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樂評家」與「音樂水準」

決定一位演出或創造者命運的是群衆,而不是一兩位樂評家。一位好的樂評家,是一位能引領讀者對音樂演奏批判思索方向的人。群衆的音樂能力與音樂知識的豐富與否,才是決定音樂演奏水準高低的基礎。

決定一位演出或創造者命運的是群衆,而不是一兩位樂評家。一位好的樂評家,是一位能引領讀者對音樂演奏批判思索方向的人。群衆的音樂能力與音樂知識的豐富與否,才是決定音樂演奏水準高低的基礎。

「樂評家」在國內是一個意義含混的名詞。通常一位音樂工作者在報章雜誌上寫過幾篇文章之後,「樂評家」的頭銜很容易就隨之而來。近十年來,常常聽到許多對音樂演奏水準浮濫的抱怨。有人認爲原因之一是國內缺乏眞正的音樂評論人材,甚至有人認爲樂評制度的建立是提昇演奏水準的靈丹妙藥。

國內的樂評制度的確需要建立,但卻決不是提昇演奏水準的靈丹妙藥。「樂評」是一種專業,是一種「智力」的顯示,是一種「分析」的行爲;是以音樂的演出、或對一首新曲爲「主要」分析對象的專業。這種專業實際上與新聞媒體無法分離。因此「樂評」看起來要比一首作品的演出或新曲的發表,對社會似乎更有影響力。一場音樂會祗能直接地對參與的觀衆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然而一篇「樂評」,除了能對曾在場的觀衆產生影響以外,也同時對不在場的觀衆發生影響。

然而,從音樂歷史上看,從來沒有一首偉大的音樂作品,或一位偉大的演奏家,曾因爲一篇愚蠢兇惡的音樂評論而一蹶不振的。同樣,也沒有一位演奏家或一首新作,能單靠樂評家的「吹捧」而能創造出一生的事業,或成爲偉大的樂曲。一篇佳評,頂多祗能影響演奏家極短的時間。在國外許多獲得名樂評家極佳讚美之辭的演奏家,幾年後卻失去踪影。一篇惡評,同樣也頂多祗能影響一位音樂家或音樂作品短暫的時間。美國指揮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多年來從未在紐約《哈羅德論壇》Harold Tribune得過好評,但是伯恩斯坦仍然擁有一個輝煌傳奇的事業;《春之祭》首演後的惡評如潮,也仍然無法削弱這首作品的傑出偉大。祗有音樂家的本身,才能創造自己的事業。

左右音樂演奏水準高下的,事實上與聽衆音樂素養的高下有絕對的相互關係。十九世紀間,當歐洲音樂家、演奏家從「宮庭」走向「民間」之際,歐洲民間社會中就已普遍存在着「業餘音樂家」(amateur musician),這些「業餘音樂家」平時能彈善奏,多半以演奏或聆聽音樂做爲休閒活動,目前許多「經典名曲」實際上在當時是爲這一批廣大的人口而做的。因此依靠音樂演奏或創作爲生的「專業音樂家」(professional musician),如果在音樂知識及樂器演奏修爲上,沒有「特異」於那些普遍存在的「業餘者」,就不可能在音樂的領域中討生活。而「超技者」或「巨匠」(virtuoso)名詞的產生,是指那些修爲能力高於一般「專業演奏家」的「超級特異藝能者」。職業的「專業演奏家」在那一群普遍存在,對音樂具有判斷能力的「業餘者」之前演奏,水準要是低落,那裏能夠立足?在國內,「學音樂」所指的都是朝向「專業」之路的音樂敎育,「業餘者」如鳳毛麟角,加上一般音樂知識敎育不足的情況下,音樂演奏水準浮濫而缺乏管制,也就不難理解了。

決定一位演出或創造者命運的是群衆,而不是一兩位樂評家。樂評家頂多祗能散播一些觀念使讀者思索而已。一位好的樂評家,是一位能引領讀者對音樂演奏批判思索方向的人。群衆的音樂能力與音樂知識的豐富與否,才是決定音樂演奏水準高低的基礎。樂評家本來就不具有改造或提昇演奏或創造水準的能力。

 

文字|張己任  東吳大學音樂系主任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