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漫步,在十月
每次到了公布隔年國定假日的時候,網路總會有神人幫忙盤算怎麼排/請假,才能獲得最長時間的連假,也成就CP值最高的休假方式。 此時到來的十月,正好就是個可以挑戰工作日最少的月份!由於中秋連假與國慶連假只隔一週,只要請假或排休四天,就能從十月一日一路放假到十月十一日,得到整整十一天的假期。只是,將假日集中的原因,多半是為了能夠出國渡假;但台灣疫情暫歇,國外卻仍持續沸騰出國無望,何不轉向國內呢?(我好像在七月也說過類似的話,要選我當國內旅遊大使了嗎?) 環島,就是個選項。從網路搜尋到的資料來看,不管逆時鐘或順時鐘,騎車或開車環島的建議天數大概從六天到十天不等;於是,十一天的假期綽綽有餘,甚至還可以預留個一天收心,等待下一次假期的來臨,啊,是迎接努力的工作。如果沒那麼大的野心,也可以從單一城市開始,透過散步,加上導覽、展演、互動等形式,重新打開我們對地方的認識,這也是近年劇場創作持續開發的領域。本期雜誌企畫了「漫步地方,作為行動代號」專題,先提供觀看的方式,再一同參與創作的行動。從基隆、台北到台南,隨著移動,我們或行走、或留步,看著一夜綻放後便消逝的電光,體驗空間、物件與人最親密的接觸,撫摸這個地方經過時間沖刷的紋理,然後都附著了我們漫步的痕跡。 當然也有人更愛宅在家,同樣能接觸到大自然栽種植物。於是,在這期雜誌裡,我們闖進了音樂家與舞蹈家們的秘密花園,讓林麗珍、温隆信、解瑄、王心心、張欣與周書毅分享屬於他們的植物記憶,從一顆顆種子、一朵朵花、一片片葉到菜圃裡冒出綠芽的作物,都靜靜地記下了他們之間的所有故事,獨一無二。 秋意襲來,這時的台灣正舒適。選個方式,作為屬於你自己的休假密技。
-
焦點專題 Focus
有植物的時光
「古老的傳說說道,畫眉鳥、樹木、苔蘚和人類,所有的生物曾經共享一個語言。但那個語言早已被遺忘,所以我們得透過觀看、觀察彼此的生活方式,才能夠了解彼此。」 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微觀苔蘚,找回我們曾與自然共享的語言》 植物有沒有感覺?會不會產生感情?是否存有記憶? 植物的、自然的「語言」正試圖告訴我們什麼? 這些在我們生活周遭無所不在的生命們,正活著怎樣的時間? 活在有植物的時光,讓我們試著了解彼此。
-
焦點專題 Focus 根於土地的「時間感」
植物的歲時紀事
花開花落時節又一程,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不同的時代、地點,對於相同、或者同類的花都有不同的名稱與認知,人們對花的認識及文化的定位有著不同的變化,當我們試著從藝術角度出發,解讀植物的四時之美、文化意涵,自然運行的週而復始、生生不息,迥異於人類對於「時間感」的認知,或也能成為我們觀看自我與世界的另一取徑。
-
焦點專題 Focus
超越擬人化 跨物種的溝通符號
不管是視覺藝術或表演藝術,植物作為自然的代表符號都是鮮明的。在台灣,八○年代末期的「東方身心靈」潮流中,創作者以身體的視覺形象,傳達大自然的奧秘,內容鋪陳生命儀式與自然宇宙間的流轉生息;近期的創作者,或透過影像與舞蹈,回應人類世中關於環境與身體的主題,或直接與植物合作表演,在裝置著多樣植栽的空間裡,探討人與植物共存的生態世界。而從「生物符號學」的觀點,舞蹈、表演與身體之間建構意義的多重符號指涉,也暗示了植物在劇場中的出現,不再僅僅只是成為擬人化的對象,而是超越了直接的象徵性,成為具有挑戰後人類或是人類世概念中「多重物種」關係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