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
雲門與台灣文化的靑春歲月
雲門崛起的年代是現在的台灣文化醒來的靑春歲月。一如少年歲月之於人的一生那樣,那是關鍵性的年代,也是理想主義的年代。少年時時自問:我是誰?我爲什麼這樣?生命的意義何在?未來我將走向何方?那時節的台灣文化正在開始自問這樣的問題。
-
台前幕後
設計大師:李名覺 MING CHO LEE
李名覺是六〇年代以降,美國最重要的舞台設計家。他曾爲大都會歌劇院、紐約市立歌劇院、瑪莎葛蘭姆舞團、艾文艾利舞團、荷西李蒙舞團及百老匯等擔任設計,獲獎無數;許多設計作品,如今已成爲經典。他倡導的設計語彙,更影響深遠。十年前爲林懷民《紅樓夢》擔任舞台設計之後,李名覺今年再度跨海來台,與雲門合作《九歌》。本刊特別邀請《九歌》的燈光設計,也是李名覺在耶魯硏究所的學生林克華,來談談這位美國舞台設計的一代宗師。
-
台前幕後
歌劇舞台的設計
李名覺不但是戲劇、舞蹈的舞台設計大師,在歌劇的領域中也十分傑出。透過這篇作於一九七四年的文章,他揭示了一個設計者的原則、方法,以及與作品內在世界的溝通之道。
-
名家訪談
美麗.敏捷.靑春與汗水 專訪美國舞蹈金童帕森斯
六月十至十三日,國家劇院出現了滿場的歡笑,帕森斯舞團帶來了一連串的驚奇,令在場的觀衆「目不暇給」,從幽默的〈信封〉、〈睡的硏究〉,令人沉思的〈命運〉,充滿機智與敏捷的〈捕捉〉,到靑春洋溢的〈納辛門多〉,帕森斯展現的才氣令人由衷讚嘆。本刊特邀請舞蹈家羅曼菲爲讀者訪問這位目前走紅美國舞壇的金童,一探其成名背後的甘與苦。
-
音樂
今夏台北很爵士
前有《爵士.台北》後有《逍遙音樂週》,現代與傳統的感動將引您一路自由即興、搖擺而下。西班牙吉他演奏家荷塞.鞏薩雷斯,與好手雲集的北京中央民族樂團,是八月另外兩場値得聆賞的音樂會。而《動物狂歡節》《小美人魚》《晚禱》等,則是特別爲兒童製作演出的節目。
-
戲劇、舞蹈
迴旋多姿,活潑潑的表演
天候氣象多變的夏令時節,將隨淸新多樣的系列國際兒童節目演出,一掃酷熱沉悶。從《楚辭》汲取材料的舞劇《九歌》,也在「雲門」長期精心籌備下成型。其他不可錯過的尙有明華園《界牌關傳奇》、瑞典皇家劇團《沙德侯爵夫人》等。
-
新秀登場
郭曉華從傳統出發的編舞者
近年來,在台灣看到大陸的藝術表演已屬平常,但在舞蹈方面,能看到大陸編舞者,根植於傳統,走向創新之路,又能不落俗套者,卻不平常,郭曉華即是這麼一位難得的編舞者。
-
交流道
北京的「地下劇場」 關於牟森、「戲劇車間」及《彼岸》的演出
沒有宣傳,沒有新聞,沒有申請批准,沒有贊助,沒有門票,沒有樂捐箱,來自大陸各地的「盲流藝術家」,在北京開創了自主的劇場文化。來自台灣的楊渡,見證了這場動人的演出。
-
交流道
邁向專業化的迷思 跨海看戲之一
離開生命的悸動、歷史的沉思,離開對人性、人生的深切體驗,離開對更合理的社會、更完善的人性的渴求與企盼,任何新奇的技法都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賣弄。
-
交流道
政治喜劇 美國舊金山默劇團
美國最資深的一個政治喜劇團體「舊金山默劇團」,向以犀利敏銳的角度,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弊端而著稱。今年四、五月間,「優劇場」團長鍾喬應邀前往舊金山,參與該團新戲《產業外移》(Offshore)的製作排練,長達四十天的觀摩,他對「集體創作」的工作方式有更新的詮釋。
