene)工作的希爾特上任後,有著從HAU劇院的售票口起步,紮實的第一線劇場行政工作經歷,曾被期待能進一步打破TT長年偏愛市立劇院大戲的保守作風,如今求去,她接下來的動向也引發關注。 梳理TT近10年來的脈絡,從女性藝術家╱團隊保障名額、深入現實社會的議題、接觸各類族群、打開更多國際面向與對話平台,一步步塑造起多元自由的形象。今年更是在新上任藝術總監皮斯任命下,首此由4人策展團隊共同主導。但事實上,文化、語言、專業各異,同時也是第一次合作的4個人該如何各司其職,成就一個指引方向的頭腦,本就是難題。此時希爾特宣布退出,剩下的3人將在未來繼續運作TT的管理團隊。究竟是能守成還是大破大立,大船的走向,也讓眾人既期待又擔憂。
-
紐約
紐約愛樂終於迎來杜達美擔任音樂總監
經過可能是古典樂壇最長的追求期後,紐約愛樂終於追到了當紅指揮杜達美(Gustavo Dudamel),他將從2026樂季起擔任這個美國歷史最悠久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 杜達美是21世紀崛起、至今聲望最高的新生代指揮。他在2004年贏得馬勒指揮大獎時才23歲;一頭爆炸捲髮、指揮時隨音樂全身舞動,深具舞台魅力;加上他出身委內瑞拉的國家音樂訓練機制El Sistema,對因為公立音樂教育不斷縮減而憂慮不已的西方古典界很有「禮失求諸野」的認同感,所以很快就成為樂壇寵兒。當時紐愛和洛杉磯愛樂都在尋找新總監,他被視為熱門人選,最後是西岸搶下這朵花魁。 10年後紐愛的葛伯特(Alan Gilbert)宣布不續任,杜達美再度成為第一人選。但他與洛愛的關係正是你儂我儂,更是難得好萊塢也賞臉的古典音樂家,何況紐愛固定演出的音樂廳改建一再難產,他沒理由跳槽,其他知名的指揮也沒人願意接這個燙手山芋,所以紐愛選了一個跌破眼鏡的梵志登。 梵志登就這樣不慍不火地過了幾年,他任內「聲量」最高的一件事卻與演出無關,是在2017年把柏黛(Deborah Borda)從洛愛請回來當大老闆。柏黛正是當年簽走杜達美的伯樂,所以此舉馬上引發諸多聯想。但要迎名駒入肆前,得先修好馬房;柏黛不愧是經緯大才,果然達成幾個前任都未竟的志業,趁著疫情停止演出期,完成這項5億美元的大工程,在去年9月風光開幕,但她隨即宣布將在一年後離職,震驚樂壇,讓人擔心當時還是進行式的樂監徵才會不會卡住。等到2月突然宣布簽下了杜達美,大家才知原來她是鴨子划水,一切盡在計畫中。柏黛臨走前終於幫紐約把這個乘龍快婿帶進門,可說是為近10幾年都有點消沉的紐愛,開啟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