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企畫特輯 Special
做「新視野」人 做更好的人
2018年的香港第九屆新視野藝術節,將自十月中旬展開,延續為觀眾打開表演新視野的企圖心,邀請多檔各地敢於冒險、打破成規的前衛表演藝術節目訪港演出。今年藝術節由英國編舞家韋恩.麥奎格編創的《幻之森》揭開序幕,包含在水中演出的音樂會《馭水之音》、編舞家米高.基謹杜蘭的《癲鵝湖》及華裔音樂家杜韻、譚盾與香港在地藝術家的創作,將開拓大眾對於「藝術」的定義與想像。
-
戲劇
父子關係的各說各話 相互激盪的雋永靈光
甫獲《聯合報》文學大獎的臺灣文壇重量級創作者駱以軍,二○一四年時集結於臉書分享的家庭軼事與父子互動隨筆,出版了《小兒子》一書。書中描述的世代異視角交鋒、相互吐槽,及生活瑣事的奇思妙想,令人閱之捧腹後仍覺其韻無窮。有感此作品的超時代性,夢田文創將《小兒子》開發為「IP」 (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產權),開發多方位創作,今年七月推出同名動畫,舞台劇則委由故事工廠改編,將於九月登台。
-
企畫特輯 Special
今昔的對比與融合 展現傳統藝術生命力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年度盛事「亞太傳統藝術節」,今年第十七屆的節目將於十月正式啟動。本屆的辦理有別於往年,以「地理性」或「單一主題」的策展,而以「傳統藝術的堅持與適應」為題,將堅持傳統與革新創發兩個概念彼此並置,為亞太傳統藝術節開啟新的演繹空間。關注的範圍從以往亞太地區向外擴散至整體國際區域,今年除了台灣與亞洲的日本、韓國、亞美尼亞、圖瓦共和國之外,還有東歐的塞爾維亞與保加利亞,七個國家、十七支團隊的參與,將傳統藝術活躍的例證端上舞台,向外宣示傳統並非桎梏,而是藝術創造的基礎。
-
藝號人物 People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
劉怡汝 演出不是謝完幕 就什麼都結束了
聰明、理性,說起話來有條不紊,是兩廳院新任藝術總監劉怡汝給人的第一印象。數度進出兩廳院的她,與兩廳院結緣甚深,更協助過兩廳院法人化的過程。當她正式接任後,就親自準備好簡報向所有員工暢談理念。劉怡汝表示,「人人」、「數位」、「有機」與「界限流動」是她經營兩廳院的四大理念,期許兩廳院與藝術家的關係,就如同家與家人,成為藝術安心成長茁壯的家。她認為,兩廳院已經走過「求生」、「維持」的階段,現在要做的,是打造未來的「必然性」。
-
藝號人物 People 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
邱瑗 歡迎大家走進來 也要走到世界交朋友
卸下歷時十二年的「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頭銜,邱瑗在今年六月一日正式接任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一職,從管理一個樂團到管理一座歌劇院,她將帶來什麼新思維?將帶給歌劇院怎樣的新面貌?上任一個多月,邱瑗以其豐富的行政經驗,從提升效益入手,她表示,期待未來歌劇院的演出都與「音樂元素」相關,計畫要建構音樂劇製作平台;而她也想著力讓更多人進入歌劇院,並帶著歌劇院走出去跟世界做朋友!
