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新音樂

相關文章 3 篇
  • EIC音樂總監平徹爾。
    即將上場 Preview EIC「向布列茲致敬」音樂會

    透視性的聆聽 溫故創新

    由現代音樂大師布列茲所創立的樂團EIC(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是大師探索與詮釋新音樂的重要團隊,於二○一五年在新點子樂展留下觀眾讚嘆的掌聲之後將再度訪台,這次將帶來廿世紀的大師之作與近期的新音樂創作,以「透視性觀點」呈現演出,向甫於今年一月辭世的大師布列茲致敬。

    文字|沈雕龍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來自荷蘭的Nieuwe Ensemble是中國現代音樂在歐洲的傳播者。
    環球舞台

    歡迎加入當代音樂的探險之旅 訪柏林「三月音樂──當代音樂節」藝術總監奧斯特渥德

    現在的觀衆不帶成見就走進音樂廳,更相信自己的感官、更加寬容,而且不做硬性的期待。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是,關於新音樂藝術性的特定標準,在這幾年已經不再被這麼嚴格要求;這點其實也反映在我們的音樂節裡──多元化的音樂美學觀與背道而馳的藝術立場同時並存。

    文字|林育立
    第111期 / 2002年03月號
  • 凱吉《鋼琴協奏曲》(1957-58)分譜之一,全曲無總譜,各分譜之先後、關聯由指揮與演奏者決定。大寫字母代表作曲家提示的演出方式,這樣的指示有8
    里程碑

    是藝術大師還是江湖郎中?

    進人九十年代,音樂界真是流年不利。兩年前剛走了以政治音樂聞名的諾諾(L. Nono,1924-1990,義籍),今年初夏又殞落了系列音樂的創始人梅湘(O. Messiaen,1908-1992,法籍),最近則是實驗音樂的大師凱吉(J. Cage,1912-1992,美籍)。諾諾以系列音樂聞名,刻意强調音樂的政治功能,並以拼貼技巧著稱。梅湘於1949年在西德「達姆斯大新音樂夏令營」發表「音型的張力」,爲系列音樂的濫觴。他結合了宗教的虔誠與鳥鳴音型以及印度節奏,獨樹一格。凱吉則以其預置鋼琴、機遇音樂和突發事件(happening),開發了音樂創作新美學觀,特立獨行的風格享譽全球,堪稱樂壇怪傑。以上三位大師,風格雖各異,引領五十年代的音樂革命,卻是各有功勞。 1977年五月間在西德首府波昂舉行的「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年會暨世界音樂節」,特別安排了一場五十年代經典作品音樂會,由科隆電台管絃樂團演奏史托可豪森(K. Stockhausen,1928,德籍)的〈點〉(1952/66)、布烈兹(P. Boulez,1925,法籍)的〈贈品〉(1957/62),凱吉的〈鋼琴協奏曲〉(1957/58)與諾諾的〈飄零之歌〉(1956)。在三首極富數理組合的系列音樂間,安排了凱吉的鋼琴協奏曲,當時看著他即席發散分譜,獨奏家時而彈奏、時而環繞鋼琴,以棒捶敲擊琴絃或琴板,形成相當强烈而有趣的景象,頗令人震驚。這到底是另一種新的表演形態,抑或是江湖郎中賣膏藥?簡直是「無政府主義」!太不可思議了。 音樂西東因緣際會 1982年返國服務以後,在藝術學院開了現代音樂課,儘管我並不太喜歡凱吉的作品,但是不舉他的創作實例,卻又覺得不夠完整,不夠莊重。我們在「作曲專題研究」課上還實地演練了他的預置鋼琴曲目,學生們都很喜好。八十年代初期,凱吉曾隨康寧漢舞蹈團來台演出,台北因而突然間刮起了新藝術的短暫旋風。爾後有某位作曲家,曾私下攜帶了部份國内作曲家的作品,到旅館請教凱吉,他卻從衆多作品中,獨挑我最引起爭議的「第二號絃樂四重奏」,再三褒獎,很出我意外。一九八八年暑假,海峽兩岸的作曲家在紐約舉行研討會,吾等有幸在ASCAP的晚宴上與他聊天,對他的笑容舉止平易近人,印象深刻。後來,兩廳院有意在1991年秋舉辦「第一屆台北國際現代音

    文字|潘皇龍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