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Feature
書寫表演藝術的重量
《PAR表演藝術》(以下簡稱《表藝》)創刊即將滿30年,作為華人首刊綜合性表演藝術雜誌,它見證台灣藝術發展及全球的表演藝術變化。30年一瞬,《表藝》是整體台灣「文化奇蹟」的一環,它的摸索代表理想與現實感的追尋。
閱讀1992年試刊號,仍令人怦然心動。時任兩廳院主任的戲劇學者胡耀恆在〈發刊詞〉寫道:一般媒體追求新聞價值,「我們則企盼藝術內涵」。新刊採公開發售,面向公眾,避免成為「政府刊物」,「同時保持特有的品質與風格」。總編輯黃碧端並指出,《表藝》雖為兩廳院主辦,但藝術無國界,更沒有「廳院」之界,已見公共設想。在專業藝術尚起步的年代,這種「獨立媒體」般宣告,實具前瞻定位。1992年的兩廳院幼齡5歲,教育部官員曾經垂詢,貴院工作已夠繁重,為何還要自添業務,胡耀恆說得真切:「為了藝術,為了文化」。
是的,若非為了文化,基於長期發展,誰有餘裕辦理想雜誌?但是,若沒有書寫,誰來記錄瞬間的藝術。沒有記錄就沒有評論,藝術無以成長,觀眾也無從培養。
30年分期史
細數《表藝》30年史,從中山大學外文系借調來的黃碧端(創刊至11期)起始,奠定「專業主義」時期,她以專題與評論為雙核心,將表藝「文化」化;拔高規格,廣邀名家執筆,例如試刊號裡〈懷念約翰凱吉〉由譚盾、林懷民、潘皇龍執筆,爾後專欄還有姚一葦、韓國鐄、漢寶德等大家,是重要起步。「林靜芸(第12至90期)、鴻鴻(第4至11期)」主編的「專業發展」時期承續精緻、「嚴選」之選題與評論,採責任編輯制,畫分戲劇、戲曲、音樂、舞蹈等領域,「專業」程度有時像學術期刊。
《表藝》100期,曾推出「尋找百分百的表演藝術雜誌」專題,是典型的「表藝架構」:深、廣、國內與國際。它跨國專訪德國《芭蕾舞蹈》(ballett-tanz)總編輯、英國《留聲機》(Gramophone)總編、美國《村聲》(The Village Voice)主編,穿插引介倫敦《Time Out》、東京《PIA》周刊、法國《影音視綜覽》(Telerama)及世界音樂雜誌《Folk Roots》等情報型刊物,另有德、法、美、日等國重要戲劇與音樂期刊的專文導讀,後附「台灣表演藝術類雜誌現況與未來」座談會,邀專家學者共商,這種慎重,是一個時代特徵。國際視野
文字|黃俊銘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