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臺北兒童藝術節:《突然颳來一陣風》
2023/7/14~16 16:30
2023/7/14 19:30
2023/7/15~16 11:0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藍盒子
從雜技表演到跨領域創作、從物件操控到物質轉化、從生理男性到女性認同,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Phia Ménard)超越身體與劇場形式的界線,透過自然元素的變化,創造出令人驚豔連連的觀演關係,開啟了對當代社會的深刻提問。
從雜耍到跨領域
受法國新馬戲大師傑若.湯瑪士(Jérôme Thomas)啟發,美娜20歲即踏上了學習雜技之途。無論是球、大環或棍棒,她透過高超的技巧操弄專業道具,讓觀眾感到讚嘆與驚奇,但她並不滿足這種純粹娛樂的表演,「我其實認為雜耍只展現了驚人的效果。我希望自己的創作能營造一種親密的關係,可以讓觀眾產生共感、進而感動,而非只是一種令人覺得新奇的表演。」她這麼說。
1998年,27歲的美娜決定投入獨立創作。她以拉丁諺語「Non nova, sed nove」為劇團命名,立志在創作上「跳脫推陳出新,力求另闢新徑」。儘管團名表達出「沒有創新」的意圖,但它說明美娜的理念:「我希望透過不同視角重塑表演形式,以探究藝術與觀眾之間的關聯。我的創作不須再強調精湛的技藝,反而要突顯雜技表演的失敗和不可能,這讓我的作品更接近舞蹈、劇場或行為藝術。」
從物件到物質
2008年,她展開一系列名為「I.C.E.」的創作計畫,持續探索「不可雜耍性」(Injonglabilité)。(註1)
她想挑戰的不再是特殊的物件,而是具體又無法掌控、多變且有機的自然元素。無論是冰、水、風、蒸氣,她透過物質變化,擴展想像空間,建立更親密的觀演關係。她說:「物質比物件更能觸及人心.我一開始從冰展開實驗。我把慣用的雜耍橡膠球換成冰球,這反而讓觀眾有感觸:『表演者究竟要忍受多低的溫度、經歷多少考驗,才能完成這場演出?』我那時了解加工的物件會讓人保持一段距離,而純粹的物質卻能連結所有人。自然物質是超越國族、文化、語言隔閡的共通語彙。儘管以物質出發的創作困難重重,但我和觀眾的關係不再只是崇拜,而是彼此分享著相同的體驗.並構成一種對話。」
美娜創作路徑的變化不僅出自她對雜耍的反思,也源於她人生的改變。「最初我在表演雜耍時,即便我呈現的是自己,但無論是外表或皮膚,都與我心中真正的性別認同無關。當我終於可以肯定自己的不同,追求另一個、不同於強加在我身上的性別,雜耍對我變得一點意義也沒有,但我仍然可以善用過去的表演經驗.面對飛在空中的物件,我擴展了自己對空間的認知。我意識到它的軌跡,以及風如何影響它的運動。」對美娜來說,創作跟她的人生體驗息息相關,「我的創作都與自身的變化有關。藝術家為了了解這個世界,不能不去解構自我。西方心理分析強調人要去了解自己的內在靈魂,而創作者也試圖參透世界的內在靈魂。我必須透過創作分享我們存在的複雜性,從個人領域出發,探討我眼中的世界。透過積極的態度介入社會現狀,也是對自己提出疑問。這也是我為何決定用跨領域劇場表達自我的原因,這種形式回應了我面對社會的混雜觀點。」
人物小檔案
- 受雜耍大師傑若.湯瑪士(Jérôme Thomas)作品《Extraballe》啟發,開始接受現代舞、默劇和表演方面的訓練,同時也在傑若・湯瑪士的指導下接受雜耍訓練,並加入了劇團。
- 1998年創立 Non Nova 劇團和推出作品《Le Grain》。於2001年創作的個人作品《Ascenseur, fantasmagorie pour élever les gens et les fardeaux》,使她首次以創作者的身分獲得認可和好評。作品在法國和世界各地(超過50個國家)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