-
藝號人物 People 歌仔戲資深旦角
許秀年 娘子永遠不訴苦
從五歲開始上台,迄今已在歌仔戲表演上耕耘了一甲子,「永遠的娘子」許秀年的成績有目共睹,今年獲得傳藝金曲獎戲曲類特別獎也絕對實至名歸。六十年的表演歲月,許秀年總是兢兢業業,持續精進,不畏接受挑戰;現在思考的是如何將一身功力傳給下一代。但看似順遂的表演生涯,沒說的是沒有童年的過往與扛起戲團招牌的壓力,還有各樣的身體病痛,即使如此,她也從不訴苦,「可能是受媽媽身教影響,她不訴苦,我也不訴苦。」
-
藝號人物 People 美國爵士女歌手
潔絲米雅.虹 沒要唱情歌給你聽
擁有天賦好歌喉的潔絲米雅.虹,不只是想像前輩女伶精采演繹爵士樂曲,她在接受訪問時說:「社會教導我們溫馴,尤其是黑人女性,人們不想聽我們說話。但當我站上舞台,我就不只是個黑人女性。舞台是屬於我的,那是我的帝國。」音樂讓她能夠高昂發聲,她不在音樂中講叨叨絮絮的愛情故事,而是要藉著作品反映她所棲身的世界、身為一個非裔美國人每天所要面對的社會現實。
-
藝號人物 People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八月啟動 這一夏 讓我們盡情搖擺
「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邁入第十六個年頭,隨著愈來愈多音樂人和愛樂者的參與,節目也日益精采。二○一八年特別邀請眾多國內外最具知名度的音樂家同台演出,無論是熱鬧搖擺的大樂團,或是講究深度即興對話的二重奏形式,從搖擺樂、硬式咆勃、到年輕充滿活力節奏的芭莎諾瓦與融合爵士,樂風廣泛多元,如此難得的機會,先做做功課看看夏日爵士派對重點介紹。 系列節目最先登場的是以小編制為基礎的「爵士Bistro」系列節目,多位台灣中生代或新生代爵士好手以吉他、人聲二重奏或絃樂三重奏組合,也是爵士樂團中較難得一見的組合方式,新意╱心意十足,值得一聽。 八月底九月初緊接著是兩場巨星演出。被喻為廿世紀後三大爵士吉他巨頭之一的約翰.史考菲(John Scofield)將在八月卅一二度訪台。這位吉他演奏充滿律動感(Groove)和節奏,技巧超絕創作能量豐沛的爵士大師,現場演出最精采的時刻莫過於源源不絕流洩出的即興音符,與合作樂手往來對話的時刻。史考菲一年超過兩百天在全世界巡迴演出,這次好不容易盼到他睽違九年後再次來台,與多年搭檔也是大師級人物Bill Stewart連袂演出,演出曲目暫時保密,但絕對能讓樂迷大呼過癮。 系列節目的壓軸是二○一五年獲得孟克大賽演唱冠軍的超級新秀潔絲米雅.虹,此孟克大賽每年僅舉辦一項類別,且參賽者有卅歲以下、未曾在任何廠牌發行自己名下的專輯的限制,所以潔絲米雅近乎是選秀節目中打敗全球參賽者出身的樂壇新秀。筆者在今年的葛萊美獎轉播上第一次聽到她的現場演唱,直覺嗓音是莎拉.沃恩(Sarah Vaughan)與艾瑞莎.弗蘭克林(Aretha Franklin)合體,具有寬廣的音域和爆發力,即興演唱能力驚人,不輸現今樂壇一線歌手,演唱技巧與聲音既黑又藍,能完美呈現爵士樂最源頭的音樂精神,絕對是全球樂壇即將發光閃耀的黑珍珠,樂迷們千萬不要錯過這位即將大紅,未來可能一票難求的天才型女歌手現場演出, 另外有場演出組合是高手雲集但需特別劃重點提醒,以免一閃神跳過。八月廿六日聯合海內外中生代高手們合體組成「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這場由林肯中心首席小號手麥可.摩斯曼(Michael Mossman)負責編作曲,邀請到安東尼歐.哈特(Antonio Hart)、楊曉恩、李承育、魏廣晧等銅管樂器好手,與曾獲得金曲獎
-
企畫特輯 Special
如字飛白昂揚 TSO以音樂書寫台北文化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回溯當年,今年新樂季重新啟動了一九七九年展開的「台北市音樂季」,以搜尋過去曾存在的經典,加上現代的精神與語法,試圖創造未來潮流。除節目規劃外,更委請詩人許悔之以書法寫下新的「台北市音樂季」字樣,他考慮音樂的情感、休止與穿透的力量,讓文字呈現音樂的躍動、甚至模擬聲音在飛白處,耳際仍迴盪餘韻的感覺,他說:「人們總有一些現世的痛苦、重擔,但乘著音樂的翅膀帶給我們的快樂,是我書寫時滿懷的心情。」
-
特別企畫 Feature
哈囉!你參與了嗎?
