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演出製作事二三
表演製作的「感性」與「理性」
起始於對創作主旨的建立及敦促,到當創作主旨在過程中,產生偏頗時的提醒、建議,有時甚至是看守原主旨的必要動力。但當若創作主旨的變動之必要,影響製作最大利益時,原製作架構的調節與支配策略的檢視與更新布局,更是製作管理者必須要具備的活用、應變、彈性的承辦能力。
-
企畫特輯 Special
大團匯聚、國寶領航 跨劇種的融合與對話
第二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將在明年三月登場,內容以歌仔戲、布袋戲相關作品為大宗,並有京、崑、豫、南管戲、客家大戲,與來訪的日本雅樂、粵劇等各種。若以此為經,串連起各劇目的緯,則是劇種間的交會與對話、現代與傳統的交融與結合,不僅僅是跨界、配搭,而是完全將之作為創作的基底,由此延伸發展。
-
紐約
全息投影表演技術精進 讓卡拉絲還魂登台
這是歌劇女神卡拉絲的演唱會,在樂團的伴奏下,她娓娓唱來,那一個個鮮活的《托斯卡》、《諾瑪》、《馬克白》、《卡門》女神還魂了嗎?不是的,這是透過全息投影技術製作的演出,為了重現卡拉絲本尊,製作單位克服許多困難,讓去世四十年的女高音再度高唱。
-
柏林
《阿勒曼尼亞大舞廳》 德、土之間的移民愛恨
高爾基劇院近期演出的《阿勒曼尼亞大舞廳》,是一齣關於當代土耳其與德國之間愛恨糾纏的舞劇,透過歌舞劇形式,在極少的台詞中,描寫從過去至今近六十年的移工史。不熟悉的觀眾,可直接接收到衝突狀況和舞劇形式堆砌的嘲諷與荒謬;熟悉歷史脈絡的觀眾,則能從精心設計的各種橋段中,看到微縮版的德國移民史演譯。
-
倫敦
從劇場觀眾到總監 廿八歲的琳頓接掌布許劇場
以培養劇作家聞名的倫敦布許劇院,在現任藝術總監攸尼斯的經營下,成為一個更具反思與包容多樣性的藝術場所。九月時攸尼斯宣布將卸任轉職,經過兩個月,布許劇院在上月公告新任藝術總監將由同為導演與劇作家的布莉奈特.琳頓接任。琳頓年方廿八歲,本身是圭亞那裔,從布許劇場的觀眾到成為藝術總監,她自許讓布許劇場為倫敦的藝術家帶來更多靈感。
-
巴黎
與法蘭西戲劇院合作 歐斯特麥耶《第十二夜》狂歡搬演
受到近年來保守勢力在歐洲崛起所影響,德國知名劇場導演歐斯特麥耶想要重探《第十二夜》,呈現莎翁怎麼透過風趣的筆觸,突顯超越性別框架的慾望。這三年來,他在巴西、羅馬和柏林的導演工作坊中與大學生一起探索此劇情節,近期並與法蘭西戲劇院新生代演員合作搬演,透過符號的拼貼與錯置,不僅突顯劇中的扮裝橋段,也顛覆了大家對於性別和身分的既定認知。
-
上海
華人音樂劇大師黎錦揚辭世 《花鼓歌》傳奇永留
醉心於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上海,年末之際也以豐富多樣的音樂劇展現企圖,但與此同時,出身上海、首位征服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大師黎錦揚以百歲高齡辭世,卻未在上海激起回響。出身書香世家的黎錦揚,上有兩位對中國流行音樂界影響深遠的哥哥,自己赴美後,則以小說《花鼓歌》被改編為音樂劇與電影而備受矚目,堪稱是為華人創作和打造音樂劇樹立了成功的案例和經驗。
-
香港
素人參與演出 「香港國際黑盒劇場節」尋生活真實
今年十月初至十一月初舉辦的「香港國際黑盒劇場節」,由香港話劇團與西九文化區聯合主辦,主題為「尋常見.見尋常」,企圖把「真實放諸舞台」,策展參演劇目較之前兩屆具挑戰性,除了結合真實與虛構的劇碼,也有素人參與的演出,讓劇場與現實進行多樣的對話。
-
TSO精選 TSO Choice TSO典藏系列「聲情詠戲—周藍萍的臺灣小夜曲」
唱起小夜曲,重憶周藍萍
