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新銳藝評 Review
舊時王謝堂前的燕子
明華園的《散戲》以文學為底本,拓展出歌仔戲跳脫以往的框架來,這或許可看作明華園新的里程碑,也是歌仔戲在劇場裡嶄新的一頁。那本棲於百姓之家的梁上燕子,或許正如同那不斷旋轉的舞台一般,終有重回廟堂的一天!
-
企畫特輯 Special
生命政治時代的艱難表態:廖建忠的假裝學
所以這到底是誰的故事?或許已經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這個「看似什麼卻不是什麼」所構成的廖建忠假裝學姿態本身即構成了一種內部矛盾,對藝術家來說,關鍵並非在於技術意義上的擬真程度,而是在這以假亂真的條件下,突顯了物與主體之間充斥著各種無以替代的替代關係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俠女聯手護賽 讓初生犢步上舞台
「以前我在日本有媽媽給我的大房子,每次比賽我都用它抵押,跟銀行借錢很容易。可是借的錢太多了,所以三年前我賣掉房子,把所有跟銀行借的錢還完,這次已經沒有辦法再借」歷經卅年,第十三屆中華少年青少年蕭邦鋼琴大賽才剛落幕,但主辦的鋼琴家藤田梓卻是愁容滿面。資金的缺口遍尋不著,自己能動用的財產也已用罄,在躊躇煩惱不知如何解決時,幸虧陳毓襄挺身而出,決定以大師班的安排喚起社會大眾的注意。 這場景多像主角有難,俠女出手相救!沒想到小說上的情節,竟發生在兩位鋼琴家身上。終於,藤田梓不再眉頭深鎖,挖苦自己說:「我是神經病!」一旁的陳毓襄見狀跟著大笑說:「我也是神經病!」然而過了這關,下一關要怎麼過?台灣樂壇由來已久的問題要怎麼救?我們終究沒有答案。燃燒自己,也只能得到短暫的火光,她們的肺腑之言,句句說得心痛
-
企畫特輯 Special
德國樂團傳奇 呈獻「德式經典」
由藝術總監帕佛.賈維帶領,布萊梅德意志室內愛樂管弦樂團將訪台演出,並邀得法國鋼琴家艾馬爾同行,將演出該團十年來最受矚目的貝多芬、舒曼與布拉姆斯等作品;其中將由對音色音準「龜毛」、深度與內涵兼具的艾馬爾彈奏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指揮賈維並將以室內樂概念詮釋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小提琴家
魏靖儀 輕鬆悠遊 詩意樂懷
去年首度參加布魯塞爾「伊麗莎白女王國際音樂大賽」就打入決賽的小提琴家魏靖儀,從小比賽經驗豐富,但對他來說,練習或比賽卻從來不曾成為壓力,在快樂中學習的他,總是以泰然自若的態度面對。此次返台,除了個人獨奏會外,他也將與台灣絃樂團合作演出蕭頌的《詩曲》和皮亞佐拉的《四季》,以詩人之心閱讀曲譜,拉奏出其中的熾熱情感。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邀請樂齡和親子 顛覆想像「藝」起體驗
國家兩廳院九月起至十二月,將主辦「顛覆想像‧藝起體驗」樂齡與親子課程,邀請樂齡人士和親子一同玩樂,由知名劇場導演、專業講師、表演工作者、資深幼兒音樂老師設計豐富多元的活動內容,引導學員們一窺表演藝術絢爛美麗的精采世界。
-
企畫特輯 Special
台灣賓士「星盛事」 以藝術照亮台灣
「台灣賓士不只是車商,提供客戶好產品而已,也對台灣這片土地有所承諾,力求將精緻文化傳遞消費者,帶給消費者高品質生活。」過去廿幾年台灣賓士以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精神深耕台灣,不管是「星盛事」與觀眾分享藝術文化的美好,或「星夢想」開發很多平台幫助台灣青年藝術家或小朋友,過更好生活或發揮潛力,這一切都是貫徹台灣賓士品牌核心價值The best or nothing,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信念。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方格舞池中的社交規則
