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藝術家
斐雅.美娜 從解構自我到轉化世界
從雜技表演到跨領域創作、從物件操控到物質轉化、從生理男性到女性認同,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Phia Mnard)超越身體與劇場形式的界線,透過自然元素的變化,創造出令人驚豔連連的觀演關係,開啟了對當代社會的深刻提問。 從雜耍到跨領域 受法國新馬戲大師傑若.湯瑪士(Jrme Thomas)啟發,美娜20歲即踏上了學習雜技之途。無論是球、大環或棍棒,她透過高超的技巧操弄專業道具,讓觀眾感到讚嘆與驚奇,但她並不滿足這種純粹娛樂的表演,「我其實認為雜耍只展現了驚人的效果。我希望自己的創作能營造一種親密的關係,可以讓觀眾產生共感、進而感動,而非只是一種令人覺得新奇的表演。」她這麼說。 1998年,27歲的美娜決定投入獨立創作。她以拉丁諺語「Non nova, sed nove」為劇團命名,立志在創作上「跳脫推陳出新,力求另闢新徑」。儘管團名表達出「沒有創新」的意圖,但它說明美娜的理念:「我希望透過不同視角重塑表演形式,以探究藝術與觀眾之間的關聯。我的創作不須再強調精湛的技藝,反而要突顯雜技表演的失敗和不可能,這讓我的作品更接近舞蹈、劇場或行為藝術。」 從物件到物質 2008年,她展開一系列名為「I.C.E.」的創作計畫,持續探索「不可雜耍性」(Injonglabilit)。(註1) 她想挑戰的不再是特殊的物件,而是具體又無法掌控、多變且有機的自然元素。無論是冰、水、風、蒸氣,她透過物質變化,擴展想像空間,建立更親密的觀演關係。她說:「物質比物件更能觸及人心.我一開始從冰展開實驗。我把慣用的雜耍橡膠球換成冰球,這反而讓觀眾有感觸:『表演者究竟要忍受多低的溫度、經歷多少考驗,才能完成這場演出?』我那時了解加工的物件會讓人保持一段距離,而純粹的物質卻能連結所有人。自然物質是超越國族、文化、語言隔閡的共通語彙。儘管以物質出發的創作困難重重,但我和觀眾的關係不再只是崇拜,而是彼此分享著相同的體驗.並構成一種對話。」 美娜創作路徑的變化不僅出自她對雜耍的反思,也源於她人生的改變。「最初我在表演雜耍時,即便我呈現
-
焦點專題 Focus
熟悉又奇異的事物 微妙又震撼的風景
歌手背對著觀眾,圍繞一台老舊電視機,有如圍繞著一位老友,與雜訊一同合唱,在休止的瞬間,像是電視機也會呼吸換氣太多看來有如施了魔法一般的畫面與音樂,都展現了郭貝爾的童心與想像,取材自生活,進而在劇場時間中形成獨特的美感,消除了生活與劇場之間的界線,郭貝爾讓「物」與人的位階均等,物不再只是靜態被動,造成觀眾常識的衝擊。在舞台上,物與人之間的一來一往,衝突與和諧的氛圍中,引起有如東方哲思中「物我合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