從觀看到行動,是創作者對鏡框舞台的不滿足造就了參與、沉浸、互動? 還是觀眾的體驗結構在當代社會中已經轉變,需要在各種情境下發聲? 表演藝術在當代的觀演關係遭逢什麼變動? 藝術家要如何重新建構與觀眾的關係,其中的創作秘方是什麼? 藝術將如何回應當代社會,書寫「未來學」? 本期嘗試從梳理「參與式藝術」源流,專訪視覺、表演領域兩大策展人、四位橫跨行為、舞蹈、劇場的藝術家們,並邀請兩位藝評人現象觀察,同時嘗試在同一平面上邀請藝評人、藝術家、觀眾三向對談,希望透過多方視點,重整並期待下一波當代藝術的創作、觀演樣貌! 插畫|兩天工作室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五個關鍵詞 解碼「參與式藝術」
什麼是「參與式藝術」?藝術作品不就是讓我們「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嗎? 不不不,早就不是這樣了!早從一九六○年代開始,藝術作品、藝術行為就不是封閉性的存在,藝術家用各種方法、媒材,邀請觀者參與,透過感官、體驗、互動,讓藝術意念激盪、迸發。 「參與式藝術」從何而來?又與哪些概念並行而生?本文透過五個關鍵詞,邀讀者一起「參與」,探看來龍去脈!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參與式藝術 到生態人文主義
長年關心藝術創作與生態聯繫的藝術家暨策展人吳瑪悧,多年來以藝術創作參與社會議題,近年來更專注於生態議題,因為這是與人類生存最相關的。她表示,社會參與式藝術源自前衛藝術的傳統,而藝術家的工作態度也需要更開放,透過集體合作與長期耕耘,創作啟動觀者五感體驗的藝術活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反思藝術消費習慣 探討與日常生活關係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很不一樣。少了吸睛的大團、名家,多的是非典型的藝術展演,素人、藝術家、觀眾大家一起來的藝術活動。來自新加坡的策展人鄧富權刻意讓藝術節混淆過往清晰的二元定義,將界線含混,混亂致使未知,未知則帶來可能性,「作為一個外者,我希望能提供差異,去關注個體跟時間、個體跟社群的互動。我想將素人的立場與多元的性格,包容進本屆藝術節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三張圖搞懂易混淆的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邀你出資玩遊戲 然後在真實人生發酵
英國劇團「克萊德製作」將在八月下旬帶來形式特別的《金錢眾議院》,透過出資參與的遊戲模式,讓觀眾成為「眾議院」中的決策參與者。導演賽斯.漢諾將這個原為電視台設計的提案轉化為現場演出,邀請觀眾一起參與,一起完成作品,讓過程中所經歷的在真實人生繼續發酵。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眾不只是觀眾,是每一個人
不管是來賓與觀眾混在一起的《張吉米的喜酒》,一次只有一位觀眾、可以帶你到天涯海角的《CYH-279 摩托計程車》,張吉米創作獨特的劇場形式,讓「觀眾」對演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張吉米說,他創作總是先決定觀眾的位置,「位置決定了,你就會知道舞台在哪裡。可能是物理上的空間,也可能是心理上的位置。」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素人參與/跨領域協作
創作者讓出位置 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
從台灣小劇場史來看,九○年代百花齊放的一群非藝術學院背景的「藝術素人」,如今多數都已作為中生代專業劇場頂梁柱,「素」與「不素」在這樣的藝術參與脈絡中看似找不到著力點,但除了藝術作為職業的選擇之外,當代創作者所提出的計畫或創作中所觸及的「素人參與」卻有著另外一層含義藝術家讓出空間,透過活動、事件、過程、表演等方式,讓觀眾從傳統被動的角色,趨向主動介入、協作作品,貢幼穎說:「這種素人參與形式,趨向社會投入,展演更飽含社會意識。」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跳我跑 一起奔向藝術的歡樂慶典
已走過澳洲、芬蘭、南韓幾大城市的《放跑馬拉松》,除了演出者五小時不間斷的馬拉松挑戰外,另一大特色在於集結當地城市具代表性的團體共舞同樂,對主演者崔斯坦而言,與在地團隊的合作「不代表我們要以藝術家身分走進排練場,改變他們在做的事,而更像是藉著他們在做的事讓我們有了合作的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舞蹈中尋找「超然的平等」
曾以《傑宏.貝爾》、《兩人十件》、《泰國製造》等作品翻轉台灣觀眾的舞蹈認知,傑宏.貝爾絕對不按牌理出牌的編創方式,總是能突破觀眾的思考。近年來,貝爾開始探索常人舞動的身體,即將在台演出的《歡聚今宵》便融合了專業舞者與業餘表演者的表演,傑宏.貝爾說他在《歡聚今宵》試著創造出「超然的平等性」,為了盡可能展現身體的多樣性,「我的創作關鍵就是:如何清楚突顯每名表演者的差異,又能讓他們達到一種分庭抗禮的狀態?這種平等性建立在所有人獨樹一幟的特質之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有所感才有所知 請勾引我參與你的藝術
藝術創作畢竟不是社會運動,感知也終究意味著「感」與「知」二字,如何讓參與者不只是照表操課,身體完成參與卻未在認知中產生攪動,畢莎普提出的「立基於世界,卻同時脫離世界的參與式藝術存有論」,確實值得參考。畢竟想讓觀眾開始思考作品設局,如何參與的藝術性還是勾引身心進入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