美國編舞家莫瑞亞.艾文絲的《社會舞蹈1-8:索引》中解構各式社交舞蹈,和社交互動行為動作的規則,與舞蹈肢體的社交符碼。介於三女兩男五位舞者之間,舞者和觀眾之間,觀看與被觀看最基本的社交互動。介於身體、介於個人之間的微妙體感,在如棋盤的方格舞台上,體現相互觀看的視線動作、群體互動與社會秩序等潛規則,舞者身體和個人的特色時而突顯,時而隱沒。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相信藝術 讓改變發生
創立於一九八一年的老牌綜合性藝術節「倫敦國際戲劇節」,除了有劇場鐵粉翹首期待的國際巨星型作品,也有不少與在地社會緊密結合發展的創作,如今年邀請澳洲「繞著轉新馬戲團」在倫敦老墓園演出希臘神話奧菲歐的故事,也有與民眾直接交流對話的《同理心博物館》;而本屆最富有社會參與野心和企圖的,當屬和加拿大劇團「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反應」合作的五年計畫「提升者」,邀移民社群為主的托登罕地區兒童參與,期待讓孩子成為下一代的多元創意人。
-
藝視窗 News
一代京劇名伶顧正秋辭世 生平將改編為京劇演出
【台灣】 一代京劇名伶顧正秋辭世 生平將改編為京劇演出 第七屆國家文藝獎得主、一代青衣顧正秋,於8月22日因病辭世,享壽87歲。顧正秋1929年生於南京,10歲入上海戲曲學校,以第一名畢業,19歲自組「顧劇團」挑班唱戲。顧正秋曾拜梅蘭芳等名角為師,她的表演兼容各家之長,創造出千迴百轉、獨樹一格的「顧腔」。1948年,顧劇團應邀到台灣演出,原只打算演三個月,卻因兩岸分裂,在永樂戲院一駐五年,締造京劇史上輝煌的「永樂五年」。1953年,顧劇團解散,顧正秋嫁給前台灣省政府財政廳長任顯群,轟動一時。而後夫婿蒙冤入獄,她不離不棄,寫下美麗的愛情傳奇。一九九七年,作家季季訪談顧正秋,出版口述傳記《休戀逝水》,回顧她前半生的京劇演藝生涯。中國京劇院計畫將該傳記搬上舞台,由編劇何冀平編寫為京劇,預計今年上演。(廖俊逞) 臺中國家歌劇院舉辦「藝術翻新基地」國際論壇 臺中國家歌劇院預計將於9月30日正式開幕,屆時也會邀集東西方頂尖文化藝術人士齊聚,特地於10月1日舉辦一日國際論壇,假歌劇院「角落沙龍」進行。歡迎各界關心台灣藝文發展人士報名參加。 此次論壇以「藝術翻新基地」為軸,用新視角新觀點,全面拆解劇場、城市、藝術、生活與人之間的關聯。論壇邀請英國文化協會藝術總監謝卓飛(Graham Sheffield)談英國經驗,從巴比肯中心到英國文化協會,如何以劇場力量翻新城市與國家。前亞維儂藝術節總監、現任里昂舞蹈雙年展主席費弗爾.達榭(Bernard Faivre dArcier)以其多年深耕文化藝術的豐富實務經歷,帶領聽眾認識舞蹈撼動世界的力量。劇場如何影響城市?劇場如何連結在地、國家及國際觀點,西班牙瓦倫西亞蘇菲亞皇后劇院總經理暨藝術總監大衛.利弗莫爾(Davide Livermore)和比利時列日藝術節總監尚路易.哥連尼特(Jean-Louis Colinet)與臺灣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一團的代表,將不藏私分享專業觀點,剖析東西方場館營運中,傳統與當代的互生共榮。 此外參與貴賓還有國立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主持人吳靜吉博士、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布拉瑞揚舞團藝術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你,看見什麼?
