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面以下
-
舞蹈
美化了的戰爭死亡場景
雖然這支作品中的舞蹈動作有著後現代舞的極簡風格,但卻與後現代舞蹈追求理性的抽象非敘述性不同,反而是透過精煉的動作語彙,搭配豐富的劇場元素,創造強烈的情緒張力,表現出古典現代舞對感性美的重視,而這樣對完美的追求,也隱約讓人感覺到一絲不安,這個不安或許來自創作者神聖化、抑或「昇華」了戰爭成為劇場藝術元素的美學態度。
-
舞蹈
英雄缺席的安魂曲
從二○一三年發展迄今,黃翊的新作《地平面以下》以難民、戰爭議題入舞,邀請旅德日本音像藝術家黑川良一展開共同創作,二○一五年又加入另一組合作夥伴荷蘭室內合唱團,鋪展出十月登場的兩種版本「合唱團現場演唱版」與三位舞者演繹的「原版」。黑川良一的影像,讓生死、存在的問題在影子靈活變動中不斷被引出,有時是靈魂,有時是意識與回憶,有時是火焚,有時是白磷彈爆炸後致命的雨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黃翊《地平面以下》
黃翊工作室是一個極具實驗性的職業舞團,繼與機器人冒著生命危險共舞的《黃翊與庫卡》後,很期待他們的新作。科技、藝術、對自我與未來的探問一直是他創作的核心,這次和日本新媒體藝術家黑川良一合作,兩人同時有著革新世界、尋找藝術新境界的特質,當把人類的潛意識折射,成為自不同地方浮現的影子時(可能是牆面、可能是水裡) 我們無法將人體撕裂,但如果是某種程度足以代表自己的影子呢?溶解、糾結、毀壞、牽連,可以發揮的想像就更多了,因此不管《地平面以下》有沒有在二○一六年獲得「國際表演藝術協會」(ISPA)評選為「年度十大最受矚目新作」,我都好想看看這台灣土生土長的編舞家,如何站上世界舞台,創造出讓人眼睛一亮的藝術新語言,以其極精準的安靜,完成舞蹈的前衛與實驗。 文字|馮忠恬 《好吃》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