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樂
-
戲曲
夏日裡談情講鬼 《牡丹燈籠》密縫台日傳統打造新美學
近年老戲新編與翻玩經典雙頭並進的布袋戲團「不貳偶劇」,即將於農曆7月前夕,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搬演台、日志怪偶戲《牡丹燈籠》。團長郭建甫從燈籠與鬼魂雙生雙映意象出發,提取布袋戲形式,放大於操偶師與真人演員身上,並細緻拼貼南管梨園戲、布袋戲、能樂等多樣傳統表演元素,編織出當代鬼怪故事的嶄新滋味。在炎日夏日裡,即將為觀眾帶來無比清涼、且感官豐沛的鬼故事新體驗。
-
戲曲 呼吸當代空氣與時代同行
《野村萬齋狂言劇場》 體現狂言的本質與可能
「狂言」與「能劇」統稱為「能樂」,能樂源自於中國唐代的「散樂」,當時的民間技藝如滑稽模仿、雜技曲藝、幻術魔法等傳到日本後,與寺院神社的祭祀典禮及祭神儀式相結合,到中世紀逐漸發展為「猿樂」。 狂言承襲了本源的滑稽模仿,成為口語對話與動作並用的喜劇,能劇則將文言文化為謠曲,與舞蹈結合成為假面劇,朝悲劇方向發展。狂言呈現的是庶民的日常生活,能劇則將人類情感以抽象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能劇仰望人類崇高的情感,狂言則一視同仁地俯瞰人間百態。狂言與能劇雖然同屬一個表演系統,卻因為看待人類的角度不同,而走向截然不同的發展。 狂言目前的劇目分為古典狂言與新編狂言。所謂的新編狂言,指的是明治時代之後創作的狂言,運用狂言的技巧來表演,內容則引入古典狂言中沒有的主題,與時代結合,發展狂言的可能性,使狂言能存續至未來。本次《野村萬齋狂言劇場》的劇目為《附子》與《鮎》(香魚),其中的《附子》為傳統劇目,《鮎》(香魚)為新編狂言,正好可讓觀眾一窺狂言的本質與新舊狂言差異。
-
焦點專題 Focus
「崑」與「能」 如夢似幻的回探與創新
歷時兩年,由國光劇團與橫濱能樂堂雙邊共製的新編作品《繡襦夢》,已在六月份於日本橫濱、新潟、豐田等三地演出,故事以崑劇《繡襦記》為底,以「夢幻能」架構編作,結合了偶戲、日本謠歌等,打造一齣開創性的現代跨國戲曲,於日本古典的能舞台演出。九月份《繡襦夢》將搬上台中與台北的鏡框式舞台,創作團隊將如何因應變化,呈現這難得的跨國奇遇,令人期待。
-
日本篇
傳統與西洋交會的舞台 日本表演藝術現況與文化補助
如何保存並發揚傳統國粹,是所有曾被或深或淺「西化」的東方國家在文化領域的共同關切,日本在這方面的省思與努力可爲我國借鏡與參考。本文除探討日本的文化補助政策外,並概述其當前表演藝術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