你可有察覺,同樣需要靈性才能有所感受的戲劇演出,已經愈來愈多把「感受」當成符號向大眾販售?手法是,只要那是一種普遍受落的情懷,它就會有對應的象徵物,「校服」對「青春」,「鬼臉」對「歡樂」,於是,所有的青春故事均大同小異,所有的喜劇鬧劇都相差無幾,因為青春能在戲劇中最能發揮的功能,就是緬懷眷戀,喜劇鬧劇更易吸票,無非台上有人倒霉,台下的人只需開懷大笑。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神奇劇場夢 Performers,GO!
低頭看看,前方十公尺有花瓣! 轉頭發現,變電箱上畫玉山? 寶可夢你GO了沒? 劇場的幻境要花錢, 虛擬世界就在手邊, 說來好玩,戲也能發生在眼前, 或在耳旁,或在街口, 把你拉近舞台,自由穿梭其間。 不只擴增實境,也要擴充想像力, 不只逃出密室,還要更多人來體驗密室, 不只角色扮演,更要利用扮演看見歷史。 他早說過了:「這個世界是座舞台,男男女女皆為演員。」 (小編:莎士比亞你夠了沒!)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虛擬劇場PK遊戲實境 如何互動抓寶?
演出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不限於劇場;給玩家一個平台,他們就能創造敘事,設定只是參考。如果參與者遊走於觀賞、玩樂之間,如果這只是一場遊戲一場夢,創作者應該提供怎麼樣的舞台?創作的含量與觀者的主動影響該如何拿捏?人手一磚蓋成的建築,會不會就此歪樓倒塌而失去原有的作品理念?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劇場寶貝訓練師之一
郭文泰 親密距離中,用全身感受
「河床劇團」以強烈詩意的視覺美學著名,作品語言分量不多,但空間裡的視覺、聽覺,甚至嗅覺就是文本,早在台灣劇場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記。近年劇團開出新路線,從在旅館演出的《開房間》到美術館系列展演,顛覆過往一場戲演給一群觀眾的觀演模式,改為一次只演給一個觀眾看,甚至演出場館裡就只有觀眾與演員兩人,「劇團一九九八年成立,從空間很小的『差事小劇場』到敦南誠品劇場再到兩廳院大廳演出給一、兩千人看,好像愈來愈成功,但作品卻離觀眾愈遠,很想回到從前幾乎可以看到觀眾眼神的親密互動。」團長郭文泰說,「當時,我跟製作人說,要不要做只演給幾個觀眾看的戲?她先是笑我說一定會賠錢,然後就列出飯店名單開始談,一家家被拒絕直到遇見『八方美學』。」 用整個身體,去感覺戲 郭文泰大學時有位老師叫Marilyn Arsem,她同時也是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對郭文泰影響甚深,「她曾在波士頓附近森林做過一場演出。天快黑了還下著雪,司機開車把你載到森林入口只看到地上一條紅線往森林延伸,就你一位觀眾,要不要沿著紅線走進去、看她演出?雖然我當年沒看太多她的演出但聽她說了不少,影響很大。」郭文泰希望觀眾不要只用眼睛而用整個身體去感覺戲,觀演一對一更能強化、放大戲劇效果,「當距離親密時很多表演無法假裝,對表演者和觀眾挑戰都很大。一般觀眾看到不喜歡的戲可以睡覺可以玩手機,但一對一的責任和參與感都會變高,覺得所有事情都只為你一人發生。」今年,劇團在台南改版重製《開房間》,十三個演員對一個觀眾,可以吃、喝、玩、躺用各種方式感覺戲,盡量玩滿各種互動、觸碰和體驗的可能。 「我們在國美館十二分鐘的演出《More Than This》,觀眾從廿到六十歲都有,每場都好多人哭,奇怪,我們的戲也沒人得癌症沒人死掉,怎麼會哭?一般去美術館很少看作品看到哭吧!