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年代
-
演出評論 Review
台灣瘋狂,劇場也瘋狂?
在《瘋狂年代》狂亂的兩個多小時裡,筆者感受到的,其實是創作者的沮喪,是他們對台灣和台灣人的不耐,對劇場無能對現實發聲的厭倦,對自己所能扮演角色的強烈懷疑。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千金難尋「劇作家」
「一齣戲滿分是一百分,如果導演選對了一個好劇本,他就先得了八十分」十年前賴聲川如是說。「當然,我必須承認,一個好的劇作家比一個好導演難求」在本期的訪問中,李國修亦如是說。而國際電影導演李安同樣表示,讓他決定拍張愛玲的《色戒》,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劇本」,而且他認為不論是在台灣或是中國拍片,所必須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好劇本難求,專業編劇難尋」。甚至連對岸的中國女星鞏俐也說:「我覺得現在中國不缺好導演,只是缺好劇本」,而導演張藝謀則無奈地認為「如今全世界都沒有好劇本」。 「劇本」這門用語言堆砌而成的文字藝術,在劇場、電影甚至是電視的產業中,無疑是最重要的一環。而在西方的文學傳承裡,更佔著極重要的地位,可是在廿一世紀的今日,它似乎卻是千金難求。而「劇作家」這個崇高、孤獨並且又時常被觀眾忽略的工作者,在台灣的劇場界更是變成頻臨絕種的稀有生物。見到許多抱著夢想踏入編劇這行的新生代,眼高手低的他們雖不畏虎,可是卻往往耐不住寂寞,或是不甘於自己的創作被製作人晾在一旁、被導演修本的無助,往往經歷一兩次折難之後就打退堂鼓。而為了三餐溫飽不得不擁抱「非自願性創作」的編劇呢,卻又常發現自己陷入藝術與通俗的兩難之中,無法兼顧,而與藝術創作漸行漸遠,逐漸淡忘了「劇作家」應有的創作使命與態度。 於是,本刊藉著在台灣堅持「只」當編劇的劇作家紀蔚然的新作《瘋狂年代》的開演前夕,特別企畫了「在瘋狂年代尋找台灣劇作家」專題,其中除了帶領讀者了解紀蔚然編劇的理念之外,也請他一談對台灣劇場編劇生態的看法。而編、導、演、教全方位的李國修,則從創作者的角度切入,探討台灣好劇作為何缺乏,以及編劇人才的養成問題。此外,還有從劇場轉戰影視圈的兩位知名編劇吳洛纓與徐譽庭,會告訴您如何以編劇的專業,踏足影視圈。詩人及劇場導演鴻鴻,還將從當代歐美的範例劇作選評中,解讀當前的國外劇作家所關注的議題。最後,本刊還特別尋訪了幾位以各種方式出發、正專注於編劇工作的新生代,讓讀者一窺「台灣劇作家」群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作家答客問
紀蔚然:在台灣「只」當編劇,要耐得住寂寞
麻辣、犀利、幽默、嘲諷,是劇作家紀蔚然戲裡戲外給人的一貫印象,這次的訪談也不例外,只是多了些倦怠。 算得上是台灣劇場界「唯一」專注劇本創作且有戲必能演出兼具票房保證的劇作家,超過二十年的寫作經歷,近十年就累積了十二部劇場劇本,他其實也曾有過「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寂寞;而現在的他,卻不否認自己已進入瓶頸期,最需要的,就是停筆,休息。 趁著屏風表演班即將搬演他的新作《瘋狂年代》,本刊特邀曾執導過紀蔚然作品《無可奉告》的導演、劇評人傅裕惠,專訪也在大學教編劇的紀蔚然,一談他對台灣編劇養成與工作環境的看法,以及他的創作近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