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角百老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前進吧!趁年輕開始的第三人生思考術
你對老的想像是什麼呢?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20%,換言之,平均每5人之中,就有一人65歲以上。「高齡」、「老化」等議題離我們都不再遙遠,而迎接這樣一個「銀色世代」來臨,我們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或許就是重新認識「老」。 相比於世界各國人口,從65歲以上人口占7%的高齡化社會到占20%的超高齡社會,法國歷經155年、英國96年、美國86年,這些國家都有較長的時間去經歷這個過程,去探索、學習,從失敗中嘗試改變,但台灣卻僅有短短32年,我們的高齡化來得又急又快,好像還沒準備好,國家的人口就瞬間老了。 而社會大眾對老人形象多數還是和病弱殘窮連在一起,普遍認為他們是經濟、身體均屬弱勢、需要幫助的一群人;政策制定、相關老年論述,也多圍繞在: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照顧人力比快速降低、照顧人力嚴重缺乏、家庭和國家照顧壓力大等,可以說台灣政府和人民,對於老年生活的想像過於消極與負面。 高齡者的重新定義 事實上,根據衛生福利部2015年公布的《高齡社會白皮書》指出,台灣高齡人口中,約83.5% 屬健康、亞健康者,也就是說,台灣超過8成的65歲人士中,或許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但可以透過運動、飲食或藥物控制,不影響每日生活,基本上行動自如、生活可以自理;而另外的16.5%雖然需要長照服務,但也不是每一個都需要高度介入或24小時的照顧服務,許多只是需要一星期幾小時的照顧服務。 聯合國定義所謂老年人的歲數或許還停留在65歲,但65歲人士的樣子其實已經大大改變。尤其在2021年滿65歲的人,可以說是台灣的「國教世代」,他們是國小畢業免試升上國中的第一代。換言之,現在65歲人士和早他們5年、10年的長輩在教育程度上已有很大的不同,早期那些一輩子務農、完全不識字的長輩已經愈來愈少,現在這一群「長輩」,受過良好教育、注重健康、財務自由、身體或有慢性病但依然過著健康有活力的生活 ,他們和過去定義的老人已經大相徑庭。 認知到高齡者的面貌與需求以往已大不相同,才能相應的以更適切的角度來思考如何為高齡做準備。以目前國人平均餘命計算,國人退休後,平均還有20到30年的時光,如何接受自己的身心改變、找到適合自己的老後樣子,以及在漫長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呂協翰X張日麟
仙角攻蛋,讓「老」不再老是印象中的「老」
「仙角(先覺)」為台語中稱呼有智慧的長者,「百老匯」則帶有歌舞秀,以及聚集上百位老珍寶在此地的意涵。「仙角百老匯」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自2012年開始辦理的公益大型舞台秀,每年初向全台招募有志表演的65歲以上團體,選出10組團隊進行集訓,並在該年10月於台北小巨蛋進行演出,向全民開放免費索票觀賞。預計在今年完成後,稍作休息,重新調整步調再出發。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很榮幸與開心受邀參與《PAR表演藝術》雜誌11月號的編輯作業。很期待透過本期內容,讓有意願促進高齡與藝術共融的專業人員可以了解高齡樣貌與其多元、可塑性,進而在台灣迎來超高齡人口的時代下,不只為表演藝術開創更多可能行,也成為推動高齡友善的重要力量。 其實若將時光倒轉10年,要我談高齡與表演藝術的結合,我恐怕只能高舉白旗;然而,這10年來因緣際會下,基金會有機會將表演與藝術帶進長輩服務中,也幫助我從中看見兩者間碰撞出的火花,遠比想像的還要絢爛。 2012年,弘道開始積極推動不老夢想,努力為長輩打造各種夢想舞台,其中之一,就是帶領3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素人阿公阿嬤站上台北小巨蛋演出「仙角百老匯」,透過專業團隊與導演的串聯,讓樸實的阿公阿嬤們華麗轉身為耀眼巨星,完全不懂饒舌歌的長輩跳起街舞也是有模有樣,努力以鼓棒擊出磅礡節拍的是輪椅上的失能長輩。 舞台上的演出是所有長輩們生命中最光榮與美好的一刻;下了舞台,演出也沒有因此而落幕,許多社區持續帶領長輩們練習與演出,表演成為這些老人家的日常之一,他們持續學習、持續動,持續與人群與社會有所接觸,進而活躍與精彩了他們的生命。 除了「仙角百老匯」之外,台東縣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的「藝起來我家」也是讓我印象深刻與感動的一個案例,該計畫以在地家戶庭院為舞台,並深入發掘家庭或社區的老故事,再由專業團隊設計、串聯音樂演出,將表演藝術與高齡者的生命故事融合成很具深度與生命力的動人演出,同時也拉近了表演藝術與人們的距離,甚至成為演出的一分子,透過表演為社區居民建立起良好的情感連結。 對多數人而言,表演是很專業而遙遠的事,然而,透過欣賞藝術表演,可以豐富、滿足我們的內心,若能參與其中,更讓自我多了份成就感;因此,我們也深刻期待,表演藝術領域能看見新一代長者的潛能,開啟更多與長輩的連結,讓長輩們的豐厚生命經歷堆累作品的層次,也讓表演藝術走入長者生活中,帶給他們更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