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劇場
-
新加坡
養成未來劇場人,多個團隊創建培育平台
2023年底,各個劇團為年輕人打造的培育與表演平台紛紛推出展演與活動。彭魔劇團旗下的青年支部「Very Youthful Company」(簡稱VYC)於12月公演,呈現美國劇作家懷爾德經典《我們的小鎮》。成立於2021年的VYC是專為14到19歲的青年人提供演出的平台,學員通過面試後,在9月至11月間每週六一起進行訓練,並在演出前兩週每天密集排練。而學員不僅接受表演訓練,也必須學習、參與演出的各項環節,如擔任舞台監督、舞台製作、服裝設計、演出宣傳等。 12月份,必要劇場也為新晉演員與編劇呈現原創作品。必要劇場多年來以其獨特的集體創作手法進行創作,也致力於為新加坡劇場培養導演、編劇、演員。2022年,必要劇場推出了「Devising with Actors and Playwrights」(簡稱DAP)平台,用5個月的時間為新晉創作者進行培訓。如今DAP步入第2年,從5月至12月,必要劇場為20位參與者(編劇與演員)提供訓練,最後讓他們呈現5部新作品,並安排演後交流,讓創作者為其創作收取建議,以供將來繼續發展其作品。 戲劇盒也以不同的方式培育年輕劇場人。11月底戲劇盒進行了5天的「露營」:Camp-O,這是戲劇盒青年發展計畫的活動,邀請了業界人士(舞者、演員、音樂人、製片人)以導師身分帶領15歲至20歲的年輕人,透過藝術,打造可供青年們分享、交流、學習、發揮創意的安全空間。 各個劇團分別以不同方式培育年輕劇場人,可謂百花齊放。一個蓬勃的劇場生態不應只有靠學院訓練,不同理念的劇團以其不同的藝術理念為年輕人進行藝術訓練,絕對是好現象。
-
新加坡
必要劇場與實踐劇場推出舊作重演
戲劇反映社會,倘若戲劇作品能夠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則顯示該劇能夠與不同時代的觀眾對話、引起共鳴。近期必要劇場與實踐劇場都推出了舊作的重演。 必要劇場的《Three Years In The Life And Death Of Land》於1994年首演,近30年以後,編劇哈里斯.沙瑪(Haresh Sharma)除了為劇本更新內容,這次也親自指導這部劇。儘管當時的社會狀態與現在截然不同,劇作內容在今日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哈里斯.沙瑪先也前在今年2月重演了20年前的《Old Gaze》。必要劇場的舊作不僅經得起時間考驗,還能與時並進獲得重演的機會,在資源有限的藝術環境中,這樣的契機無論對藝術工作者或觀眾而言都非常難能可貴。 實踐劇場則在今年三度重演《四馬路》,以流動式演出的劇場形式(觀眾在劇團內外穿梭10個地點看戲),探索滑鐵盧街150年的歷史。這齣戲於2018年首演,之後在2020年演出時卻因疫情影響,僅演1場就被迫取消。今年重演,卻在距公演倒數10天的7月24日凌晨發生火災,所幸無人受傷。由於劇場大門是防火門,火災只發生在一樓儲藏室,整棟大樓建築得以保存。儘管劇團人員隔天一早第一時間進行清理工作,但牆壁被濃煙燻黑,需要動員專業人員清理,《四馬路》的舞台布景、道具與服裝也遭毀損,影響了劇組的排練進度。不少觀眾和支持者在獲知消息後,也在第一時間表示關切,並且捐贈金錢與物資給劇團。《四馬路》終於在8月4日順利開演,並按原訂計畫演出至9月3日。 觀眾是演出重要的一環,重演作品的意義因人而異,無論是保留原版或另有創新,好的作品總能讓觀眾在一次一次觀看後,擁有不同的感知和感受。
-
新加坡
濱海藝術中心培育新創,酷兒製作為弱勢療傷
濱海藝術中心今年落實了3項嶄新培育計畫,分別是「華藝醞釀場」、「PLAYlab」、「TRIP」,為本地藝術工作者提供資源進行實驗與創作。 「華藝醞釀場」邀請兩位經驗豐富的劇場人分別進行創作。他們利用中心的排練及演出場地,在今年2月各自邀請觀眾觀賞他們的「過程展現」,並交流反饋。「PLAYlab」則公開邀請藝術工作者為兒童觀眾創作戲劇表演,今年3月,獲選的5組藝術工作者們在中心提供的表演場地裡呈現演出。演出之後,所有創作者也與藝術中心進行了匯報和反饋。「TRIP」是培育新晉導演的平台,通過公開招募的方式,選出兩名年輕導演,讓她們在藝術中心旗下的常年節目系列「The Studios」中執導創作。「TRIP」為期兩年,新導演有機會向3位資深導演定期進行諮詢會學習,今年4月份,她們都各自呈現了執導作品。 另一方面,自今年初,本地劇場陸續呈現了3部探討酷兒議題的演出。1月份於M1藝穗節呈現的《Never The Bride》探索新加坡男同志婚姻的各種可能性;戲劇盒於3月份呈現《色染雲朵時》,這部引錄劇場(verbatim theatre)(編按)作品探討年長酷兒群體所面對的創傷與困境。必要劇場也在3月份呈現《Old Gaze》,這是該團酷兒系列三部曲的最終版,劇團以荒誕喜劇形式探索年長酷兒在新世代所面對的掙扎。自去年新加坡廢除377A條文,男性之間的性行為不再被視為刑事罪行以後,藝術工作者們不約而同地在創作中回應這項決定,劇場向來是反映現實、提高社會意識的空間,更是為弱勢群體展開癒合過程的寶貴平台。 編按:紀錄劇場的一種,源起於英國,相較於發展較早的德國紀錄劇場,引錄劇場更著重口述語言的特性,劇中的一字一句,甚至語氣及停頓均來自錄音訪問。
-
新加坡
藝術工作者積極進行各類跨界嘗試
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去年推出了「自僱人士津貼」,為藝術工作者製造藝術創作的契機,催生了各類的藝術作品,既有線上呈現,也有實體表演。所有獲得補助的作品在今年3月底呈現,線上數位作品以音樂表演居多,戲劇演出則多以實體演出進行,例如單人劇《餐飲外送》(Order On The Go)刻畫外送員的苦樂心酸,便是邀請觀眾到街上隨著戲劇主角穿街走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