〈綠島小夜曲〉過去總被誤解為政治受難者的心境,但事實上卻是一首美麗的情歌,由音樂家周藍萍寫給妻子的定情曲,優雅的歌詞與琅琅上口的旋律,在台灣傳唱至今逾一甲子。這位傳奇音樂家的作品不但橫跨了台灣、香港兩地的流行音樂界以及電影界,最膾炙人口的配樂作品莫過於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可惜他英年早逝,即便作品傳頌不歇,「周藍萍」之名卻逐漸被淡忘;直到近年,在音樂學者沈冬教授、周藍萍女兒周揚明等多位努力下,完成了生平及音樂研究,以及紀錄片的拍攝,「周藍萍」這個名字才被重新喚起,連結起大家的記憶。 在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重啟台北市音樂季的第一年,以「聲情詠戲─周藍萍的臺灣小夜曲」演唱會作為樂季壓軸,向周藍萍致敬。為此本刊特邀沈冬教授撰文介紹,在音樂會演出之際,讓讀者近身了解這一位從古典跨入流行、開創新世代的音樂先驅。
-
TSO精選 TSO Choice
TSO六年耕耘 再造北市最令人心動的聲音
自二○一三年接任TSO首席指揮的吉博.瓦格,即將在十二月底卸任。對樂團來說,六年來他帶給了樂團豐厚的刺激與鼓舞,此刻回顧所有訓練與要求,其實都成了樂團面對未來最好的後盾。在團員心中,瓦格曾經帶給他們什麼呢?本刊特地訪問樂團首席姜智譯與大提琴首席簡荿玄,分享這位世界知名的匈牙利指揮一路帶給樂團的禮物。
-
焦點專題 Focus
從「叛徒」出發 追尋劇場愛滋啟示錄
每年的十二月一日是「世界愛滋日」, 目的在提高人們對於HIV感染與傳播的意識、 並對過往那些因疾病而失去的生命哀悼。 卅多年後的這一天,回望過去, 那些過多的推諉、歧視、誤會、恐懼, 在一切都還沒來得及被理解前, 已形塑成形,直至今日,亦難擺脫。 八○年代爆發,成為人們聞之色變的病症時, 愛滋還沒有藥物可醫治。 它曾是絕症,也在世界各個角落, 讓病患與感染者被以「非人」態度對待。 從那時開始,劇場的創作者們, 或現身說法、或高聲疾呼, 或映照人性、或深入關懷 現在它得以控制了、測不到就不會傳染, 當生命得以延續、不受病毒侵擾之後, 我們得重新開始, 面對彼此,面對接下來的年歲, 面對關係,面對性、面對愛。
-
焦點專題 Focus
不了解愛滋,如何面對恐懼?
卅多年前愛滋為世人所知時,因為不知治療之法而造成大量罹病者死亡,也埋下世人的深深恐懼,避之唯恐不及下,採取隔離或汙名化方式應對,也衍生出不當的歧視心態,影響迄今仍鉅。因為不了解,所以恐懼吞噬心靈,在愛滋可以治療控制、已非致命絕症的今日,讓我們回探愛滋的「前世今生」,從認識愛滋開始,讓恐懼攤在陽光下融化
-
焦點專題 Focus
當愛滋不再是絕症,這些人的故事會繼續……
二○一七年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首演的《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是簡莉穎身為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時所進行的田野調查與創作計畫成果,原本她想寫的是「台灣版」的《美國天使》,但在資料蒐集與訪談的過程中,發現愛滋已經不是絕症的現在,感染者面對的是不一樣的人生難題,於是方向轉了大彎明年此劇將搬上國家戲劇院的大舞台,本刊特地專訪簡莉穎,一談創作過程中的點滴與轉折。
-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對社會的高聲吶喊
上世紀後期引爆的愛滋風暴,不只奪走了上萬人的性命,也對社會與人心留下深刻的烙印,美國的劇作家以此議題出發,創作了如《愛滋秀》、《平常心》、《現況》、《巴爾的摩華爾茲》、《美國天使》等劇作,或探討當時政府對此疾病的處理,或描繪患者╱感染者與他人╱親人的關係糾葛
-
焦點專題 Focus
追憶那個美好卻殘忍的年代
