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飾華麗的歌舞伎戲劇。(日本交流協會 提供)
日本篇 文化補助/日本篇

傳統與西洋交會的舞台 日本表演藝術現況與文化補助

如何保存並發揚傳統國粹,是所有曾被或深或淺「西化」的東方國家在文化領域的共同關切,日本在這方面的省思與努力可爲我國借鏡與參考。本文除探討日本的文化補助政策外,並概述其當前表演藝術現況。

如何保存並發揚傳統國粹,是所有曾被或深或淺「西化」的東方國家在文化領域的共同關切,日本在這方面的省思與努力可爲我國借鏡與參考。本文除探討日本的文化補助政策外,並概述其當前表演藝術現況。

一般說來,日本的表演藝術包括音樂、舞蹈和戲劇,過去十多年來,就演出的頻繁度而言,舞蹈較少變化,而音樂和戲劇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演出塲地總數到一九九三年即逾一千六百,其中又以公立的文化中心最多。表演場地的設備,以前講究多功能用途,最近則較傾向於追求演出的音效。

在日本,藝術活動所需的經費和財源籌措,原則上須由藝術家或藝術團體自行負責,因此財務狀況就容易陷入困境,除非是那些商業性的戲劇表演和大名鼎鼎的音樂家演奏會,或有後台的支援,否則試圖全靠門票收入來維生與發展的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無不捉襟見肘,難以爲繼。所以日本的表演活動,通常還是得仰賴中央、地方公家單位或民間企業財團的熱心贊助及協助,才得彌補經費短絀,特別是交響樂團、歌劇、芭蕾舞等大型表演藝術。

傳統與西潮

表演藝術在日本,無論是音樂、舞蹈或戲劇,都有傳統與西洋兩股潮流。

一、先從音樂來說,傳統的「古典邦樂」,係日本本土的音樂,以箏、三弦、尺八(簫)、胡弓(胡琴)及長唄(三味線)等傳統樂器演奏;另有所謂「雅樂」,就是日本上古及中古時代流行於上流社會的外來宮廷音樂;至於西洋音樂,從明治時代引進至今,已有廿餘個職業交響樂團。此外,二次大戰前就流行的「歌謠曲」(流行歌曲),一直深獲社會廣大歌迷的熱愛。儘管音樂界在稱呼上有傳統與西洋音樂之分,不過,從昭和時代起,卻逐漸呈現兩者互相吸取形式及技術的傾向,例如有結合西洋樂器而演奏古典邦樂的,也有把傳統音樂的音韻風格融入西樂作品的。戰後更崛起一股新日本音樂運動,那就是以「現代邦樂」自居,開拓一條超越邦樂與西樂的創作之路,展現出百家爭鳴的氣象。

二、就舞蹈來說,傳統的日本舞蹈一向以歌舞伎舞蹈爲其主流,但派別甚多,據稱約有一百種。自一九五〇年代後期開始,全國各地另掀起以民俗藝能爲題材的民俗舞蹈與民謠舞蹈,並在表演舞台上占有重要一席。至於西洋舞蹈已在日本生根者,當推芭蕾舞與現代舞,芭蕾舞團全國共有十六個,現代舞則以個人創作演出較引人注目。

三、舞台戲劇亦劃分爲「傳統演劇」與「近代演劇」。傳統演劇以歌舞伎戲劇爲中心,包括「文樂」、「能樂」及「新派」等。歌舞伎戲劇起源於江戶時代,經明治維新時代改良而被譽爲日本的國劇。其特色係一種台詞劇,一律由男性扮演,極強調色彩和動作美,同時附帶歌唱配樂以增強演技效果和氣氛。在東京,歌舞伎戲劇的舞台據點,主要爲國立劇場、歌舞伎座、新橋演舞場及明治座,京都則爲南座,大阪爲新歌舞伎座,名古屋爲御園座。倘若包括文化廳等官方主辦的巡迴公演在內,則日本全國幾乎每天至少有一個地方演出傳統戲劇。然而,由於歌舞伎的人才已高齡化,有斷層的隱憂,同時歌舞伎戲劇所搭配的傳統樂器亦有吹奏人才難覓的危機。因此,如何繼續發揚這種傳統的國粹,便成爲當前隸屬文化廳之「日本藝術文化振興會」的首要課題。

式微中的樂舞

與歌舞伎同樣具有悠久歷史的「人形淨瑠璃文樂」(由人手操作的古典木偶戲),自一九六三年,文樂之技藝人士成立文樂協會以來,每年都受到中央、大阪府、大阪市以及NHK的資金贊助。文樂公演,每年在東京國立劇場有三場次,每次期間半個月,大阪則在國立文樂劇塲有四場次,每次期間十五至廿天,另外還透過文化廳巡迴地方演出。不過,文樂也跟歌舞伎一樣,有人才高齡化、靑黃不接的現象;尤有甚者,觀衆人數亦顯露逐年減退之趨勢,所以「日本藝術文化振興會」對發揚文樂責無旁貸。

「能樂」(面具樂戲)於德川幕府時代受到保護與尊重,而成爲武士世家的典樂,對歌舞伎及長唄的影響深遠。這種表情木然或近於哀愁的面具,叫做「能面」,唱法速度非常緩慢而少變化,衣飾不如歌舞伎豪華,內容深奧而充滿神秘氣息。如今,這一領域也面臨人才凋謝;而爲繼往開來,「國立能樂堂」於一九八三年創立,成爲培訓能樂人才所不可或缺的學府。