-
交流道
台灣/歐洲音樂直航 台北愛樂歐行隨記
一萬多公里的行程,十六天的日子,台北愛樂室內樂團,在歐洲完成了五場非常成功的演出,以及一場錄影錄音與一場小型室內樂演出。這些演出,震驚了歐洲的樂壇,也懾服了歐洲最嚴苛的樂評家。
-
美國篇
NEA模式輸送文化養料 美國「國家藝術基金」補助政策
政府的文化政策攸關文化生態之演進,而牽涉到衆人之事就不免有政治因素夾雜其中,決策者與執行者如何拿揑分寸,自古以來就是個有趣的話題。
-
美國篇
波多馬克河畔的文明 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
我期許美國,非僅鼓勵政經發展,更應獎賞藝術成就。我期許美國,逐步提昇藝術成就的水平,並擴大全民參與文化活動的機會 約翰.甘迺迪
-
美國篇
江海不拒細流
以在海外發揚傳統中樂,推展現代中樂爲旨趣的紐約長風中樂團,自一九八四年創建以來,活躍於美東地區的音樂舞台上。少數民族的文化團體如何得到當地政府的補助,長風是一個範例。
-
大陸劇場
《關漢卿》的新意
五、六月間,中國靑年藝術劇院在台灣巡迴演出的《關漢卿》,是繼一九四八年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劇團在台北演出,相隔四十五年之後,大陸話劇團體再度渡海演出的劇目,它可以讓台灣觀衆和戲劇界認識傳統話劇在大陸的基本槪貌和大陸藝術家對這類戲劇的新闡釋。
-
大陸劇場
化經典為前衛 《中國孤兒》與《趙氏孤兒》同台輝映
我國元雜劇作家紀君祥創作的《趙氏孤兒》,於五百年後由法國名作家伏爾泰據以創作《中國孤兒》,自一七五五年在巴黎正式上演以來,一直是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一九九〇年七月,在一項中國比較文學會上,林兆華導演首次將伏爾泰的「孤兒」引渡回到中國舞台上,他選擇兩個經典劇目的某些片斷,經過並列對校等前衛化處理,使兩劇各自固有的經典價値守則和藝術模式同時被顚覆、被肢解,在揚棄和重組中再造一個「物種」。
-
台灣戲劇
台灣新劇始末
新劇的歷史起源,與歌仔戲的興起幾乎是同時,不過歌仔戲比較迅速地蔓延了整個寶島;而新劇在不斷的改進及與地方民間風情結合之下,至五〇年代,更迎頭趕上歌仔戲,與歌仔戲分庭抗禮,成爲當時民間最重要的休閒活動之一。
-
戲劇
回到什麼樣的原點? 談「人子」的《衣櫉世界》
「人子」劇團的《衣櫉世界》,以心理寫實的手法,呈現一個兩人世界中壓迫/性虐待的過程。這齣被某些小劇場人士目爲開倒車的「寫實劇」,究竟是想嘗試回到什麼樣的原點?
-
戲劇
歷史是才華的墊脚石? 對《哈姆雷特機器》的一些看法
「我是好哈姆雷特,給我一個理由傷心吧!啊整個地球和你換個眞正的悲悼,我像個駝子拖著我超載的大腦,在這個希望的時代有些東西已經腐爛,讓我們鑽進地球從月亮把它炸掉。」
-
戲劇
華麗馬戲的鄕愁與漂泊肉體 「台灣渥克」劇團
甫成立一年的小劇場新健將「台灣渥克」,以顚覆性的輕快筆觸,描繪台灣肥皀劇社會下的庸俗喜感;馬戲秀場似的表演在粗糙中活力充沛,在陳腔濫調中出人意表,在一切的胡鬧、瞎鬧和倒錯中,觀衆歡樂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