八○年代中至九○年代中期,被視為世紀黑死病的愛滋在法國肆虐,造成民眾深刻的恐懼,面對這場風暴,法國藝術家也藉著創作探索生命抗爭背後的人性價值。如劇場導演莫虛金、舞者暨編舞家亞藍.布法、電影導演歐諾黑等都有相關作品,他們召喚了早逝的靈魂,讓大家感受他們曾經遭受過的創痛和追求自由的意志。他們的作品並非單純緬懷過往,反而映照出現實的未竟之業。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那些女人的故事,就在基隆港邊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飾演一個女人,陳麗卿。」當金鐘主持人澎恰恰在躍演劇團音樂劇《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排練場說出這句話時,我以為我聽錯了。怎麼可能!澎恰恰在綜藝節目《連環泡》梳阿婆頭演「阿澎嫂」、穿花圍裙演「焦妻」、在《鐵獅玉玲瓏》戴各式各樣假髮演「珠寶姐姐」,不但扮相別具特色,而且廣受觀眾歡迎,令人難忘。 當我正在納悶,想要細問時,坐在旁邊的金鐘編劇詹傑冷不防丟出一句話:「麗晶卡拉OK倒了。」我是不是又聽錯了?怎麼可能!為了寫《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劇本,詹傑去年才親訪座落在基隆文化中心對面的麗晶卡拉OK店老闆娘陳麗卿,怎麼才沒幾個月,店就倒了?難怪他要被陳麗卿Q:「劇名有『最後一夜』,你是不是在詛咒我?」詹傑苦笑之餘,只能力邀她明年一月三日到華山烏梅劇院看首演。 屆時,麗卿看麗卿~有意思!
-
戲劇 故事工廠X夢田文創「致親愛的孤獨者」
四齣小戲 窺見現代社會的多種孤獨
十二月推出的「致親愛的孤獨者」劇展,以人類共有所感的「孤獨」為題,推出《2923》、《你必須醒來》、《花兒》、《#越想越不對勁》四齣小戲,由范瑞君、王靖惇、梁允睿、黃彥霖等人擔綱編導,探討各種人生境況下的孤獨處境與孤獨中的自我凝視。
-
企畫特輯 Special
臺北市傑出演藝團隊國際演出、共製開新局 表現亮眼
近幾年來製作豐富的音樂劇團隊C MUSICAL製作(下稱C MUSICAL),為本年度臺北市傑出演藝團隊,另亦於廣藝基金會委託創作計畫輔助下,將於明年一月推出台韓合製新作《傾城記》,特邀來自韓國的導演韓圭晶、編舞鄭皓準和歌唱指導金仁馨來台一起工作。透過他們的訓練方法與親身示範,為演員提供了表演時的豐沛能量。導演韓圭晶也表示,他希望能提升演出「秀」的成分,讓觀眾更能享受被樂音和演員的能量、歌聲、情感團團包圍,只屬於現場音樂劇的熱情氣氛。
-
企畫特輯 Special
台北演摩莎劇團攜手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
演摩莎劇團為今年臺北市傑出演藝團隊,其自創團以來即持續辦理國際合作計畫,在今年九月推出與澳門曉角話劇社合作,由陽光劇團資深演員Shaghayegh Beheshti執導的《鏡花轉 Kalidoscope》。此劇工作期長達三年,使用陽光劇團工作方法進行即興創作,讓團長洪珮菁深刻感受到創作自由與堅持的意義,這段回首艱難、從早到晚毫不停歇、共同生活創作、手工勞動的經驗,便是此國際合作可貴之處。
-
企畫特輯 Special
蔡博丞回看千禧世代
繼與盧森堡獨立編舞家Jill Crovisier合作之後,編舞家蔡博丞在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的第二年,將推出與西班牙La Veronal舞團激盪出的《MILLENNIALS》。這次蔡博丞將目光聚焦於自身所屬的「千禧世代」,打造一場一九九九跨二○○○年的指標性「跨年派對」, 以LA VERONAL總監Marcos Morau的身體方法「Kova 工具」詮釋「狂豔、瘋癲」的詭譎派對肢體,以現在的時空去形塑當年,在當下進行跨越,「或許更能對應到我們當下的處境,期許與失落。」蔡博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