但『開房間』真的有觀眾留下小瀑布,」郭文泰認為當觀演距離拉近、佐以夢幻詩意的場景設計,一些難以言喻的時刻逼你得面對己心深處的秘密,哭很自然。郭文泰認為重點不是作品本身,而應當折射回觀眾身上,「是通往觀眾心底世界的入口。」「當然,觀眾哭不表示作品好看,但我相信他們心中絕對有Something happened。當觀眾只有你一人、看完無法和朋友分享、討論、分析的時候,因為經驗只屬於你,一生只有一次,不能逃避,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限地製作vs.角色扮演 不只看戲更入戲
當看戲不只是坐著看,而是起而行,甚至你就得扮演劇中一角是的,你已經踏入「沉浸式」的劇場,超越有距離的旁觀,創作者精心設計「你」成為戲中一員,原先由台上而至台下的單方向能量散射,轉換為一種雙邊的輻射與共振。而在遊戲的世界,也有異曲同工的玩法,當「RPG」在現實場域發生,玩家就是角色,也是觀眾,故事的謎團,你得自己解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劇場寶貝訓練師之二
張吉米 翻轉劇場,讓你看戲不只十八套
張吉米(「吉」會因不同場合需求而替換成汲、即、輯等諧音字,本名不可考也不可靠)是表演藝術圈的遊戲王,兼職網路工程師的他從小就愛看漫畫打電動,對事物快熱快冷但絕不疲於搜尋新知,玩「精靈寶可夢GO」之餘也在想如何把擴增實境引進劇場,「我的第一次劇場經驗在松山家商地下室,那時喜歡的女生是話劇社成員,我去當臨時演員。社團男多女少,演出前男主角突然退社,我莫名其妙變男主角,接著幾個公演也參加了,在地下室演了很多戲。」後來他加入「臨界點劇象錄」這組以公寓居家空間為基地的劇場團體,由軌道燈甚或室內日光燈所打亮的日常空間,是他初識的劇場樣貌,日後創作也遊走觀念藝術與行為展演之間,不艱深排外也不故弄玄虛,人間無處不劇場。 從自己的喜宴開始,挑戰觀演新關係 曾在夜市做戲,也曾把自用機車改成計程車,一次一位觀眾上座雙載邊騎邊演;在自宅做過一齣名為心靈諮商課程、實為兇案探偵的類桌遊演出,也曾在臺北藝穗節推出《台北藝穗節的台北藝穗節》,自己變身主辦單位策展人,邀團隊另闢小視窗演出。但,挑戰觀演關係的開端是他把自己的婚宴拿去投臺北藝穗節,正大光明在紅樓劇場辦喜酒,門票是紅包,「我發現原來觀眾可以變表演者,當觀眾以為身旁的觀眾也是表演者時,那種參與互動同時觀看他人互動的多層關係,讓我想挑戰觀演層次的更多可能。」 近年他有三個作品特值一提:摩托車、去年的台大藝術季、今年與再拒劇團《公寓聯展》合作在自宅演出的《從心出發》。「摩托車的戲是用比較劇場的方式去安排結構,和觀眾約在牯嶺街小劇場見面、仍有種要進劇場看戲的感覺,只不過劇場是我的機車後座。去哪裡、發生什麼事、從哪裡進來從哪裡出去都有設計,用路線安排劇情起伏。」為了這檔演出他申請最低限額的補助,拿一萬五去改裝機車順便補貼車資,雖然最後還是倒貼油錢,「演出最後我會問觀眾現在想去哪然後載他去,結果有觀眾說基隆」 演出氣氛的渲染沉浸,從進場就開「演」 「我覺得『沉浸式劇場』或類似的互動劇場,觀眾進場時也是重要環節,必須考慮觀眾怎麼來?甚至從他下車、出捷運站就開始構築演出氛圍。」他在台大藝術季的作品《115.904123AU》混和了之前做夜市劇場發掘的『市集』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劇場夢
戲劇的發生,不完全在表演場館,現在更多的是走入「民間」的演出,不管是臺北藝穗節、超親密小戲節以廟堂、咖啡店、書店、酒吧、設計公司、會議中心、棄用醫院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的空間,打開觀眾看戲「視」界,或是密室脫逃設計團隊用心規劃、設計情境故事與空間,讓你進入密室,脫逃後還想再回空間,不再是看戲的限制,而是無邊擴展的可能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劇場寶貝訓練師之三