至於從西方引進的「近代演劇」,大抵以「新劇」爲中心,包括小劇場演劇、商業演劇、兒童戲劇及木偶劇等。「新劇」顧名思義,係受西方戲劇影響,較符合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新戲劇。目前,新劇場協議會的加盟劇團雖然超過五千,可惜日本劇作家所創作的戲碼太少,因而幾乎全賴新舊翻譯版本一再重覆演出。「小劇場演劇」從一九五〇年代後半期才開始急速成長,觀衆以廿歲左右的年輕人最多。「商業演劇」主要以松竹、東寶等劇團製作的娛樂戲碼爲主,多在大型劇場演出,有時搭配名歌星或名演員,擁有極多觀衆,通常一期表演一個月,而後易地巡迴演出。在東京較主要的表演據點有帝國劇場、歌舞伎座、新橋演舞場、東京寶塚劇場、藝術座及明治座等。惟近數年來,商業劇場的音樂色彩益趨濃厚,百老滙等歐美的樂劇也渡海前來表演。

日本藝術文化振興會

原先隸屬文化廳的特殊法人「國立劇場」,是日本傳統表演藝術最重要的據點,於一九九〇年三月改組後更名爲「日本藝術文化振興會」,目前所承辦的業務共計三項,即藝術文化振興基金之運用、國立劇場之營運管理以及第二國立劇場之興建。茲分述如下:

一、藝術文化振興基金之運用──爲提昇全體國民對藝術文化的嗜好與修養,而有感於必須培養良好的環境,中央撥出五百億日元,另由民間募得一百億日元,於一九九〇年三月底合資設立了「藝術文化振興基金」,並由振興會統籌運用,從而掀起了多采多姿的藝術文化贊助活動。包括下列項目:⑴重點式地推動某些特定的藝術活動,⑵補助民間藝術活動費用,⑶推動日美文化交流,⑷獎掖高水準的表演藝術,⑸振興電影藝術,⑹主辦藝術節活動,⑺實施藝術獎學金制度,⑻主辦藝術獎活動,⑼提倡現代美術,⑽贊助國立美術館及(11)調査硏究國立文化設施的整修情形。第⑴項係指派赴國外參與國際著名藝術節公演,主管當局爲增加國外公演次數,在一九九二年度曾編列了六億三千四百多萬日元預算;而第⑷項於一九九二年度亦撥出一億多日元,作爲對富創造性的音樂、舞蹈及戲劇等表演者之獎勵。

二、國立劇場之管理營運──振興會接續國立劇場的工作,負責培養後繼人才以及相關資料的硏究調査,對於傳統舞台技藝的傳承與振興,發揮極大功能。國立劇場的建築物包括本館(大劇場、小劇場等)、國立演藝資料館、國立能樂堂及國立能樂劇場。

三、第二國立劇場之興建──一座包容歌劇、芭蕾舞、音樂劇、現代舞蹈及戲劇等表演藝術的殿堂,如今已進入完工階段。

民間團體的支援

在日本,爲藝術文化事業而設立的民間財團法人有兩種,一爲演出團體本身如歌劇或交響樂團等所成立的「事業型財團法人」,另一則爲「助成型財團法人」。助成型財團所捐助的藝術領域,十分廣泛而富於彈性,不但包羅所有的舞台表演藝術,也擴及種種靜態藝術,甚至與藝術相關的國際交流;就捐助額度而言,其對表演藝術所挹注的金額最大。這類財團的全國總數,至一九九一年底達廿五個,同時,在文部省(敎育部)呼籲之下,於一九八八年成立社團法人「藝術文化助成財團協進會」以鼓勵企業前來共襄盛舉贊助藝術,並且,經由該協進會的評審制度,每年對貢獻優良的會員企業公開表揚。

除了民間法人支援藝術文化外,另有屬於地區性支援團體,也就是都道府縣自治團體,全國卅四個都道府縣,各自出資成立的文化振興財團總計有八十六個,最近亦有民間出資參與的趨勢。

就文化行政而言,中央與地方,甚至都道府縣與各區鄕市鎭都保持著一脈相連的關係。例如文化廳在推行各種文化事業或從事調査硏究工作時,都能獲得地方公家單位的積極回應協助,又該廳也補助地方的文化中心,更爲其相關職員舉辦硏修班,提供指導與建議。

新概念之雛型

今年七月中旬,以「探索廿一世紀新的劇院概念」爲題,在名古屋市舉行一連四天的世界劇院會議。會議的特色在於討論劇院建築物與表演本身的內涵問題,並著重地方性中小劇場之間的交流。

日本各地方原熱衷於建造文化中心及藝術劇院,不過,大多數淪爲出租場地的性質,而缺少具創意的舞台氣氛。於是近年來,迭遭外界批評建築物外表冠冕堂皇,內涵卻空乏。

依據會議中歐美等專家所發表的報吿,世界各地都存在著一種現象,那就是以蓋劇院來炫耀國家形象或作爲都市地標,因此反倒阻礙了其爲催化藝術創造的殿堂的功能。改進要點,在於如何謀求親切感之培養;單靠舞台表演並不能竟全功,唯有表演者與觀衆之間,產生連緜不息的交感共鳴,才得以求美得美。因此,面對表演藝術劇院之設計,宜考量如何把包容舞台與觀衆席之整體劇院,融合爲戲劇性的小宇宙,而不應再停留於表演者即供方,觀衆乃受方的區隔模式。

 

文字|彭光治 日本文化學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