黃思農 公寓裡作環境劇場,西門町中的窺探體驗
「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自二○○七年始,在團長黃思農、黃緣文兄弟自宅,同時也是劇團所在地主辦了《公寓聯展》,至今十年。每屆由策展人邀四到六位 藝術家就不同主題創作,每場限定十五位觀眾,從廁所演到廚房,不滿卅坪的小屋人擠如年夜圍爐,演後座談交流菸、酒味瀰漫公寓,已培養一票死忠聯展戲迷。 「當年華山很便宜、各路藝術家都在那混,我正想做環境劇場結果華山就被接管,其他替代空間不是產權不明就是不開放,去公家機關也問不出答覆。」黃思農也曾 想過占領廢墟做環境劇場,考量技術及預算成本作罷。想起過往和臨界點等團的公寓演出經驗,不然就拿自己家來做環境劇場吧,「當生活與演出都在這裡,創作到 底為了什麼?聯展會逼我們不斷檢視自己。」 從公寓開始,到西門町探密 「最初我們 是用環境劇場去想,作品必須貼近公寓既有技術條件、納入環境及規劃動線。」黃思農認為在公寓做戲更像電影,觀眾近,細節縮放選取更細膩,演員真假虛實一眼 看穿;創作者也要思考怎麼做才適合這裡,「每一屆聯展起碼有一篇劇評提到第四面牆,也總有創作者會處理自然主義的東西,這是空間的特性。我們不強調也不強 迫互動,觀看、注視、偷窺、凝望就是一種參與。互動中,觀眾的主動性是我特別在意的。我不想刻意命令觀眾動作思考,不想強迫互動。創作者在公寓必須建立跟 觀眾的互動模式及遊戲規則,在創作脈絡上與觀眾相遇、自然而然建立關係。」 今年聯展,劇團實踐了他們一直掛心上的「讓公寓走出公寓」,邀三 位創作者在各自挑選的公寓演出。陳仕瑛把觀眾拉到宜蘭看戲、張吉米在自家辦心靈講座、「酸屋」在永和《神遊生活》。基於成本考量,黃思農原本退居幕後,但 劇團成員認為他的作品在聯展有其必要性,幾番折衷,他選擇讓觀眾在西門町邊走邊看,耳機裡說著一個關於妓女之死的萬華偵探故事,「觀眾首先在公園集合,會 拿到一個地圖一個耳機,按地圖穿越美國接電影街獅子林。第一站是很舊的旅館房間,旅館接待員會給觀眾一捲錄音帶,是之前住這裡的失憶偵探以時序錯亂的方式 談論他手上關於旅館姦殺案的線索」黃思農花了不少時間找演出場地,終於找到這間能聽到隔房激情聲響、真的有性交易和皮條客的旅館,「其實是蠻複雜的故 事:妓女娜娜、失憶偵探、一個有順風耳的遊民。觀眾最後會聽著遊民聲音指引穿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謎樣的寫真
法國攝影史學者米榭勒.費佐策畫的「看穿 每張照片都是一個謎」,展出一八五五年至一九七四年間的照片,這些古董照片各異其趣,內容古怪難解,但展出的目的並非作為時代的反映、歷史事件的實錄、新聞報導的視角,也非傳達自然景致、異國情調,更不是為了突顯某類攝影藝術的美學理念,而是從這批原本被遺落在歷史洪流裡的奇特影像,闡釋「觀看影像的方法」,貼近攝影的本質。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電影院裡的劇場Live
每次看本刊倫敦特派報導英國國家劇院又出了什麼大明星主演的鉅作,總是扼腕自己阮囊羞澀,不能親至現場躬逢其盛的戲迷們,現在,透過NT Live系列的影院放映,也能體會在倫敦看戲的快樂。繼第一季的莎劇系列,第二季也推出四檔大明星加持的製作,讓你看好戲只要買戲票不用買機票,戲迷人生好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